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沟》
搜索文档
学习进行时丨习近平总书记与老一辈艺术家交流交往的故事
新华社· 2025-11-13 08:35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回顾与多位资深艺术家的互动,系统阐述了文艺工作的核心指导原则,强调文艺工作者应崇德尚艺、扎根生活、服务人民,以创作精品力作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1][3][5][8][15][20] 对文艺工作者的指导与勉励 - 勉励电影艺术家继续在崇德尚艺上作表率,带动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 [5] - 寄语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 [5][8] - 肯定艺术家60多年矢志不渝追求进步、一辈子跟党走的执着坚守,并勉励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从艺做人上作表率 [11][15] 对具体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评价 - 评价田华怀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艺术理想的坚守,塑造了多个生动鲜活的银幕形象,给几代观众留下美好回忆 [3] - 提及曾观看蓝天野的很多戏,并对其在94岁高龄仍坚持工作表示赞许 [7] - 称赞李雪健在电影《焦裕禄》《杨善洲》中对人物刻画得特别好,实现了真正的共鸣与理解,把握住了人物性格 [18] - 肯定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及其团队在创作演出中践行传播传统文化、传播真善美方面做得很好,真正起到了繁荣发展文艺工作的作用 [20] 对文艺创作方向的要求 - 强调文艺工作者须臾离不开人民、离不开生活,艺术形象塑造应把握人物性格,体现真实人物 [18] - 要求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作出贡献 [20] - 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20]
秋天,跟着老舍,在北京城遛个弯儿
北京青年报· 2025-09-26 21:52
老舍与北京人艺的合作渊源 - 老舍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合作长达16年,其作品《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均由剧院演员呈现[7] - 1950年,老舍为北京人艺创作三幕六场话剧《龙须沟》,该剧由导演焦菊隐在史家胡同56号院闭门七昼夜完成舞台脚本改编,最终成为话剧经典[8]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于1952年6月12日在史家胡同56号院正式成立,院部及众多演职员工均驻扎于此,老舍与郭沫若、曹禺并称剧院三大编剧,支撑人艺成为"郭老曹剧院"[8] 老舍的创作与生活轨迹 - 老舍归国后所有作品均在丰富胡同的"丹柿小院"创作,包括话剧剧本、小说、散文及诗歌[11] - 老舍曾在中国儿童剧场观看其创作的童话剧《宝船》,并参与中国作家协会倡议的儿童文学创作[9] - 老舍频繁出入王府井大街的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办公地点,步行几分钟即可参会或欣赏文艺节目[14] 老舍的社会活动与人物关联 - 老舍通过盲艺人培训班帮助盲人转型,最终促成香山盲人橡胶厂的建立,体现其对社会事务的积极参与[13][14] - 老舍与友人萧伯青(萧从方)交往密切,萧伯青曾在其婚礼担任伴郎,后共同在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并留存大量通信及回忆史料[3] - 老舍与同仁堂乐家住宅相关的文化人范瑾、于光远等存在间接关联,体现其社交网络与地域文化的交织[4]
读一读老舍的书,走一走北京的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2 08:17
核心观点 - 孔庆东通过《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一书,从阶级、种族、宗教、地域、性别等多视角分析老舍作品,认为其文学创作像"一架多功能的相机",呈现了北京文化的独特风貌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性 [4][5][10] 老舍与北京文化 - 老舍作为"北京人"的身份被置于首位,其作品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叙事背景和语言均体现京腔京韵 [5] - 北京文化在平民气之外蕴含"贵族气",体现于百姓对生活细节的考究,如《龙须沟》程疯子坚持曲艺热爱、《正红旗下》描绘"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方式 [6] - 北京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融合古今中外文化因子,旗人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在《茶馆》《正红旗下》中体现族群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 - 老舍作品呈现北京"乐感文化"的生活美学,如《二马》中老马欣赏雨雾风情趣、《正红旗下》大姐夫养鸽观天,展现雍容大度的生活态度 [8] 研究方法与视角 - 孔庆东提出地域文化研究需结合"死的材料与活的生活",采用"十面埋伏法":读史访古、观地研图、乘车行路、交人居屋、品食观俗 [9] - 解读方式为开放式、启发性,不拘泥于现代文化范畴,纵横古今且语言幽默,章节内容类似单口相声 [10] 作品与文化价值 - 老舍作品超越世俗浪漫情怀,焕发独特魅力,从文学视角呈现北京文化风貌 [6] - 作品中低徊爱国主义主旋律,如《茶馆》常四爷台词"旗人也是中国人"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 - 通过文学视角概括北京文化特征,但需注意其流动性与变化性,避免概括性结论丢失全貌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