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
搜索文档
巴金逝世二十年|马楠:婢女与贤老,袍哥与新青年:《家》外的成都
新浪财经· 2025-11-25 13:35
巴金(1904.11.25-2005.10.17) 古诗词中的成都,向来是一个物阜民丰与自然安逸并存的乐土。唐代诗人张籍的《成都曲》便勾勒出这般景致:"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 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南宋末年,宫廷琴师汪元量在临安陷落后辗转至成都,吟出"锦城满目是烟花,处处红楼卖酒家"之句, 仿佛无论中原如何动荡,从安史之乱到宋元鼎革,偏安西部的成都总能幸免于难,成为抚慰中原士人身心的一方净土。然而及至近代,成都的恬 静形象被彻底颠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不少旅居外省的四川人却将家乡视为国中之"异乡",批评其"僻处西陲,思想落后,反动分子,较为嚣 张。内讧连年,糜烂甲于全国"(王东杰:《国中的"异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认知中的全国与四川》,《历史研究》2002年第三 期)。 关于成都及四川的近代史研究,王笛教授的著作无疑具有代表性。他的研究摒弃了以精英为中心的宏大叙事,将视角投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 过对街头文化、茶馆和袍哥组织等"公共空间"或"微观单位"进行民族志般的深描,从茶馆里摆龙门阵,到袍哥仪式中的"三把半香"(即桃园三结 义、水浒梁山、羊角哀和左伯桃各为"一把香",瓦岗 ...
专访冯远征 | 大戏看北京,看的是文化的守正创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14 06:40
北京文化演出市场概况 - 北京平均每天有150多场营业性演出,去年全年吸引观众超128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1] - "十四五"时期,北京平均每年产出200余部电影,作为视听产业高地,以全产业链整合优势助力爆款诞生[4] 京味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 京味文化是北京"四个文化"中特色鲜明的组成部分,新京味文化更凸显多元包容,不再只靠"京片子"和胡同生活展现,而是结合CBD、中关村等现代元素以及新北京人共同呈现中国风与国际范儿[2][3] - 创作中放弃传统四合院实景,选用紫禁城琉璃瓦顶做布景凸显北京元素,同时在人艺舞台上首次引入AI角色,并尝试集体创作模式以快速反映当下年轻人生活[2][3] - 经典剧目《骆驼祥子》以1957版原样面貌重现,由"95后""00后"演员通过翻看老纪录片、跟随老演员学习的方式承接传统[3] 爆款作品的创作规律与人才培养 - 爆款作品的诞生依靠长期积累而非偶然,例如《哪吒2》导演耗时数年完成,剧作家郭启宏对《知己》思考30年、打磨10年才取得成功[5][6] - 公司面临新老交替期,许多"台柱子"退休,当前艺术院团招选演员局限性大,需通过顶级专家培训90后、00后演员,并加强高校培养与院团需求的有效衔接[6] 北京"演艺之都"的国际化发展 - 北京文化"出海"关键在于以东方美学讲好中国故事,而非简单堆砌中国元素,例如《张居正》在俄罗斯首演三场票全部售罄,引发观众强烈共鸣[7] - "演艺之都"的国际化需要自身作品"走出去"并大量引入国外经典剧目,形成国内外大家愿意来京演出的良性循环[8]
中国老人社会形象变迁史:1900—2025
36氪· 2025-10-09 21:20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老人的社会形象在过去百年间经历了从封建伦理权威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再到市场经济转型中的失落者,直至当前深度老龄化时代多元矛盾体的深刻变迁 [1] - 每一次老人社会形象的转变都深刻反映了社会结构变革、价值观念更新以及文化认同的重构 [1] - 在2025年这一关键时间点,构建积极、健康、多元的新时代老人形象,对于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第一阶段:传统与动荡中的形象(1900-1949) - 老人形象呈现二元对立特征,一方面是儒家文化中作为家族权力象征的“尊者”,另一方面是社会动荡中产生的“遗老”或“无助者” [2] - 传统家庭结构中,男性长者掌握家庭经济大权、道德话语权和子孙婚丧嫁娶决定权,“孝道”是其尊崇地位的文化基石 [2] - 社会巨变和战乱导致传统大家庭结构瓦解,失去家庭庇护的老人沦为孤独、贫病交加的社会边缘群体 [2][5] 第二阶段:集体主义下的形象(1949-1979) - 老人的价值取决于其政治身份和革命履历,“老革命”、“老干部”、“老工人”等成为社会尊重的楷模 [10] - 老年人被鼓励积极参与社会生产,成为“老当益壮”的劳动模范,否定了将老年视为衰老和无用的消极观念 [10] - 妇女地位提升使老年女性形象从传统“贤妻良母”转向“革命母亲”,如《苦菜花》中的母亲和《红灯记》中的李奶奶 [10] 第三阶段:转型与反思中的形象(1980-1999) - 改革开放初期,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依然占据核心地位,老年人在家族中扮演“大家长”角色,拥有天然权威 [16] - 退休老人以“发挥余热”方式参与社会活动,其革命经历和奉献精神被社会普遍尊重 [16] - 市场经济冲击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老人传统权威松动,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下降,“空巢老人”问题开始显现 [19] 第四阶段:深度老龄化下的多元形象(2000-2025) -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10.3%上升至2024年的22%,老年人口超过3.1亿 [21] - 老年人社会形象出现负向转变,媒体聚焦于养老金缺口、医疗负担等问题,老人被描绘成需要社会解决的“负担” [21] - “银发经济”概念兴起,老人从“被赡养者”转变为“消费者”,保健品、老年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 [24] - “活力老人”、“新老人”概念流行,新一代老人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政策层面也明确要“树立积极老龄观” [29] 面向未来的老人形象构建 - 未来需要将老人形象从“被动受助者”重塑为“积极贡献者”,低龄、健康、有技能的老年人是宝贵的人力资源 [34] - 社会需要尊重老年群体内部的巨大差异,呈现从“单一模式”到“多元绽放”的形象,文艺作品和媒体应避免标签化 [35] - 老人形象应包含“与时俱进”和“终身学习”的特质,社会应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鼓励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35] - 对老年人的关注需从物质层面的“养”和“医”,深化到精神层面的慰藉和生命尊严的维护,构建关怀生命全过程的形象 [36]
秋天,跟着老舍,在北京城遛个弯儿
北京青年报· 2025-09-26 21:52
老舍与北京人艺的合作渊源 - 老舍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合作长达16年,其作品《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均由剧院演员呈现[7] - 1950年,老舍为北京人艺创作三幕六场话剧《龙须沟》,该剧由导演焦菊隐在史家胡同56号院闭门七昼夜完成舞台脚本改编,最终成为话剧经典[8]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于1952年6月12日在史家胡同56号院正式成立,院部及众多演职员工均驻扎于此,老舍与郭沫若、曹禺并称剧院三大编剧,支撑人艺成为"郭老曹剧院"[8] 老舍的创作与生活轨迹 - 老舍归国后所有作品均在丰富胡同的"丹柿小院"创作,包括话剧剧本、小说、散文及诗歌[11] - 老舍曾在中国儿童剧场观看其创作的童话剧《宝船》,并参与中国作家协会倡议的儿童文学创作[9] - 老舍频繁出入王府井大街的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办公地点,步行几分钟即可参会或欣赏文艺节目[14] 老舍的社会活动与人物关联 - 老舍通过盲艺人培训班帮助盲人转型,最终促成香山盲人橡胶厂的建立,体现其对社会事务的积极参与[13][14] - 老舍与友人萧伯青(萧从方)交往密切,萧伯青曾在其婚礼担任伴郎,后共同在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并留存大量通信及回忆史料[3] - 老舍与同仁堂乐家住宅相关的文化人范瑾、于光远等存在间接关联,体现其社交网络与地域文化的交织[4]
《舍不掉的予》:读一读老舍的书,走一走北京的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4 14:18
文章核心观点 - 孔庆东在《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中通过多维度视角分析老舍作品 认为老舍像"多功能相机"般呈现北京文化的贵族气、包容性和乐感文化等特征 并强调其作品蕴含爱国主义主旋律 [4][5][7][8][9][10] 老舍作品的文化视角 - 老舍作品具有鲜明北京地域特征 语言透京腔京韵 叙事背景常设北京 [5] - 孔庆东从阶级、种族、宗教、地域、性别等多视角解析老舍作品的文化内涵 [5] - 老舍被视作"多功能相机" 其作品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具有丰富视角和意涵 [4] 北京文化的贵族气 - 北京文学除平民气外还有"贵族气" 体现于百姓日常生活的细致考究 [6] - 例证:《龙须沟》程疯子穷困仍热爱曲艺 《正红旗下》百姓"没钱穷讲究"的生活方式 [6] - 这种贵族气形成超越世俗的浪漫情怀和独特文学魅力 [6] 北京文化的包容性 - 北京文化海纳百川 混杂古今中外文化因子 呈现五方杂处形态 [7] - 旗人文化作为北京文化重要特性 体现多元文化融合 [7] - 《茶馆》中"旗人也是中国人"台词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爱国主义主旋律 [7] 乐感文化的美学呈现 - 北京文化属"乐感文化" 体现乐观眺望未来的民族性格 [8] - 例证:《二马》老马享受生活细节 《正红旗下》大姐夫养鸽观"满天飞元宝" [8] - 这种雍容大度的生活态度在快节奏时代具有积极意义 [8] 地域文化研究方法 - 孔庆东提出"十面埋伏法":读史访古、观地研图、乘车行路、交人居屋、品食观俗 [9] - 强调将文献材料与实地考察结合 通过走街串巷深化文化理解 [9] - 认为北京文化处于流动变化中 需动态把握其赓续与流变 [9] 著作特点与风格 - 本书基于北大课堂记录 内容纵横古今且语言幽默 章节如单口相声 [10] - 采用开放式、启发性解读 部分观点可商榷 承认文学研究无标准答案 [10] - 虽以"现代文化"为名 实则突破时空限制进行自由阐发 [10]
