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黑帝斯》
icon
搜索文档
从《丝之歌》说起:为什么游戏本地化总会“翻车”?
36氪· 2025-10-09 22:11
行业结构 - 大型游戏公司通常拥有内部本地化部门或早已固定长期合作的御用本地化团队 例如卡普空和任天堂 其他团队难以抢到生意 [4] - 大厂之间会互相介绍合作愉快的本地化团队 这是基本不吆喝的本地化公司扩展业务的主要渠道 [4] - 大型厂商有持续且高频的本地化需求 会反复考察目标团队 一旦开始合作 没有大问题就会长期固定下去 [4] - 独立小团队对本地化的需求不强烈且不稳定 例如Team Cherry两部作品间隔7年 缺乏寻找固定合作团队的意识和需求 [8] - 行业流动性不高 项目经验往往留在团队内部 团队规模到达边界后不再主动拓展 以防质量下降和口碑受损 [4] 独立团队面临的挑战 - 外国开发者与中国玩家沟通困难 国内互联网平台相对封闭 中国玩家在开发者眼中如同幽灵 会购买游戏但难以直接交流 [7] - 小微开发者难以玩转各国不同的社交平台 例如欧美开发者用推特和脸书 日韩开发者在封闭论坛 这增加了沟通难度 [8] - 独立团队缺乏人脉和资源找到懂中文的人进行质量把关 但像Team Cherry这样的知名团队理应拥有远超同等规模团队的资源 [11] - 一些本地化公司向开发商报很低的价格 压榨译者 不利于质量和行业健康发展 [11] - 主动报低价甚至免费的民间译者 虽然出发点好 但破坏了市场 且存在无人监督纠错的风险 [11] 本地化工作的复杂性 - 游戏本地化不等于普通翻译 需考虑文化环境差异 游戏内特殊含义 格式限制如字符数防爆框 字体字库兼容性等 [10] - 一个流程十几小时的2A游戏 译者在Query表上提出的问题至少有几百条 规模更大的项目可达上千条 涉及语言风格 字体等关键信息 [14] - 很多本地化公司不顾具体内容 将工作当作普通翻译处理 导致类似《黑帝斯》首发官中字数爆框 文本显示不全等问题 [10] - 开发者缺乏经验也会导致问题 如直接套用不适配中文的字体 导致显示为口口口 或自行机翻遗漏文本而不与译者商量 [15] - 理想状态下 本地化工作还包括运营中国社区 帮助反馈问题 甚至有译者兼任社区经理 但这方面职责可遇不可求 [17] 质量控制与沟通 - 开发团队与本地化译者保持密切沟通至关重要 需就角色声音参考 口吻特化等问题事先达成一致并进行额外标注 [14] - 译者应在合作初期强调 要求开发者遇到问题立即沟通 哪怕是中国凌晨 以避免开发者因怕麻烦而自作主张 [17] - 前期筛选译者时 试稿环节的把关极为重要 Team Cherry被推测可能根本没有在试稿环节好好把关 [11] - 绝大多数开发团队缺乏独立的质量保证团队来把关翻译质量 问题通常是在发售后被玩家指责才曝光和补救 [15] - 对于已有民间汉化版本的游戏 官方译者需处理著作权问题 如要求签署CC BY协议 或刻意与民汉版本做出区分以规避风险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