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服务

搜索文档
北京拟禁“会员权益”发出助贷平台监管新信号 模糊借贷成本的“擦边球”打不下去了
上海证券报· 2025-08-04 03:14
监管政策动向 - 北京金融监管局发布征求意见稿,拟禁止助贷平台通过"会员权益"或"增值权益"变相提高综合融资成本,要求明确约定成本区间并符合司法规定[1][2] - 监管层已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开展问卷调查,核查"24%+会员权益"模式是否违反禁止平台收取息费的规定[2] - 行业预期该文件可能成为各地落实助贷新规的底线参考,但执行细则尚不明朗[1][3] 会员权益模式现状 - 部分助贷平台将生活类权益(如咖啡券)或金融权益(如提额)与会员资格捆绑,其中挂钩贷款的情况多发生在24%-36%利率区间平台[2] - 黑猫投诉平台涉及贷款会员的投诉超71200条,主要反映强制勾选付费、未获贷不退费等问题[4] - 头部机构已主动下架金融类会员权益,但生活类权益存续仍存不确定性[3][4] 行业影响与趋势 - 监管核心要求综合融资成本透明化,所有费用合并计入实际成本且不超过24%司法上限,合规操作仍存空间[6] - 行业资金流转依赖"借旧还新",监管"一刀切"可能性低,但金融类会员权益模式将终结[6][7] - 仅头部流量巨头能维持24%以下利率产品线,中小机构或面临淘汰,资金供给向头部集中[6][7] - 高风险借款人或转向非持牌机构,行业将转向技术驱动的风控优化[6][7] 会员权益争议本质 - 问题核心在于部分平台将会员费异化为隐性息费,通过捆绑销售、虚假宣传侵害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4][5] - 合规的会员权益体系本可作为客户经营工具,但需确保权益对等且不强制收费[4][6]
监管重拳摸查消金“权益生意”
南方都市报· 2025-07-21 07:16
监管调研背景 - 监管部门正针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开展专项调研,焦点直指会员权益服务的收费政策及是否与贷款强制绑定等问题 [1] - 调研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24%+权益"模式的运作情况进行摸底,内容涵盖权益服务类型、合作模式及存在问题 [2] - 此次调研与助贷新规施行后出现的合规乱象密切相关,包括默认勾选、强制捆绑等行为 [1] "24%+权益"模式运作机制 - 该模式将部分贷款收益拆分为"不超过24%的年化利率"与"独立定价的权益服务"两部分,以应对助贷新规对综合融资成本的限制 [2] - 权益服务类型包括电商平台优惠券、视频网站会员、信贷咨询服务、还款提醒服务等 [2] - 部分助贷平台在用户申请贷款时推荐购买"会员权益包",并声称可提升审批通过率或增加贷款额度 [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金融机构与助贷机构合作主要采用固收兜底和分润两种模式,权益类产品成为助贷机构增加营收的方式 [3] - 行业内会员权益收费政策参差不齐,权益资源配置无统一标准,已有机构因难以平衡成本与收益选择退出该模式 [3] - 头部消费金融机构强调其权益服务均为用户自愿选择,且支持30天无理由退款 [5] 消费者投诉与争议 - 黑猫投诉网上"贷款 权益"相关投诉超4万条,主要涉及默认勾选开通、退费门槛高、权益无法兑现等问题 [4] - 部分平台存在"不买权益就不放贷"等强制捆绑现象,使权益服务异化为变相加息工具 [4] - 投诉集中反映系统默认勾选、退费流程复杂、承诺权益未兑现等三类问题 [4] 监管整改方向 - 监管规范可能从加强信息披露、明确权益价值、严禁强制捆绑、简化退费流程等层面入手 [5] - 整改难点在于合规与盈利的平衡,纯自愿开通权益可能导致客户开通率过低,难以覆盖高风险客群资金成本 [5] - 需关注会员权益费是否增加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以及综合成本是否超过24%的红线 [5]
利率红线外存“权益生意”?监管摸查消金行业
南方都市报· 2025-07-17 19:36
监管调研背景 - 监管部门正针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开展专项调研,焦点集中在会员权益服务的收费政策及是否与贷款强制绑定等问题 [2] - 调研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24%+权益"模式的运作情况进行摸底,内容涵盖权益服务类型、合作模式及存在问题 [3] - 此次调研与助贷新规施行后行业出现的默认勾选、强制捆绑等合规乱象密切相关 [2] "24%+权益"模式运作机制 - 该模式将部分贷款收益拆分为"不超过24%的年化利率"与"独立定价的权益服务"两部分,以应对助贷新规对综合融资成本的限制 [3] - 权益服务包括电商平台优惠券、视频网站会员、信贷咨询服务、还款提醒服务等多种类型 [3] - 部分助贷平台在用户申请贷款时推荐购买"会员权益包",并暗示购买可提升审批通过率或贷款额度 [3] 行业现状与问题 - 金融机构与助贷机构合作主要采用固收兜底和分润两种模式,权益类产品成为助贷机构增加营收的手段 [4] - 行业内会员权益收费政策参差不齐,权益资源配置不统一,尚未形成标准 [5] - 部分机构因难以平衡成本与收益已退出该模式 [5] - 黑猫投诉网上关于"贷款 权益"的投诉超过4万条,主要涉及默认勾选收费、退费门槛高、权益无法兑现等问题 [6] 争议焦点与整改方向 - 权益服务与贷款审批、额度存在隐性关联,导致"不买权益不放贷""默认勾选"等强制捆绑现象频发 [5] - 头部机构声称其权益服务均为用户自愿选择且支持30天无理由退款 [10] - 整改难点在于合规与盈利的平衡,纯自愿开通权益可能导致开通率过低,而"软强绑定"易引发客诉激增 [10] - 监管规范可能从加强信息披露、明确权益价值、严禁强制捆绑、简化退费流程等层面入手 [10]
独家 | 助贷新规实施仅剩2个月,监管集中摸底“24%+权益”模式
第一财经· 2025-07-15 20:07
监管动态 - 监管部门加速调研"24%+权益"模式 重点了解会员权益费用对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的影响 包括费用是否推高整体成本 是否纳入综合融资成本计算 以及最终成本是否突破24% [1]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4月3日发布"助贷新规" 明确要求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 助贷行业年化利率压降至24%以下成为趋势 [3] - 监管此前已对头部助贷平台进行摸底 关注利率压降后的盈利挑战 银行合作模式调整及权益服务设计等关键问题 [2] 行业转型现状 - 行业探索"24%+权益"模式承接原24%-36%区间的高风险客群 通过附加会员权益增值服务试图在合规框架下变相突破利率限制 [1][3] - 消金公司面临两难选择 纯自愿权益服务客户开通率偏低 难以覆盖高风险客群资金成本 而"软强绑定"操作导致客诉率短期激增 [3] - 行业处于合规转型关键期 10月1日助贷新规实施临近 但尚未找到理想解决方案 表面整改容易 实现服务价值与价格匹配仍存挑战 [4] 市场问题表现 - "24%+权益"模式引发大量客诉 第三方平台相关投诉超5000条 主要反映默认勾选开通权益服务和退费流程复杂两大问题 [1][4] - 部分平台大权益费用与借款额度直接挂钩 单次扣费高达上千元 会员权益服务成为消费者投诉重灾区 [2][4] - 行业需避免变相增加借款人负担 可能需要多次博弈才能形成良性发展模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