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董小姐》
icon
搜索文档
全网模仿马頔,但没人再听《南山南》
36氪· 2025-05-20 08:55
行业趋势演变 - 民谣行业受众影响力逐渐减弱 相较于短视频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程度[5] - 民谣商业化氛围变得浓厚 从根植于现实的满富生命力演变为程式化符号[6][11] - 互联网时代民谣代表作大多靠翻唱走红 例如《董小姐》和《南山南》通过综艺传播[8] 内容创作特征 - 民谣创作存在高度雷同意象 包括姑娘、南方、乌云、阴雨等符号化元素[11] - 创作者对重复吟唱感到腻烦 马頔称《南山南》类歌曲"分分钟写出来"[2][11] - 音乐人试图撕掉民谣标签 陈粒使用"反民谣"标签 赵雷商演拒绝演唱《成都》[11] 市场竞争格局 - 短视频神曲以周为单位涌现 新音乐内容持续快速更替[1][13] - 摇滚乐通过技术精进和综艺曝光获得年轻人青睐 展现多元风格优势[13] - 民谣在音乐节角色从热场嘉宾转变为压轴重磅歌手 但作品仍在歌单中被逐渐抛弃[10] 历史发展阶段 - 第一代校园民谣代表为老狼、小柯 歌唱青春、自由、理想等主题[8] - 第二代新城市民谣代表为野孩子、周云蓬 表达时代下个人困境[6] - 互联网时代民谣代表为马頔、赵雷、陈粒等 2013-2020年间通过综艺走红[8][10]
民谣不火了,是因为「爷们儿要脸」吗?
36氪· 2025-05-12 21:07
以下文章来源于毒眸 ,作者毒眸编辑部 毒眸 . 看透娱乐,死磕真相 《南山南》好写,但观众不爱听了。 文 | 芝士雪糕 编辑 | 刘南豆 来源| 毒眸(ID:DomoreDumou) 封面来源 | 视觉中国 视频中马頔的表情、神韵,以及"北京孩子""爷们儿要脸"这些经典发言,让这段发布于 2020年4月的古早视频在近期迅速翻红,并成为各大短视频模仿博 主的趁手选题。马頔也被网友们调侃为"赛级北京人"。 《我是唱作人》(图源:抖音) 很快,马頔本人发布了看自己被模仿视频的reaction,展现了自己"不较真"的心态,并再次登上各大平台热门,这场网络狂欢最终以当事人下场一起玩梗 而告终。 从产业的视角来看,爆梗的背后更有讨论价值的是,马頔为什么想和《南山南》"那种歌"撇清关系?如果他放弃"北京孩子"的体面,再写几首《南山 南》,放在如今的音乐市场下,真的会爆火吗? 要认真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那三位唱民谣的"北京孩子"说起。 没人想到,马頔会以这样的形式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这一次火的不是他的音乐,而是网友考古马頔在《我是唱作人2》中的谈话片段,"《南山南》那种歌,说实话分分钟写出来,不用一星期,三天!""为什 么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