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战歌曲
icon
搜索文档
烽火中的铿锵之音
海南日报· 2025-10-13 09:12
歌曲历史与演变 - 歌曲《琼崖独立队之歌》在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中演出 [9] - 该歌曲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琼崖抗日武装力量,该队伍与日本侵略者苦战6年多 [9] - 歌曲最早被收录于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歌曲选集》第四集第176页,当时标注“原作:佚名” [10][11] - 2005年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歌曲集》再次收录此歌,但仍标注“原作:佚名” [11] - 2008年有文章指出歌曲曲调源自英国民歌《一试再试》,民国初年曾被填词作为学堂乐歌,后改为工农革命歌曲 [11] - 201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在《抗战歌选(1931—1945)》中收录时,将“原作:佚名”改为“佚名词”,并明确原歌创作于1943年 [12] - 歌曲原作为《谁是琼崖救护者》,两者曲谱基本相似,歌词部分相同 [12] 创作背景与作者考证 - 1943年是海南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日军实行“三光扫荡”政策,中共琼崖特委在冯白驹领导下组织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 [12] - 《谁是琼崖救护者》原词作者署名为“平崇义”,原词通俗生动地描述了中共琼崖特委是海南抗战的中流砥柱 [13] - “平崇义”为琼崖特委文艺宣传干部,也是《独立队之歌》《全琼总动员》的作者 [13] - 不同文献对词作者记载不同,有“平崇义”和“正义”两种说法,推测为化名或笔名 [14] - 有史料提到1941年从香港派往琼崖的文化工作者中有一人名为“严崇义”,其身份和时间点与“平崇义”高度吻合,可能是原词作者 [14] - 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音乐工作者到海南搜集红色歌曲,1954年深入9个县挖掘,搜集民歌170首,民间器乐曲129首,其中红色歌曲约占四分之一 [15] - 海南军区文工团创作组组长杨永在《谁是琼崖救护者》基础上补充润色歌词,并改歌名为《琼崖独立队之歌》,由克翔、战勇重新编曲 [15] 歌曲特点与传播 - 原曲《谁是琼崖救护者》曲调辨识度高,歌词简明扼要、易识易记,在文化落后、80%以上居民为文盲的琼崖仍能广泛传唱 [16] - 革命战争年代许多歌曲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式,用熟悉曲调填入新词以快速流传 [12] - 《全琼总动员》采用陕北民歌曲调,抗战时期广泛流传于琼崖抗日根据地,鼓舞了许多人参军 [13] - 改编后的《琼崖独立队之歌》由原来单薄的曲调经重新编排变得丰富,成为2025年晚会演出版本 [15]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歌曲|再访鲁艺,那些嘹亮的抗战歌曲从这里唱响
新华社· 2025-08-13 20:12
鲁艺历史地位与贡献 - 中国共产党1938年于延安创办鲁迅艺术学院 汇聚冼星海 吕骥 郑律成 李焕之等音乐大家[1] - 创作《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延安颂》《南泥湾》等经典抗战歌曲 成为全民族抗战时期文艺创作中心[1][3] - 成立宣言提出"艺术能唤起民众 组织民众 武装民众的头脑" 抗战时期延安被誉为"歌咏城"[2] 经典作品创作历程 - 冼星海1939年在窑洞用六天六夜完成《黄河大合唱》谱曲 周恩来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3] - 《黄河大合唱》1940年在晋察冀边区演出超100场 以黄河寓意民族形象发出战斗强音[3] - 《生产大合唱》展现大生产运动景象 《延安颂》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奔赴延安[3] 当代传承与发展 - 鲁艺旧址年均接待游客54万人次 近十年征集文物史料超3万件[4][5] - 成立延安版画艺术中心 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基地 吸引超10万人采风创作[5] - 《黄河大合唱》被编入《延安十三年》等红色演艺 成为当地文旅品牌[5] 历史人物与遗址保护 - 麦新(《大刀进行曲》)、贺绿汀(《游击队歌》)等创作者先后加入鲁艺[4] - 桥儿沟东山复建文艺家窑洞博物馆 展示冼星海 贺敬之 丁玲等生活工作场景[4] - 鲁艺7年半办学期间开展抗战歌咏 戏剧 文学等活动 培养新中国文艺战线领军人物[5]
新华全媒+丨倾听澎湃的时代战歌——重温80年前抗日沙场的激越旋律
新华社· 2025-07-09 00:37
抗战歌曲的历史背景与创作 - 抗战歌曲在1931年至1945年民族存亡关头诞生,凝聚民族力量并激发抗战意志 [1] - 《歌八百壮士》创作背景为1937年淞沪会战尾声,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4天4夜 [3] -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1939年4月13日首演,毛泽东高度评价 [4] 经典抗战歌曲的创作过程与影响 - 《游击队歌》由贺绿汀在1937年山西前线八路军办事处创作,历时一个月完成 [6][7] - 《大刀进行曲》再现二十九军大刀队事迹,成为抗战时期时代强音 [8]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43年由曹火星在房山区堂上村创作,歌词反映群众生活改善 [8] 抗战歌曲的社会价值与历史地位 - 毛泽东评价"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凸显文艺宣传作用 [9] - 《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作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首映后引发轰动,后成为国歌 [10] - 《八路军进行曲》1941年诞生于延安,1988年被正式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3] 抗战歌曲的传承与现代意义 - 抗战歌曲不仅在当时发挥宣传作用,至今仍鼓舞中华儿女 [11] - 四行仓库旧址等历史地点通过歌曲旋律持续传递抗战精神 [3] - 新华社报道强调抗战歌曲让中国人持续感受中国精神与力量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