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

搜索文档
大陆多部影视剧在台走红 中华文化元素获追捧
新华社· 2025-09-12 07:51
新华社台北9月11日电 题:大陆多部影视剧在台走红 中华文化元素获追捧 台湾时事评论员谢志传表示,多部大陆古装剧将传统文化符号与剧情巧妙融合。这种将文化元素恰当嵌入叙事的表现手法,更加自然地展现了中 华传统文化之美,引发了台湾观众情感共鸣。 除了电视剧,中国风的游戏、电影等近年来也在岛内走红,掀起一阵阵热潮。 新华社记者周文其、齐湘辉 描绘大唐气象的《长安的荔枝》、讲述古代战争的《锦月如歌》、展现仙侠世界的《凡人修仙传》……近期,大陆多部影视剧在台湾走红,其中 展现的一系列中华文化元素令岛内观众好评不断。 "追大陆古装剧好几年了,最近这几部很火的电视剧都在熬夜追。"在台北一家便利店工作的叶小姐是大陆古装剧的忠实粉丝。 从早前的《甄嬛传》《芈月传》,到近期的《藏海传》《长安的荔枝》,她都非常喜欢。除了剧情和人物,剧集通过描写古代餐饮、服饰、礼仪 等细节所呈现的中华文化之美,是吸引她的重要因素。 从工艺精湛的头饰到面料丰富的汉服,从别具特色的小吃到华美盛大的宴席,从雄伟恢弘的宫廷到悠然闲适的田园……在多部大陆电视剧中,中 华文化元素随处可见,并"圈粉"众多岛内民众。 在一家视频网站,大陆古装剧《锦月如歌》《献鱼》 ...
「最大公约数」救不了中国电影
36氪· 2025-09-12 07:44
暑期档票房表现 - 2024年暑期档票房达120亿元 超2023年同期水平[3] - 档期票房前五影片为《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长安的荔枝》《侏罗纪世界:重生》 其中三部豆瓣评分超8分[3] - 观影总人次较2023年减少近2亿 全国影院平均上座率仅6.9%[4] 观众结构变化 - 电影观众平均年龄从2021年27.7岁升至32.5岁 显示核心观众群体老龄化[4] - 00后群体在2020-2022年影院关闭期未能形成观影习惯 导致新增观众断层[9] - 新一代观众更倾向"网络化"互动娱乐形式 如游戏直播《原神》版本更新[9] 市场竞争格局 - 短视频/短剧/3A游戏构成替代娱乐 家用投影设备挑战影院奇观体验[10][12] - 电影票价上涨至40-50元 需投入2-3小时不可中断时间 成本显著提升[15] - 行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头部影片占据优质资源 中等成本电影缺失[26] 内容生产模式转型 - 行业转向"社交货币"创作模式 通过情绪标签制造话题性[16][19] - 《消失的她》成功捕捉女性安全焦虑 提炼"提防身边男人"传播标签[19] - "牛马电影"聚焦30岁职场群体 利用职场困境引发共情[21] - 创作趋向保守化 依赖安全情绪标签作为票房保障[26] 行业发展历程 - 2010年后银幕数增长超10倍 影院建设下沉至三四线城市[6] - 2014年票补大战将票价压至9.9元 培养用户观影习惯[6] - 《捉妖记》《大圣归来》等片标志本土化叙事成熟[7] 优质内容特征 - 《南京照相馆》创新历史微观叙事 《浪浪山小妖怪》聚焦小人物命运[28] - 《捕风捉影》坚持老派动作片风格 未滥用特效迎合议题[28] - 垂直领域深度创作替代泛化表达 满足分化市场需求[28]
“最大公约数”,救不了中国电影
虎嗅APP· 2025-09-07 10:51
暑期档票房表现 - 2024年暑期档总票房达120亿元 超过去年同期水平[6] - 票房前五影片为《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长安的荔枝》《侏罗纪世界:重生》 其中前三部豆瓣评分均超8分[6] - 《哪吒2》票房达150亿元 创历史新高[5] 观影人群结构变化 - 2024年暑期档观影总人次较2023年减少近2亿[7] - 全国影院平均上座率仅6.9%[7] - 观众平均年龄从2021年27.7岁升至2024年32.5岁 显示核心观众群体老龄化[7] 电影市场发展历程 - 2010年后银幕数量十年间增长超十倍 影院建设快速下沉至三四五线城市[8] - 2014年在线票务平台通过9.9元票补培养用户习惯 将观影转化为高频日常娱乐[8] - 2016年调研显示票房增长主要依赖新增影院带来的新观众 而非现有观众观影频次提升[9] 