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铢钱

搜索文档
文博日历丨古人的存钱罐长啥样?
央视新闻· 2025-09-15 09:47
你还有存硬币的习惯吗? 小编还记得小时候 每次听到钢镚放到存钱罐里的"叮当"声 都特别有成就感 汉代人咋存钱? 一个陶钱罐告诉你答案 01 满满一罐子钱 是谁的心碎了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里 有这样一个破了一块儿的普通红陶罐 但罐内盛满盘绕紧密的钱币 让它立刻不普通起来 △ 西汉·五铢钱,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 五铢钱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因它的币值与钱文所记实际重量一致 都是五铢,故名五铢钱 ("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 相较于之前的钱币 五铢钱的重量和大小 更适应古代民间交换多为小额价值的客观现象 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流通需要相吻合 因此 五铢钱使用时间长达739年 直至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被废止 成为我国使用时间最长的法定钱币 可能是因为时间过于久远 里面的铜钱已经黏在一起无法分开 但可以想象到 2000多年前的一天 它们的主人用绳子将钱串好 有序放进陶罐里 这满满当当一大罐钱 一定是他存了许久才攒够的 02 好奇,罐里究竟装了多少钱? 虽然陶罐里的钱已经黏在一起 但是透过露出的钱币可以推测出 它们都是五铢钱 专家预计 这件陶钱罐里的五铢钱大约有几千枚 有陶质的钱柜、扑 ...
暑假进入尾声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热度不减
中国新闻网· 2025-09-01 12:56
暑假进入尾声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热度不减 8月31日,江西南昌,游客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参观展出的大量五铢钱。暑假尾声将 至,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热度不减。游客们利用假期最后的时光,前来感受穿越两千年的历史 8月31日,江西南昌,游客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参观展出的青铜博山炉。暑假尾声将 至,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热度不减。游客们利用假期最后的时光,前来感受穿越两千年的历史 文化魅力。中新社记者 刘占昆 摄 文化魅力。中新社记者 刘占昆 摄 8月31日,江西南昌,游客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参观出土的琉璃席等文物。暑假尾声将 至,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热度不减。游客们利用假期最后的时光,前来感受穿越两千年的历史 文化魅力。中新社记者 刘占昆 摄 8月31日,江西南昌,游客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参观展出的马器等文物。暑假尾声将 至,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热度不减。游客们利用假期最后的时光,前来感受穿越两千年的历史 文化魅力。中新社记者 刘占昆 摄 8月31日,江西南昌,游客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参观展出的孔子屏风等文物。暑假尾声 将至,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 ...
天府成都:古蜀印记,锦官烟云
经济观察报· 2025-08-18 09:49
古蜀文明与金沙遗址 - 金沙遗址是距今约3200年至2600年前古蜀文明的重要遗址,已出土金器、玉器、青铜器和象牙等珍贵文物数千件,其中金箔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之一 [3] - 太阳神鸟金饰是金沙遗址经典文物,圆形镂空薄片,内层12道齿状光芒象征太阳,外层4只逆时针飞鸟,反映古蜀人对天文历法的认知 [2] - 遗址内发现大型建筑区、宗教祭祀活动区、居址和墓地等功能区,与三星堆共同揭示古蜀文明 [3] 古蜀祭祀文化 - 祭祀仪式在河湖之畔举行,祭司头戴13道弧形齿饰冠冕,身穿中长服饰,佩戴权杖和腕饰,主持沉祭、堆祭和埋祭 [5] - 祭品包括金器、玉器、青铜器、象牙和卜骨,部分撒有朱砂,玉璧象征"天圆地方",用于祭祀苍天 [6] - 黄金面具用于覆盖青铜人头像,作为通神工具和娱神法器,显示崇高地位并祈求神灵庇护 [7] 李冰治水与都江堰 - 李冰设计鱼嘴分水堤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枯水期引水灌溉,洪水期分流防洪 [10] - 开凿宝瓶口控制水量流速,建造飞沙堰自动排洪排沙,采用竹笼装石筑堤技术稳固工程 [10] - 治理后成都平原从水灾频发变为"天府之国",都江堰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11] 蜀地盐业与纺织业 - 李冰在广都开凿盐井,采用井架、辘轳和吊桶提取卤水,通过大锅煮制生产食盐 [12][13] - 汉代蜀锦织造使用提花机,织工在锦江濯洗使丝绸色泽鲜艳,质地柔顺,成为重要产业 [15][16] - 诸葛亮推行政策鼓励蜀锦生产,使其成为战略物资,远销魏吴两国 [16] 文翁兴学与石室官学 - 文翁创建石室官学教授儒家经典,选拔学生到衙门实习,提供生活费用和徭役减免 [18] - 学校设有医学课程,使用经穴漆人模型讲解经络穴位,促进蜀地文化发展 [19][20] - 该模式提升百姓文化素养,改变社会风气,成为全国地方官学典范 [18][19] 成都历史变迁 - 杜甫在浣花溪畔建草堂,创作《江村》等诗作,反映蜀地田园生活的宁静与从容 [22] - 明末战乱后"湖广填川"移民政策使成都重建,街巷恢复热闹繁荣 [23]
