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安十二时辰》
icon
搜索文档
古装剧兴起“考据热”:读懂何以中华的兴趣“入口”
新华社· 2025-07-18 17:14
古装剧考据热现象 - 近年来古装剧在服饰妆容、场景道具、礼仪制度等方面呈现更加考究真实的历史细节,推动传统文化普及与活化 [1] - 考据热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服饰妆容(如《清平乐》还原宋代皇后凤冠)、场景道具(如《唐朝诡事录》复刻博物馆文物)、礼仪制度(如《风起洛阳》遵循武周婚礼规制) [2][4] -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指出,明确朝代设定的作品需追求历史真实性,即使架空背景也需把握历史精神(如《琅琊榜》参考南梁礼仪) [4][6] 行业制作标准升级 - 近10年业界运用新技术还原历史氛围,成为高品质古装剧核心标尺,如《繁城之下》通过市井细节还原明代江南风貌 [6] - 互联网激发公众考据热情,倒逼创作者提高严谨度,例如观众指出南北朝剧集中出现后世火龙果等穿帮细节 [9] - 专业团队(考古专家、非遗传人等)加入制作,打通典籍实物与影视化呈现的最后一环,如中国丝绸博物馆参与《长安的荔枝》服饰特展 [9][14] 文化消费与产业联动 - 考据热带动"观看剧集—探索知识—实地寻访"的文旅链条,如《长安十二时辰》推动西安旅游,《风起洛阳》开发IP衍生业态 [13] - 博物馆与影视联动案例频现:武汉博物馆认领《藏海传》道具原型,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借剧集热度发布"长安舆图"吸引打卡 [14] - 非遗技艺通过剧集获得新生,如《藏海传》展示泰顺药发木偶戏后,传承人接到多地演出邀约 [11] 受众行为与审美趋势 - 年轻观众以"列文虎克"式考据参与互动,如比对《大宋少年志2》发冠与首都博物馆藏品 [7] - 传统文化契合Z世代审美追求,观众通过《长安的荔枝》品色衣制度思考当代着装文化表达 [10] - 剧集成为历史兴趣入口,推动青少年从影视转向典籍阅读,建立系统历史认知框架 [13]
国产剧集海外热播 中国故事怎样叩响世界心门(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12
国产剧出海发展现状 - 国产剧《藏海传》在190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引发海外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浓厚兴趣,"Chinese Aesthetics"与"Xia Culture"成为高频词 [1] - 国产剧出海已走过10年历程,从单一古装类型向悬疑、都市、现实题材多元拓展,从东南亚华人圈辐射至欧美市场,内容形态从版权售卖升级为IP开发 [1] - 古装剧在海外市场具有明显优势,《步步惊心》《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长安十二时辰》等早年出海,《苍兰诀》《度华年》等近年引发收视热潮 [2] 国产剧类型与传播特点 - 古装剧《庆余年》第二季开创海外流媒体平台同步播出模式,《墨雨云间》高光片段在TikTok获超11亿次播放 [2] - 国产悬疑剧如《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开端》《漫长的季节》凭借融合社会议题的叙事深度和本土化氛围在海外赢得市场,索尼影视已获得《隐秘的角落》改编权 [2] - 国产爱情剧在东南亚市场表现突出,《流星花园》长期高居播放量前列,《偷偷藏不住》TikTok播放量超60亿,《难哄》在奈飞全球日榜达第六位 [3] 国产剧出海驱动力 - 中国文化全球影响力提升,海外观众对中国文艺作品心态从文化猎奇转变为主动拥抱 [4] - 发行渠道革新形成"平台自有频道+国际流媒体+本土渠道"立体网络,开辟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 [4] - 适应性调整策略如《长安十二时辰》采用美剧式快节奏,《新生》以10集体量登顶奈飞全球日榜,国际评分8.2分 [4] 国产剧与文化传播 - 《藏海传》带动观众打卡博物馆和文化风景区,新加坡旅游局与阅文集团签约开发"IP+文旅"模式 [5] - 国产剧出海正构建价值认同,转变"他塑"刻板印象为"自塑"文化主体性 [5] - 行业应坚守内容为本,将国产剧打造为"跨文化叙事的通用语",传递中国精神与智慧 [5]
