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洛阳》

搜索文档
古装剧兴起“考据热”:读懂何以中华的兴趣“入口”
新华社· 2025-07-18 17:14
古装剧考据热现象 - 近年来古装剧在服饰妆容、场景道具、礼仪制度等方面呈现更加考究真实的历史细节,推动传统文化普及与活化 [1] - 考据热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服饰妆容(如《清平乐》还原宋代皇后凤冠)、场景道具(如《唐朝诡事录》复刻博物馆文物)、礼仪制度(如《风起洛阳》遵循武周婚礼规制) [2][4] -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指出,明确朝代设定的作品需追求历史真实性,即使架空背景也需把握历史精神(如《琅琊榜》参考南梁礼仪) [4][6] 行业制作标准升级 - 近10年业界运用新技术还原历史氛围,成为高品质古装剧核心标尺,如《繁城之下》通过市井细节还原明代江南风貌 [6] - 互联网激发公众考据热情,倒逼创作者提高严谨度,例如观众指出南北朝剧集中出现后世火龙果等穿帮细节 [9] - 专业团队(考古专家、非遗传人等)加入制作,打通典籍实物与影视化呈现的最后一环,如中国丝绸博物馆参与《长安的荔枝》服饰特展 [9][14] 文化消费与产业联动 - 考据热带动"观看剧集—探索知识—实地寻访"的文旅链条,如《长安十二时辰》推动西安旅游,《风起洛阳》开发IP衍生业态 [13] - 博物馆与影视联动案例频现:武汉博物馆认领《藏海传》道具原型,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借剧集热度发布"长安舆图"吸引打卡 [14] - 非遗技艺通过剧集获得新生,如《藏海传》展示泰顺药发木偶戏后,传承人接到多地演出邀约 [11] 受众行为与审美趋势 - 年轻观众以"列文虎克"式考据参与互动,如比对《大宋少年志2》发冠与首都博物馆藏品 [7] - 传统文化契合Z世代审美追求,观众通过《长安的荔枝》品色衣制度思考当代着装文化表达 [10] - 剧集成为历史兴趣入口,推动青少年从影视转向典籍阅读,建立系统历史认知框架 [13]
VR大空间要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7-04 05:46
VR大空间行业发展现状 - 2023年以来中国各地推出超过200个VR大空间项目,涵盖景区、商场、文博机构等场景 [1] - 项目多依托文旅和文娱IP,涉及历史题材,拓展了旅游和文娱体验的时空维度 [1] - 国家电影局将VR电影001、002号"龙标"颁发给《唐宫夜宴》《隐秘的秦陵》,显示影视行业对VR叙事的重视 [2] VR大空间技术特点与应用场景 - 用户无需借助鼠标键盘等设备,可自然行走于数字奇境,实现历史重现、自然探索、神话体验等 [2] - 典型案例包括《数字一大·初心之旅》还原中共一大现场、《南极起航》模拟南极科考、《风起洛阳》沉浸式城市守卫 [2] - 技术降低了交互门槛,实现"边走边看"的沉浸式体验,与文旅经济形成多层次结合 [3] 行业现存问题 - 部分项目存在同质化现象,照搬《消失的法老》等既有模式,固定路线+导游讲解的套路化设计普遍 [3] - 内容植入低幼科普元素,缺乏创新导致用户体验重复乏味 [3] VR大空间内容创新方向 - 需探索适配不同题材的叙事方法,如苏东坡题材VR引发观众自发吟诗的情感共鸣 [4] - 可开发"精神之旅""传奇之旅""真相之旅"等多元主题,对应人类经验的基本维度 [5] - 有潜力发展为融合文旅、电影、游戏、乐园的综合性新兴媒介 [5]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新技术与大众真实需求、文娱应用场景的紧密连接推动大规模落地 [3] - 借力快速发展的文旅经济,建立在真实社会需求基础上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