行业面临的挑战 - 2020-2022年影院长期关闭使00后群体缺失观影习惯养成期[10] - 新一代观众偏好"网络化"双向互动娱乐模式 与影院"课堂式"体验存在根本冲突[10] - 短视频/短剧/3A游戏/家用投影等多维度替代品冲击影院"奇观"体验[10][11] - 电影票价上涨至40-50元 且需投入2-3小时不可中断时间 消费决策成本显著提高[13] 行业转型策略 - 电影产业转向制造"社交货币" 通过引发全民讨论提升票房[13] - 采用"标签化"内容生产模式 提炼社会情绪制造传播热点[14] - 典型案例包括2023年《消失的她》提炼"提防身边男人"情绪标签[14] - "牛马电影"聚焦30岁职场人群困境 如《年会不能停》《长安的荔枝》引发共情[14] - 默许"屏摄"行为促进电影成为社交谈资[16] 商业模式风险 - 情绪标签化创作易引发舆论反弹 如《逆行人生》因脱离现实遭口碑票房双败[17] - 过度情绪输出导致观众"情感脱敏" 需持续加大刺激强度[17] - 资源向头部超级大片集中 中等成本电影生存空间受挤压[18] - 创作趋向保守化 故事和人物塑造让位于传播性"金句"和"名场面"[18] 可持续发展路径 - 垂直领域深度开发优于追求"最大公约数" 《南京照相馆》创新历史微观叙事 《浪浪山小妖怪》聚焦小人物获得成功[20] - 《捕风捉影》凭借扎实的老派动作片制作异军突起 未滥用特效或迎合社会议题[20] - 需要建立多元电影生态 满足不同观众需求 避免过度依赖少数爆款[18][20]
中国年轻人,不去电影院了?
虎嗅· 2025-09-07 09:02
真正上演的电影,也常让人怀疑在开玩笑:现实题材片,让人怀疑编剧没吃过五谷杂粮;喜剧片的笑点,全透支在预告片里了;更别提爱情片,尴尬到让 人抠出三室一厅。 即便是被誉为十年来口碑最佳的 2025 年暑期档,也没能完全拉回被糟糕体验劝退的观众,多部大片票房不及预期,预测数据一再下调。 进电影院看电影,好像真的越来越吸引不到中国人了。 如今,花几十块钱走进电影院,得到的不光是电影,还会附赠一场人类迷惑行为大赏。 灯光才灭,沉浸式观影感还没来,零食袋的窸窣声、邻座对剧情的议论声、突兀的手机亮光就先让人出了戏。 即便复工后,观众也没能完全回流。到 2024 年,全国已有 1.3 万家影院、8.1 万块银幕,但总票房只有 425 亿元,比 2019 年缩水三分之一,甚至不如 2015 年的 438 亿元 [2]。要知道,2015 年的影院和银幕数,还不到 2024 年的一半。 虽然电影院还在不断扩建,但除了少数大热影片上映时能多坐满几个厅,其余时间常是一片冷清。偌大的场子里,观众寥寥,空座椅比看电影的人还多得 多。 2024 年,全国电影院年度上座率跌到历史低点 5.7%,这意味着一场百人影厅的电影,可能只有五六个人在看 ...
“第一票仓”广东暑期档票房比增7.6%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9-05 07:52
暑期档票房表现 - 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119.66亿元 同比增长2.76% [1] - 总观影人次3.21亿 同比增长12.75% 为近五年第二高 [1] - 国产影片票房占比76.21% 共19部影片票房破亿 [1] 头部影片及区域市场表现 - 《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长安的荔枝》《侏罗纪世界:重生》位列票房前五 [1] - 广东省票房15.99亿元 同比增长7.6% 占全国总票房13.4% [1] - 广东省观影人次4162万 同比增长17% 深圳4.39亿元和广州3.99亿元分列全国城市票房第三、四名 [1] 产业政策支持措施 - 推出1200万元惠民观影补贴 举办艺术影展和动画电影周活动 [2] - 创新"电影+消费"模式 发布56条电影旅游线路及电子导览地图 [2] - 实施《广东影视政策15条》 全链条覆盖创作、播映、发行环节扶持奖励 [3] 企业生态与内容产出 - 中影(广州)电影制作公司、光线影业、紫映影业、完美世界等影视企业落户广东 [3] - 《英歌》《归潮》《逆风出海》《龙舟少年》等岭南文化题材电影进入创作议程 [3] - 粤产影片《长安的荔枝》《奇遇》《坪石先生》《夏雨来》在暑期档取得良好成绩 [3]
何广智凭“到长安”夺冠,“牛马打工人”拯救暑期档影剧综?