60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推荐榜
文学与影视融合现状 - 中国作协等机构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发布60部具有影视改编潜力的优秀作品,包括《人间信》《欢迎来到人间》《寻金记》等,旨在挖掘文学资源的影视潜能 [1] - 近年来《平凡的世界》《人世间》《繁花》《我的阿勒泰》等文学改编影视作品获得观众广泛好评,文学与影视结合让好故事焕发新生命力 [1] - 2024年文学改编影视剧占高热高口碑剧集的54%,TOP10剧集中8部为文学改编,显示文学IP在影视市场的强大竞争力 [2] 文学改编影视的成功案例 - 《繁花》改编自茅盾文学奖作品,获得高收视率及多个电视剧奖项 [2] - 《我的阿勒泰》《玫瑰的故事》等高评分改编作品带动文化旅游热潮 [2] - 《庆余年第二季》《与凤行》等文学改编剧集收视表现突出 [2] - 现实主义题材改编作品如《城中之城》《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引发观众共鸣,反映社会现象 [2] 文学与影视融合的机制与平台 - 中国作协与国家广电总局合作,整理茅盾文学奖等获奖作品向影视机构推荐,已签订多部改编协议 [6] - 中国作协与上海文交所合作搭建全国文学作品版权保护与开发平台,超6000部作品登记,首批数字出版项目已运营 [6] - 上海国际电影节和电视节聚焦文学"母本"价值,促成多部文学IP交易,如《繁花》《心居》《城中之城》等 [7] - 上海作协通过版权推荐、剧本朗读会等活动推动《千里江山图》《长街行》等文学作品向影视转化 [7] 文学改编影视的创作理念 - 文学改编需把握时代与社会脉络,促进文字与影像的深层对话,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4] - 历史题材改编需建立古今情感连接,如《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等作品让历史成为可触摸的当下 [4] - 经典人物塑造依赖创作者个体创造性,如"林黛玉""阿Q"等形象具有持久影响力 [5] 行业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与多元传播媒介为文学影视融合带来新机遇,未来将迸发更强创造力 [3] - 上海持续深挖文学影视化潜力,探索多样化发展路径,推动更多优秀作品进入影视创作视野 [7]
打假国产古装戏
虎嗅· 2025-06-22 13:39
古装剧仪态的重要性 - 仪态是古装剧的基础 直接影响观众对角色和故事的信任度 只有"像"古人才能让观众"信"并深入剧情[11][12] - 古代礼仪行为逻辑明确 身份越高对仪态要求越严格 如贵族需保持身体端正 手臂摆动幅度小 双肩平稳[14][15][18] - 通过步摇、佩玉等道具限制角色动作幅度 符合身份特征 如步摇需不疾不徐才能保持优雅姿态[29][30][34] 优秀古装剧的仪态表现手法 - 利用道具强化角色气质 如扇子展现风流倜傥 转扇动作体现少年意气或潇洒身手[45][46][47] - 手部细节传递情感与城府 如熹妃挠头显示轻蔑 胤禛摩挲扳指暗示思虑缜密[51][52] - 眼神运用塑造人物状态 如八王爷佯装不看实则锁定目标 遇到意中人时眼神躲闪体现羞涩[70][71][81][82][84] 当前古装剧仪态问题 - 现代肢体语言泛滥 如走路左摇右摆 蹦跳表现活泼 导致古人形象失真[35][36][38] - 忽略身份差异 如贾母捧碗急食不符合贵族教养 失去"贵人"应有的仪态规范[59][60][62] - 缺乏系统性训练 演员未掌握古典身段与眼神定点技巧 难以呈现古人韵味[78][86][87] 行业制作态度对比 - 经典剧集注重细节打磨 如《红楼梦》演员特训2年学习琴棋书画 《甄嬛传》妃嫔下跪时保持挺直身姿[92][94] - 当代制作过度依赖流量与特效 忽视仪态等基本功 翻拍作品难复刻精髓[97][98][99] - 精品意识缺失 快销模式导致服化道与表演质感塑料化 观众需"矮子里拔将军"[90][102]
