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逃离朝九晚五的恋爱》
icon
搜索文档
全素人综艺,要被恋综打响?
36氪· 2025-10-22 20:50
行业趋势:恋综模式转向“全素人”化 - 近期三档新恋综《恋爱特别邀请》《偏爱之恋》《逃离朝九晚五的恋爱》均采取几乎全员素人模式,显著区别于以往明星观察室+素人嘉宾的头部节目如《心动的信号》[2] - 纯素人恋综成为制作趋势,能有效控制制作成本,并避免明星观察室成为观众吐槽或跳过的“重灾区”[23] - 行业正尝试用更低的成本与更集中的男女嘉宾化学反应去开拓恋综发展的下一程可能性[7] 节目创新:差异化设定增强竞争力 - 《恋爱特别邀请》创新采用嘉宾亲友或工作伙伴组成“特别见证团”,可实时发信息提供建议,并设置每晚复盘环节,增强沉浸感与互动性[10][12] - 《偏爱之恋》主打“人海战术”和“大逃杀玩法”,集合20位单身男女,通过游戏比拼获取约会资源及留节目机会,融合爱情与竞争元素[16] - 《逃离朝九晚五的恋爱》聚焦北京打工人群体,以直接敲门邀请约会等设置增强主动性,话题贴近现实如房租讨论,获称“班味最重恋综”[18] 内容策略:共性手法与悬念打造 - 多档节目运用“鲶鱼效应”,如《恋爱特别邀请》第七期加入新嘉宾,《偏爱之恋》第四期引入新人并写入节目标题,以搅动关系走向制造悬念[20] - 三档节目正片除《恋爱特别邀请》主持人乐言外,其余参与者基本为素人或未知名人士,强化纯素人配置[20] - 节目通过设置VIP/SVIP专属内容(如加更版、衍生节目)增强会员吸引力,例如《恋爱特别邀请》VIP解锁加更、SVIP提前看新期,《逃离朝九晚五的恋爱》VIP专享《奇闻观察室》[27] 商业化探索:纯素人恋综的可行性 - 《恋爱特别邀请》和《偏爱之恋》完成上星播出,《偏爱之恋》获得三星独家冠名、Soul特约赞助、嘉顿行业赞助及CK合作伙伴等商业化支持[29] - 纯素人恋综虽可能影响项目定级与招商竞争力,但通过会员内容分层和衍生节目开发,仍具备商业化潜力[27][29] - 平台布局素人综艺可挖掘高流量红人红利,如《名侦探学院》打造群像并衍生南波万男团及周边销售,形成内容裂变[25] 行业挑战:选角与内容真实性 - 纯素人综艺需在选角及背景调查上下大功夫,防范前任实锤、学历造假或不当言论等风险,维护节目口碑与观众信任[30] - 恋综市场需求持续存在,《心动的信号8》结束近一月后售后节目《心动的周末》仍能带动嘉宾登上微博热搜[30] - 若选角团队能挖掘“高手”素人,提供真实恋爱观察反馈,素人综艺有望凭内容真实性迎来转折点[32][33]
国产恋综开始对准“牛马”了
36氪· 2025-10-22 20:33
当《逃离朝九晚五的恋爱》里的男女嘉宾,用互联网地名 "黑话" 打完招呼后,两人默契相视一笑,随即吐槽 "有种对暗号的感觉",北京互联网打工人的 默契瞬间拉满。 最近,芒果TV这档号称"班味"最重的恋综,将镜头对准10位在北京打拼的"牛马"打工人,他们利用5天年假,飞来海岛谈一场逃离职场的恋爱。节目刚一 开播,弹幕就被各种评论刷屏:"没见过这么命苦的恋综"、"像极了职场对食文学"。和以往恋综里海归精英们侃侃而谈的松弛感不同,这档节目里的嘉 宾,更像是一群 "命苦牛马" 在团建。 那么,一直执着于精英叙事的国产恋综,怎么突然把视角对准了"牛马"? "牛马"恋综有多真实? 《逃离朝九晚五的恋爱》扑面而来的就是"真实感"。 "你在哪儿工作?大钟寺。" "你呢?西二旗。" 节目组没有选择常见的集体合宿模式,而是采用"旅行独居+敲门约会" 设定,让 10 位嘉宾既保留独处的松弛,又还原成年人恋爱中的试探与纠结。 身份的祛魅,是节目对"精英恋综"的第一道颠覆。以往恋综的嘉宾名单里,从来不缺年薪百万的投行顾问、自带光环的海归博士,但《逃离朝九晚五的恋 爱》里的 10 位嘉宾,全是在北京打拼的普通人:从互联网产品运营、程序员, ...
最具「性缩力」的恋综,爆了?
36氪· 2025-10-22 11:24
节目定位与市场差异 - 节目定位为面向普通打工人的恋爱综艺,区别于以往聚焦海归精英或网红富二代群体的恋综[1][7] - 嘉宾职业背景高度贴近现实打工群体,包括编辑、运营、剪辑、制片、银行职员和程序员等典型岗位[8] - 节目内容刻意突出真实打工生活场景,如利用年假和下班时间录制节目,引发打工族共鸣[3][5] 内容特征与观众反馈 - 节目对话主题围绕通勤、房租、工作压力等现实议题,替代传统恋综的情感话题,被观众形容为"性缩力"强[10][20][22] - 嘉宾互动模式被指充满职场感,如以"老师""X总"相称,氛围类似部门联谊而非相亲[10][14] - 观众反馈呈现高度代入感,对节目中展现的加班疲惫感、租房压力(如月租4000多元住东坝)等细节产生强烈共情[8][16][20] 社会现象映射 - 节目折射出工作对当代年轻人生活品质的侵蚀,包括通勤耗时(如90分钟早高峰)、居住空间狭小(10平米合租房)等生存压力[23][24] - 呈现工作异化对个人情感能力的消解,包括精力耗竭导致的社交意愿下降和情感表达机械化[26][28][30] - 通过嘉宾选择(如西二旗、大钟寺等地标暗示职业分布)展现都市打工族的生存地图和社交半径[12][21] 行业制作趋势 - 采用反套路叙事结构,通过真实职场元素解构传统恋综的浪漫幻想,形成差异化内容竞争力[2][6] - 制作方捕捉到打工族对真实内容的需求,将节目时长与加班时长类比,强化受众身份认同[5][22] - 通过MBTI测试、地铁站定位等细节设计,增强节目现实感和话题传播性[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