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摇滚
icon
搜索文档
煤炭之城转型路上的摇滚
中国青年报· 2025-06-18 06:55
文旅产业转型 - 晋城通过"摇滚编年史"演唱会实现从资源型城市向文旅康养产业的转型探索 演唱会吸引6万名乐迷 其中87.4%为外地游客 直接带动当地端午假期旅游总花费达3.68亿元 同比增长84.92% [3][19][29] - 丹河新城作为晋城新兴文旅载体 计划打造"摇滚新城"概念 规划摇滚音乐岛、民宿等配套设施 试图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产业 [11][37] - 演唱会期间当地民宿预订量激增340% 餐饮零售等周边业态收入显著提升 如live house啤酒销量达平日15倍 特色小吃店销量增长200%-300% [30][31][32] 城市营销策略 - 晋城政府采取全城协同模式保障演唱会 投入490辆免费接驳车 新增高铁班次 协调33家A级景区推出门票优惠 形成"文旅+音乐节"的复合营销模式 [21][22] - 通过头部摇滚艺人阵容(崔健、黑豹乐队等)制造话题效应 吸引13国乐迷参与 使城市罕见登上酒店热度榜首 实现破圈传播 [9][24][26] - 政府将演唱会定位为城市形象工程 10名厅局级官员现场督导 3000名安保人员驻守 体现资源型城市发展文旅产业的决心 [21][22] 产业配套短板 - 晋城文旅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瓶颈 全市仅7万张床位 高铁航班通达性不足 首次承接超3万人活动经验欠缺 [20][21] - 本地音乐产业基础薄弱 仅6支本土乐队 live house持续亏损 反映文旅IP培育需要长期生态建设 [36][37] - 后续运营能力受质疑 专家指出需建立从人才培养到版权开发的完整产业链 避免沦为短期政绩工程 [37][38][39] 消费拉动效应 - 演唱会创造跨代际消费场景 60后至00后群体共同参与 带动438.51元/人次的消费水平 较传统景区44元/人次显著提升 [27][29] - 衍生经济活跃 场外摊贩单日收入破万 文物景点游客量增长128.59% 形成"核心演出+周边消费"的辐射效应 [28][31][33] - 夜间经济被激活 烧烤摊、便利店等延长营业至凌晨 形成临时性消费集群 但可持续性待观察 [33][36]
低苦艾刘堃:在表达的“荒原”,寻找花草树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1 21:45
每经记者|谢陶 每经编辑|唐元 春末夏初,西北风残余的势力依旧刮起漫天的沙尘,兰州仿佛被笼罩在一片黄褐色的大雾之中。蜿蜒、宽阔的黄河两岸,全是疯长的嫩芽。 一群甘肃柳莺扑腾着翅膀,径自飞向金城的边缘地带,那里拥有春天,也充满铁锈。这种栖息于西北内陆的小鸟,在每年的严冬时分总会飞往更为温暖的西 南地区越冬。 兰州黄河边的小西湖公园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谢陶 摄 图片来源:阿巴斯电影《随风而逝》截图 白色马驹,浮出雾中;转瞬不见,回到雾里。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刘堃早已熟悉兰州的一草一木,这里是他音乐扎根的地方,也是他一次次出走的故乡。1999年,他与几名好友组建了一支名为"唇锈"的乐队,极具迷幻与试 验色彩,这便是后来"低苦艾"乐队的前身。 a 1999 - 1999 SSNE 955 career o and 在中国摇滚乐的发展史上,这支来自西北内陆深处、由刘堃领衔的乐队显然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作为中国民谣摇滚的"缔造者",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 他们活跃于国内外各大音乐舞台,持续创造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同时兼具细腻的人文关怀。 2007年,低苦艾发行第一张同名专辑《低苦艾》。2012年,他们凭借《兰 ...
崔健张楚唐朝端午山西上演摇滚编年史,9成购票者来自省外
新浪财经· 2025-05-23 12:53
音乐会总导演马智勇告诉智通财经记者,策划这次演唱会直指中国摇滚的集体记忆:"集结30年以上的里程碑乐队,是为了让'70后''80后'在熟悉的旋律中找 回青春。"从黑豹的《无地自容》到张楚的《姐姐》,这些作品曾是时代代名词。而1994年香港红磡演唱会的缺席遗憾,让摇滚乐迷们对此次晋城之约的奔 赴近乎朝圣——票务平台数据显示,90%左右的购票者来自省外,海外乐迷更覆盖美、俄、法等国。 音乐会总导演马智勇告诉智通财经记者:"集结30年以上的里程碑乐队,是为了让'70后''80后'在熟悉的旋律中找回青春。"摇滚乐迷们对此次山西晋城之约 的奔赴近乎朝圣——票务平台数据显示,90%左右的购票者来自省外,海外乐迷更覆盖美、俄、法等国。演唱会官宣两周后,周当地民宿预订量同比激增 340%,其中"60后"与"00后"订单占比持平。 5月31日-6月1日,端午节假期的山西省晋城丹河体育场,将化身中国摇滚乐的"时空穿梭机"。崔健的红色棒球帽、黄贯中的吉他、张楚手写的歌词本——这 些曾深深刻进时代记忆的符号,将在"摇滚编年史超级演唱会"上再度苏醒。 这场集结12组跨越四十载音乐人的演出,将是一场集体怀旧。崔健、黄贯中、黑豹、唐朝、面 ...
全网模仿马頔,但没人再听《南山南》
36氪· 2025-05-20 08:55
歌手马頔几年前在综艺上的片段引发了一众模仿与调侃。而比起出圈的热梗"爷们儿要脸""北京孩子",一个令人唏嘘的现实是,听众早已不再 听《南山南》之类的民谣。当短视频神曲以周为单位涌现,用不上几天,新的音乐内容又会出现。在海量的旋律里,似乎没人真的在意民谣到 底该往何处行去。 互联网的记忆,总在不经意间乍现。几年前出现在《我是唱作人2》中的综艺片段,如今已成为各大社交媒体上的热梗来源。 原始视频是这样的:歌手马頔一脸笃定,对着镜头说,"《南山南》那种歌,说实话分分钟写出来,不用一星期,三天。为什么我不写了?(轻抚式打 脸)爷们儿要脸,咱是一北京孩子,首先得对得起自己。" (图/《我是唱作人2》) 随着视频爆火,"要脸的爷们儿"也在自己的个人账号上回应。他说在当天录制前,事先已经小酌,等入镜时,自己"上劲儿"了,才有了这个名场面。这一 语境下,"北京孩子"的言论似乎可以归纳为酒话,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又不禁慨叹,属于《南山南》的那个时代好像真的已经过去了。 纵使马頔现在花费更多的"分分钟",也未见得能博得挑剔的音乐听众们的青睐了。相较于短视频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程度,民谣的受众影响力正在逐 渐减弱。 流传的民谣,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