36氪· 2025-09-04 08:51
核心观点 - 脱口秀演员何广智通过真实反映打工人经历赢得《脱口秀大会2》冠军 其真诚内容引发广泛共鸣 显著超越同期影视作品对打工人的刻意营销[1][3][16] - 2023年电影《年会不能停》以12.92亿票房成功开创"打工人共情"商业模式 推动影视行业系统性采用打工人叙事作为核心营销策略[4][5] - 2024年暑期档三部打工人主题电影均获商业成功 其中《浪浪山小妖怪》以16亿+票房创国产2D动画纪录 《戏台》获4亿+票房 《长安的荔枝》豆瓣评分7.6[12] 影视行业打工人主题作品表现 - 《年会不能停》成为2023年元旦档票房冠军 收获12.92亿票房 成功因素包括职场黑话讽刺 身份错位喜剧效果及年会反抗剧情[4][5] - 《长安的荔枝》采用古装职场化叙事 集结大鹏 白客 庄达菲原班阵容 但受古装题材及剧集版拖累未达预期票房[7] - 《戏台》通过身份错位戏剧结构展现职场食物链 豆瓣评分优异但电影感较弱[7][8][12] - 《浪浪山小妖怪》延续《小妖怪的夏天》IP 以8.5豆瓣高分创16亿+国产2D动画票房纪录 深化社畜生存困境描写[8][9][12] 内容创作与受众共鸣 - 打工人主题创作从职场黑话 离谱任务到竞业禁止 创业艰难等现实痛点全面覆盖 引发强烈共情[9][10][14] - 何广智脱口秀夺冠获现象级反响 因其真实经历从普通打工人成长为冠军 比虚构影视角色更具情感冲击力[3][16][17] - 社交媒体涌现大量打工人二创内容 包括抖音改编神曲 小红书表情包文化 体现群体身份认同[14] 行业趋势与商业模式 - 影视综艺全面拥抱打工人叙事 《心动的信号8》转型"二本恋综" 《令人心动的offer》系列均采用打工人营销角度[3][13] - "打工人共情"成为确定性商业模式 出品方在立项初期即系统化设计打工人共鸣元素以实现票房转化[5][12] - 优质打工人主题作品均获高商业回报 三部暑期档电影票房总和超20亿 证明该题材具备持续变现能力[12]
今年暑期档,为何很反常?
36氪· 2025-09-03 21:35
以下文章来源于深响 ,作者深响 深响 . 挖掘增长密码,探解生意本质。 是影片成就档期, 还是档期拯救影片? 文 | 林之柏 来源| 深响(ID:deep-echo) 封面来源 | Pixabay "低开高走平 稳落地",是今年暑期档的真实写照。 整体而言,大盘开局不顺,但好在后劲充足。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档期总票房119.66亿元,同比微增2.8%;总观影人次观影人 次3.21亿,较去年增12.8%。 然而热门影片表现参差不齐,市场呈现"1超1强N片混战"局面,多部重点影片成绩未及预期: 灯塔研究院数据显示,整个档期内 票房过亿影片仅有19部、占比约为13%,两项数据均为近三年最低; 其中,《南京照相馆》以28.9亿票房领跑(截至8月31日, 下同),《浪浪山小妖怪》14.55亿紧随其后,《捕风追影》以8.79亿排名第三,后续有望"踩线"突破10亿大关,但除此之外再无 影片接近10亿水平线。 客观地讲,今年暑期档表现已相当难得,在逆风开局下打了一场逆袭战。但不可否认,口碑和票房之间存在落差,成绩未及预期 理想。透过暑期档这个切面,我们更 应关注业内暴露的深层次问题: 今年上半年,大盘"高开低走",创纪录的春 ...