千年荔枝美学的五大境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7 23:05
岭南荔枝的文化美学价值 - 岭南荔枝作为东方美学具象化载体,积淀千年文化意象,在诗词、文艺作品中成为文人寄情言志的载体和自然风物的美学符号[2] - 荔枝映射东方文化美学五大境界:诗意之境、绘画之境、戏剧之境、民俗之境、创新之境,从古典诗词到现代影视记录美学观念流变[2][6][7] - 荔枝从汉代贡品到现代文化符号,完成从地方特产到世界符号的蜕变,构建"诗意—绘画—戏剧—民俗—创新"完整美学体系[7][10] 历史脉络与文学艺术表达 - 秦汉时期岭南荔枝作为贡品进入中原,唐代"一骑红尘妃子笑"典故奠定其宫廷文化地位,宋代《荔枝谱》首开荔枝专著先河[4][5] - 古典诗词中杜牧、白居易、苏轼等对荔枝的吟咏形成"甘美易逝"诗学意象,宋代绘画《写生翎毛图》《荔枝图》展现工笔与没骨技法美学[4][8] - 近现代影视作品如《长安十二时辰》重现荔枝场景,粤剧《荔枝颂》、莆仙戏《荔枝记》开创"以果喻情"戏剧范式[5][9] 民俗传承与现代创新应用 - 潮汕"拜荔枝娘"习俗、福建"荔枝娘娘"信仰赋予荔枝神性色彩,汕尾"荔枝宴"入选广东非遗名录[10] - 当代数字IP如"荔枝少年"元宇宙演绎、东莞龙舟文化元宇宙项目、惠州AR导览系统"东坡荔语"实现传统文化创新表达[8][10] - 荔枝以"文化符号+消费IP+生态载体"三重身份融入乡村振兴,衍生文旅产品如东莞760元/斤高端荔枝[11] 产业跨界融合案例 - 国际珠宝品牌蒂芙尼、宝格丽从荔枝美学汲取灵感,推出荔枝纹珠宝与珐琅工艺作品[7] - 广东省运动会吉祥物"荔荔"融合荔枝红与岭南文化元素,采用拟人化卡通设计[8] - 沉浸式戏剧《荔香千年》在明清古荔园实景演出,打造"荔月琴音"文化体验场景[9]
“大型实景演出”为什么这么火爆?
36氪· 2025-05-09 20:51
行业趋势 - 实景演出已成为文旅市场新宠,带动冷门景区从亏损数千万到年营收数十亿的转变 [2] - 体验经济时代,游客追求沉浸式文化体验,实景演出满足多重感官需求 [6] - 2024年中国实景演出市场规模达127.3亿元,较2019年增长89%,旅游演艺占比71.2%,贡献90.6亿元营收 [13] 成功案例 - 开封清明上河园通过《东京梦华》实景演出,从年收入几百万提升至2024年营收10亿元,接待游客800万人 [3][5] - 西安《长安十二时辰》项目融合商业空间与影视IP,游客平均停留4小时,1.5亿投入成本在一年半内回收 [10][12] - 拉萨《文成公主》、杭州宋城千古情等演出带动景区游客量突破1000万人次,成为城市旅游经济核心驱动力 [6] 商业模式 - 极致化在地性:深度挖掘文化IP,构建沉浸式体验空间(如清明上河园复刻《清明上河图》) [7] - 创新表现手法:结合无人机、水幕投影、AR/VR等技术(如《东京梦华》700名演员+全息投影) [7] - 可持续运营:差异化竞争形成商业闭环(如《长安十二时辰》全时段运营模式) [7][10] 经济效应 - 成熟演出项目可创造1:7经济带动效应,每1元门票拉动周边7元消费(如开封五一假期文旅收入49.27亿元,同比增长10.03%) [5][13] - 二次消费毛利率高于门票,优化景区盈利结构(如《长安十二时辰》餐饮、换装等二销收入) [12][13] - 地方政府将实景演出纳入文旅规划,提供政策支持以放大乘数效应 [13] 投资特点 - 高投入慢回报:项目投资动辄上亿(如《只有河南》斥资60亿),回本周期3-5年 [8] - 行业护城河:重投入特性筛选竞争者,培育期后进入盈利爆发期(如清明上河园30年建设周期)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