西晋壁画墓和敦煌博物馆:藻井上的那朵莲花丨从长安到敦煌(7)
经济观察报· 2025-07-22 14:00
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 - 1944年敦煌佛爷庙湾墓葬群发掘出魏晋彩绘花砖 壁画砖经拆除编号后转移至莫高窟保存 [1]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配合机场工程清理六百余座西晋至唐代古墓 其中6座西晋壁画砖墓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并开放为景区 [2] - 墓葬群呈现古今交织景象 古墓以砂石堆砌 新墓以红砖垒筑 延续聚族而葬传统 [3] 墓葬结构与艺术特征 - M39墓照墙采用青砖砌筑仿木构斗拱 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像分列两侧 中间为西王母像 [7][8] - 照墙分层绘制麒麟 凤 河图洛书等祥瑞图案 并配有榜题说明 [9][10][11] - 墓室面积约十余平米 设供台与象征"东厨西厕"的耳室 北耳室置陶器灶台 南耳室开洞代表厕所 [13] 画像砖题材与文化内涵 - "李广射虎"画像砖反映西晋动荡时期对英雄镇墓的祈愿 [11] - 河精力士像体现汉魏谶纬信仰中天神使者的地位 [12] - 农耕 畜牧 家居生活类画像砖展现古代敦煌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14][15][16] 文物实证与历史经济 - 汉代戍卒通过"行道贳卖衣财物"形成边境贸易市场 齐地纨素与蜀地漆器流通于敦煌 [21] - 敦煌郡为唐代皇室贡品棋子产地 《通典》记载年贡二十具 1980年寿昌城遗址出土66枚花岗岩玉石棋子 [32] - 西域波斯文钱币与中原五铢钱 开元通宝并行流通 印证胡商在敦煌的经营规模 [34] 文化交流与物质生活 - 胡人牵驼花砖与翻领红袍陶俑反映丝绸之路贸易繁荣与服饰文化融合 [27][28][29] - 敦煌出土汉代历书包含干支 节气与建除术择日体系 体现日常生活的仪式性 [24] - 汉代皮底毡面鞋尺寸达27厘米(43码) 陶鼎双鱼纹饰展现饮食器皿的审美意趣 [23]
“手术”高水准 文物再青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30 07:04
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涵盖文物修复、国际合作和研究阐释三大类 [5][17] - 成果包括青海吐蕃时期王冠修复、唐代陶质龙首复原、中亚考古现场文保协同模式应用等 [5][8][10][13] - 采用多学科技术手段如X光透射成像、三维激光扫描、虚拟拼接等实现精细化修复 [9][11] 青海吐蕃王冠修复 - 出土于青海乌兰县泉沟一号墓的王冠严重腐蚀,金属胎体厚度不足200微米,冕旒2582颗珠饰散落 [8] - 修复团队通过上万次精密焊接,结合X光和平板CT技术,准确复原复杂编串结构和纹饰 [6][9] - 创新研发金银合金专用补配方法,采用"考古地层学"理念完成多材质构件连接复原 [9] 唐代陶质龙首修复 - 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的唐代龙首碎成上百块,存世量极少且保存完整度罕见 [10] - 修复团队通过三维成像、超声波清洗等技术还原制作工艺,确认龙首为垂兽和戗兽,所在建筑垂脊宽达45厘米 [11][12] - 龙首彩绘使用含铅、锰、铜等矿物颜料,体现唐代高超制陶与雕塑技艺 [11] 中亚考古现场协同保护 - 中国—乌兹别克斯坦联合考古队在蒙扎铁佩遗址采用移动实验室和整体套箱技术,实践"发掘即保护"理念 [13][14] - 发现一枚五铢钱作为装饰品,证实中华文化在中亚的传播,并出土绢、锦等纺织品为丝路研究提供实物依据 [14] - 文保团队展示中国精细化考古技术,为"一带一路"考古合作开辟新路径 [14] 早期玻璃珠溯源研究 - 新疆出土的25件蜻蜓眼式玻璃珠经成分分析证实源自黎凡特,通过新疆—河西走廊传入中原 [15][16] - 研究构建泡碱玻璃东传的西北路径,印证"前丝绸之路"存在及亚欧早期文明互动 [16]
中华文明影响添新证 蒙扎铁佩遗址出土“五铢”钱和斜纹纬锦
央视新闻· 2025-05-28 14:01
考古发现 - 中乌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发现6座墓葬和2处建筑基址,并将墓葬整体套箱提取进实验室进行保护[1] - 考古团队发现一枚带有"五铢"文字的铜钱,为中华文明辐射影响力提供新证据,但具体朝代和传入途径仍在研究中[1][3] - 文保专家清理出22件金属器、21件纺织品残片、2件木器和3组芦苇棺,其中纺织品包含绢、缣、锦等多种类型[5] 文物特征 - 出土铜镜背面带有汉式风格的中心钮和仿连弧纹[5] - 纺织品中发现斜纹纬锦,这种织物在唐代后期较为常见,但当地历史上并无养蚕缫丝背景,来源成谜[7] 历史背景 - 蒙扎铁佩遗址位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抵达的大宛国所在地,丝绸之路北线与中线在此汇合[8] - 发掘的墓葬年代相当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证实了这一时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持续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