2025暑期档电影票房亮眼,相关概念股应声上涨
第一财经· 2025-09-03 10:13
影视院线板块市场表现 - 文投控股涨停 涨幅9.86% 现价3.23元 [1][2] - 幸福蓝海涨超6% 实际涨幅6.21% 现价18.30元 [1][2] - 中视传媒涨2.47% 博纳影业涨2.09% 慈文传媒涨1.71% [1][2] 暑期档票房数据 - 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119.66亿元 同比增长2.76% [3] - 观影人次3.21亿 同比增长12.75% [3] - 国产影片票房占比76.21% 超过去年同期 [3] 年度票房表现 - 2025年度总票房突破400亿元 其中国内票房392.3亿元 [3] - 国内观影人次超9.09亿 超去年同期水平 [3] - 海外市场票房折合人民币超7.7亿元 创多年新高 [3] 头部影片表现 - 《南京照相馆》票房28.9亿元 位列暑期档第一 [3] - 《浪浪山小妖怪》票房14.55亿元 位列暑期档第二 [3] - 《捕风追影》票房8.79亿元 位列暑期档第三 [3]
看完这些国产电影,我觉得稳了
36氪· 2025-09-03 09:23
暑期档票房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16日暑期档大盘累计票房突破90亿元[1] - 《南京照相馆》上映23天票房超24亿元 《浪浪山小妖怪》上映15天票房破8亿元 《捕风追影》上映首日票房突破1亿元[1] - 档期前期依靠《恶意》《长安的荔枝》《你行!你上!》《戏台》《聊斋:兰若寺》《罗小黑战记2》等影片支撑[1] 导演创作风格转型 - 新一代导演群体呈现与上一代导演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 强调服务观众的职业性[1][2] - 中青年导演在市场萎缩环境下锤炼出高度职业性 专注于电影工业信念感[2][3] - 姜文主张废除导演标签 拒绝约束创作力[1] 陈佩斯在《戏台》中放弃传统导演行活[3] 重点影片分析 - 大鹏执导《长安的荔枝》保持清醒平民意识 用反常手法处理当权者形象[8] - 陈思诚监制《恶意》延续类型片创作方法论 采用击鼓传花形式探讨社会议题[10] - 申奥执导《南京照相馆》实现三重叙事互映 围绕历史真相揭露谎言主题[12][14] - 耿子涵导演《小白船》聚焦女性青春成长 展现现实主义艺术表达[15] 女性创作力量崛起 - 暑期档多部影片呈现重要女性角色群像 包括《长安的荔枝》《聊斋:兰若寺》《花漾少女杀人事件》等[17][19] - 女性导演邵艺辉《爱情神话》和贾玲《热辣滚烫》已证明在热门档期的市场竞争力[20] - 女性意识成为电影创作自觉 需要更多女导演掌握导筒以实现行业彻底迭代[20]
反思暑期档没意义
虎嗅· 2025-09-02 19:43
暑期档票房表现 - 2025年暑期档票房119.7亿元,与2024年基本持平,但远低于2023年的203亿元 [1] - 观影人次仅3.2亿,较6年前减少近2亿,为近10年最冷清暑期档之一 [1] - 档期内有8部豆瓣8分以上新片上映,多数热门影片评分超7分,涵盖主旋律、合家欢、动作犯罪等多类型 [1] 观影人群结构变化 - 2025年暑期档主力观影人群为25-34岁群体(90后),20-24岁大学生及青少年占比不足20%,其中中学生占比可忽略 [4] - 与2019年对比:2019年主力为20-29岁人群,其中20-24岁占比最高;当前主力人群年龄较2019年增长5岁 [4] - 20岁以下青少年观众占比从2019年超10%降至2025年约5%,年轻新观众流入显著减少 [4][5] - 2023年已出现年轻观众占比下滑趋势,25-34岁观众占比提升 [6] 头部影片用户画像对比 - 2025年暑期档头部影片青少年占比普遍低于5%(如《浪浪山》2.1%、《长安的荔枝》2.4%) [6] - 2019年同期头部影片青少年占比显著更高(如《哪吒1》15.7%、《蜘蛛侠2》19.9%) [6] - 2023年过渡期影片《孤注一掷》《消失的她》青少年占比仍超10%,但已低于历史水平 [7] 行业内部挑战 - 2020年后疫情导致影院供给能力下降,片荒问题突出,观众踩雷概率上升 [8] - 票补减少及影院涨价导致票价昂贵,年轻观众认为影院观影性价比低 [9] - 00后成长阶段缺乏影院消费习惯培养,与90后形成明显体验差异 [9] 外部竞争环境 - 线上短内容(短剧、短视频)快速发展,成为日常娱乐必需品 [9] - 53.6%观众选择倍速观看短剧,00后群体倍速观看比例达63.7% [9] - 短视频文化导致观众耐心下降,习惯跳过非主线剧情 [10] 内容创作趋势变革 - 大导演(陈可辛、管虎)、大IP(《碟中谍》《超人》)、高口碑影片均出现票房不及预期案例 [12] - 逆势爆款影片共同特点:切中大众情绪(如民族自豪、社会问题、女性焦虑) [13] - 情绪电影通过引发社会议题讨论突破算法圈层,形成社交货币属性 [14][15] - 案例:《消失的她》凭借女性情绪话题实现票房逆跌,最终收获35亿元;《浪浪山》以职场共鸣推动国产2D动画票房纪录 [15][17] 票房收益结构分化 - 粉丝电影(如《东极岛》《酱园弄》)在质量不足时票房上限约3-4亿元 [20] - 影迷向高质量影片(如《戏台》《罗小黑2》)票房区间约5-6亿元 [20] - 高成本电影需通过预算管理及多元变现实现盈利 [20] 行业发展方向 - 创作需聚焦大众情绪洞察,为普通观众提供"与我相关"的观影理由 [21] - 从单向传播转向双向共情,建立与观众的情感连接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