Workflow
《松花江上》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江苏省暨南京市“童声里的中国”少年儿童歌咏展演举办 用纯真童声咏唱爱国之情
南京日报· 2025-08-15 10:37
文化活动组织 - 2025年江苏省暨南京市"童声里的中国"少年儿童歌咏活动集中展演在江苏大剧院举办 全省13支少儿合唱团参与 其中7支来自南京 [1] - 活动包含多个篇章 如"烽火少年郎" 参演曲目包括《红缨枪》《小八路之歌》《我们是抗战的孩子》《保卫黄河》等经典歌曲 [2] - 南京市天正小学合唱团演绎《和平的童谣》 团员包括来自瑞典但在南京长大的外籍学生 [2] 参与规模与成果 - 自3月份活动启动以来 全省有11.2万个团队 170余万人次少年儿童参与歌咏活动 [4] - 活动推出各类优秀曲目80首 原创歌曲37首 包括《仰望星空的少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等优秀原创作品 [3][4] - 江北新区浦口实验小学合唱团在十几天内排练近20次 完成6首歌曲的演出准备 [1][2] 活动特色与创新 - 活动创新推出校园合唱节 艺术节 集中展演歌会等形式 推动合唱在少年儿童中普及 [3] - 指导老师采用分声部音频提前发送的方式 帮助团员快速熟悉旋律和歌词 [2] - 活动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 选取具有历史意义的歌曲 [1][2] 参与者表现 - 江北新区浦口实验小学合唱团由36名孩子组成 彩排表现优异 基本一遍过 [1] -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合唱团成员在演出后仍保持激动情绪 表达对作品意义的深刻理解 [3] - 合唱团新老成员互相帮助 老队员主动指导新队员理解歌词和唱腔 [2]
永不消逝的音乐 跨越时空的回响(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5-13 06:21
音乐在战争时期的作用 - 音乐在战争时期具有触动人心、凝聚力量、记录历史和成为抗争本身的作用 [1] -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以黄河为民族象征,首演于延安鲁艺,1941年完成交响合唱配器,成为团结抗日力量的时代强音 [1] - 肖斯塔科维奇在1941年创作《第七交响曲》,仅用3个多月完成,鼓舞苏联军民反抗纳粹围困 [2] 中苏两国的抗战音乐经典 - 中国抗战经典包括《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松花江上》《毕业歌》等 [3] - 苏联名曲包括《神圣的战争》《莫斯科保卫者之歌》《喀秋莎》《小路》《海港之夜》等 [3] - 这些作品曾是冲锋的号角和团结的旗帜,如今仍是历史丰碑和精神烙印 [3] 音乐作品的具体影响 - 《义勇军进行曲》发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呐喊,展示中华民族的绝境命运 [4] - 《松花江上》控诉侵略者罪行,成为“九一八”事变后流亡者与抗日将士的内心写照 [4] - 《大刀进行曲》源于长城抗战中第二十九军大刀队的事迹,塑造中国军人英雄形象 [4] - 《神圣的战争》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的颂歌”,至今仍是红场阅兵重点曲目 [4] - 《喀秋莎》为前线战士带去心灵抚慰,鼓舞他们迈向胜利 [4] 当代音乐对战争的反思 - 赵季平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创作《和平颂》,布里顿创作《战争安魂曲》,回答当代艺术如何介入现实的命题 [5] - 现代音乐技法可承载深刻人文关怀,挑战听众审美边界,引发对历史创伤的思考 [5] - 音乐承载人类共同命运和情感,给予追求和平的勇气和力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