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供水

搜索文档
深水海纳:6月26日召开业绩说明会,投资者参与
搜狐财经· 2025-06-26 22:06
公司控制权变更 - 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拟发生变更事项正在有序推进中 已披露相关公告包括《关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一致行动人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暨公司控制权拟发生变更的提示性公告》(公告编号2024-063)、《关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一致行动人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暨公司控制权拟发生变更的进展公告》(公告编号2024-067)、《关于公司控制权拟发生变更的进展公告》(公告编号2025-013) [1] 2024年度业绩亏损原因 - 新增工程项目订单进度不及预期 受宏观环境、行业周期性波动及市场供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公司更加注重客户偿付能力、提高客户筛选标准、把控项目订单质量 [3] - 已获取项目订单未能按照原定实施计划推进并确认收入 部分运营项目因政府业主方调整结算依据(降低了保底水量及污水处理服务费单价)导致营业收入减少 [3] - 2024年度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共计人民币4839.90万元 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共计人民币7978.12万元 [3][4] - 管理费用上升 主要系本年度深化改革 优化人员结构 对员工离职补偿的一次性支出费用增加 [4] 业绩提升措施 - 持续发挥已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项目的客户资源优势 增强主动服务意识 以TEPS模式增进与上游工业企业客户的互动 提供技术服务 研发智能环保装备、药剂新材料和新型工艺技术 [1] - 推动节能降耗工作 建立"管理+技术"协同的降本增效体系 探索更高效的管理模式 降低项目建设与运营成本 [1] - 重新梳理分析全国潜在市场项目机会 统一调配公司资源 加强市场团队建设和项目开发过程管理 挖掘优质项目储备 [1] - 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品牌优势 与央企等合作方相互借力、优势互补、共同开发项目机会 [1] 海洋污水处理业务 - 公司具备海洋生态牧场水处理、海水养殖装备制造、海水养殖废水处理等技术储备 正在积极开拓相关业务 [2] - 生态环境部将统筹谋划"十五五"重点海域综合治理行动 协同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与美丽海湾建设 公司将持续关注海洋污染治理板块相关业务并进行技术研发与储备 [2] 应收账款管理 -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继续实施地方政府一揽子化债政策 加快解决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 将防范和化解拖欠账款工作成效纳入地方政府、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和相关审计监督的重要内容 [5] - 公司已建立《应收账款催收考核办法》 对现有应收账款进行追踪管理 建立地方政府相应管理部门常态化的随访机制 对不同财力情况的地方政府采取针对性的催款措施 [5] 2025年一季度财务数据 - 公司主营收入7716.1万元 同比下降24.36% 归母净利润1021.04万元 同比上升1218.7% 扣非净利润-924.38万元 同比下降2698.82% [6] - 负债率69.16% 投资收益2508.14万元 财务费用574.89万元 毛利率24.18% [6] 融资融券数据 - 近3个月融资净流入274.51万 融资余额增加 融券净流入0.0 融券余额增加 [7]
深水海纳(300961) - 深水海纳2024年年度网上业绩说明会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26 18:00
公司控制权变更 - 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拟发生变更事项正在有序推进,已披露相关公告,后续将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2][3] 业绩提升措施 - 战略聚焦工业污水处理和优质供水领域,整合环保产业链业务,搭建智慧水务平台,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 [3] - 发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项目客户资源优势,以TEPS模式增进与上游企业互动,研发智能环保装备等增加业务合作和利润增长点 [3] - 推动节能降耗,建立“管理 + 技术”协同的降本增效体系,降低项目建设与运营成本 [3] - 重新梳理潜在市场项目机会,调配资源,加强市场团队和项目开发管理,提高优质项目储备数量 [3] - 利用技术和品牌优势,与央企等合作方优势互补,共同开发项目 [3] 海洋污水净化业务 - 公司具备海洋生态牧场水处理等相关技术储备,正在积极开拓相关业务,未来将持续关注并进行技术研发与储备 [4] 2024年度亏损原因 - 受宏观环境等因素影响,新增工程项目订单进度不及预期,已获取订单未按计划推进确认收入,部分运营项目营业收入减少 [5] - 2024年度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共计人民币4,839.90万元 [5] - 受客户结算延迟影响,2024年度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共计人民币7,978.12万元 [5] - 深化改革优化人员结构,一次性离职补偿费用增加导致管理费用上升,影响经营业绩 [5] 应收账款回收措施 - 中央提出解决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施行 [6] - 公司建立《应收账款催收考核办法》,追踪管理应收账款,建立随访机制,采取针对性催款措施 [6] - 采取预防措施应对坏账风险,储备安全资金,计提坏账准备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