读一读老舍的书,走一走北京的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2 08:17
核心观点 - 孔庆东通过《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一书,从阶级、种族、宗教、地域、性别等多视角分析老舍作品,认为其文学创作像"一架多功能的相机",呈现了北京文化的独特风貌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性 [4][5][10] 老舍与北京文化 - 老舍作为"北京人"的身份被置于首位,其作品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叙事背景和语言均体现京腔京韵 [5] - 北京文化在平民气之外蕴含"贵族气",体现于百姓对生活细节的考究,如《龙须沟》程疯子坚持曲艺热爱、《正红旗下》描绘"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方式 [6] - 北京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融合古今中外文化因子,旗人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在《茶馆》《正红旗下》中体现族群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 - 老舍作品呈现北京"乐感文化"的生活美学,如《二马》中老马欣赏雨雾风情趣、《正红旗下》大姐夫养鸽观天,展现雍容大度的生活态度 [8] 研究方法与视角 - 孔庆东提出地域文化研究需结合"死的材料与活的生活",采用"十面埋伏法":读史访古、观地研图、乘车行路、交人居屋、品食观俗 [9] - 解读方式为开放式、启发性,不拘泥于现代文化范畴,纵横古今且语言幽默,章节内容类似单口相声 [10] 作品与文化价值 - 老舍作品超越世俗浪漫情怀,焕发独特魅力,从文学视角呈现北京文化风貌 [6] - 作品中低徊爱国主义主旋律,如《茶馆》常四爷台词"旗人也是中国人"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 - 通过文学视角概括北京文化特征,但需注意其流动性与变化性,避免概括性结论丢失全貌 [9]
以炙热的向党之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人民日报· 2025-07-08 06:28
文艺工作者入党与信仰 - 92岁的游本昌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预备党员,表达了对党的忠诚和感激 [2][3] - 游本昌在2024年春节期间向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达入党愿望,2025年6月30日正式宣誓 [3][4] - 游本昌表示将全力以赴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工作,继续为党的文艺事业贡献力量 [4] 文艺工作者的信仰与艺术创作 - 游本昌的艺术生涯体现了信仰与坚守,他在电视剧《济公》和《繁花》中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16][17] -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提到游本昌的"济公"形象温暖了千家万户,拥抱了信仰的朝阳 [5] - 老艺术家田华、蓝天野等用一生诠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他们的创作态度体现了"人民艺术为人民"的担当 [6] 艺术教育与信仰传承 - 中央戏剧学院的艺术教育坚持信仰接力,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 [7] - 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提到梅兰芳1959年入党,用一生践行艺术劳动者的光明道路 [11] - 国家京剧院的前辈艺术家如杜近芳、刘长瑜等用艺术回报党和人民,传承京剧艺术 [12] 艺术创作与人民立场 - 游本昌强调角色无大小,灵魂要真诚,他的艺术生命与国家命运、人民期盼紧密相连 [17] - 一级编剧李宝群认为创作者必须有信仰,艺术应该为时代铸魂,创作有灵魂的作品 [18][19] - 文艺工作者应把心贴在人民的脉搏上,演绎伟大时代的精神气象 [8] 文化强国的建设 -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3][10] - 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年龄并非信仰的边界,真正的艺术永远与信念共生 [15][16] - 文艺工作者应凝聚在信仰的"聚光灯"下,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