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行业合规转型
搜索文档
助贷机构须积极合规转型
金融时报· 2025-10-21 09:15
助贷本是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创新尝试。然而,在利益驱动下,衍生出诸多问题乱象引起各方关注。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部分合作机构以咨询费、担保费为名层层加价,通过"双融担""捆绑会 员权益"等操作,抬升综合融资成本的事情屡见不鲜。仅就会员权益模式而言,还分为"大权益"与"小权 益","小权益"与本地生活消费相关,如咖啡券、视频会员折扣券等;"大权益"则直接挂钩借款额度。 这些看似优惠的方式,实则潜藏玄机。部分平台以"优先放款""VIP提额"等为诱饵,强制借款人购 买数百元会员服务。《金融时报》记者查询某投诉平台发现,2025年,一些用户表示缴纳了几百元甚至 上千元的"会员费",也有用户表示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制勾选"支付了会员费,例如,有消费者投 诉"天源花"于今年3月20日"贷款8000元收取会员费1120元";就在近期,有消费者投诉反映"分期乐""恒 小花""58好借"等平台存在"充值VIP后但是提额失败"的情况。 除了"捆绑会员权益"以外,"双融担"现象也多次发生。据了解,"双融担"即助贷平台将24%至36% 年化利率助贷产品收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正常的担保型借款合同,明确贷款年化利率在24%以内, ...
独家 | 助贷新规实施仅剩2个月,监管集中摸底“24%+权益”模式
第一财经· 2025-07-15 20:07
监管动态 - 监管部门加速调研"24%+权益"模式 重点了解会员权益费用对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的影响 包括费用是否推高整体成本 是否纳入综合融资成本计算 以及最终成本是否突破24% [1]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4月3日发布"助贷新规" 明确要求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 助贷行业年化利率压降至24%以下成为趋势 [3] - 监管此前已对头部助贷平台进行摸底 关注利率压降后的盈利挑战 银行合作模式调整及权益服务设计等关键问题 [2] 行业转型现状 - 行业探索"24%+权益"模式承接原24%-36%区间的高风险客群 通过附加会员权益增值服务试图在合规框架下变相突破利率限制 [1][3] - 消金公司面临两难选择 纯自愿权益服务客户开通率偏低 难以覆盖高风险客群资金成本 而"软强绑定"操作导致客诉率短期激增 [3] - 行业处于合规转型关键期 10月1日助贷新规实施临近 但尚未找到理想解决方案 表面整改容易 实现服务价值与价格匹配仍存挑战 [4] 市场问题表现 - "24%+权益"模式引发大量客诉 第三方平台相关投诉超5000条 主要反映默认勾选开通权益服务和退费流程复杂两大问题 [1][4] - 部分平台大权益费用与借款额度直接挂钩 单次扣费高达上千元 会员权益服务成为消费者投诉重灾区 [2][4] - 行业需避免变相增加借款人负担 可能需要多次博弈才能形成良性发展模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