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伟隆169
icon
搜索文档
陕西多举措“补晚”抢种小麦
陕西日报· 2025-11-14 08:01
秋播生产现状 - 陕西省秋播小麦进度为1095.89万亩,完成预播面积的77.45% [4] - 金辉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600多亩,托管土地7000多亩,自11月2日开始播种,已犁地400亩,播种370亩 [1] - 省农垦集团朝邑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在500亩土地上,于11月6日组织播种,计划一天内完成全部播种任务 [2] 应对晚播的技术策略 - 采用“以墒情定播期,以播期定播量”原则,根据土壤湿度决定播种时间,墒情合适的地块优先播种 [1] - 实施“五补一促”抗湿应变播种技术,包括“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肥补晚”等核心措施 [3][4] - 播种深度从往年的3厘米至5厘米调整为2厘米至4厘米,适当浅播以利于抢积温、快出苗 [3] 播种管理的具体调整 - 金辉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小麦播量从往年每亩25斤至30斤提高到每亩40斤,选用‘伟隆169’、‘西农733’等6个半冬性品种 [1] - 省农垦集团朝邑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将每亩小麦复合肥用量从80斤增加到100斤,并增施20斤磷肥,同时更换为‘郑麦1860’半冬性品种,播量每亩增加15斤 [2][3] - 增施磷肥和硼肥,磷肥促进根系发育,硼肥增加秸秆韧性并促进后期开花结果 [1] 农机调度与效率 - 金辉种植专业合作社出动9台拖拉机及配套犁、播种机、旋耕机,以及2台无人机用于播撒肥料,预计不下雨情况下600亩地两到三天可完成播种 [1] - 省农垦集团朝邑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在玉米收获当天晚上即组织农机深翻地,并使用两台气吸式精量播种机进行高效作业 [2] - 作业顺序严格,先开犁晾墒,待墒情合适后使用宽幅沟播机一次性完成施肥、开沟、旋耕、播种、镇压等多道工序 [1] 农技支持与田间管理 - 省、市、县三级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种植户提供“五补一促”等关键技术指导,确保措施落实 [3][4] - 面对后期田间管理挑战,合作社信心来源于农技专家的随时指导 [1] - 通过增加播种量来确保每亩有足够的基本苗,弥补因播种推迟造成的冬前分蘖减少,提高主茎成穗率,即“以密补晚” [3]
陕西构建现代种业新高地
陕西日报· 2025-07-24 07:51
良种推广成效 - 陕西农垦大华种业自主研发的"华垦麦23"小麦良种具有耐旱抗寒、抗赤霉病、产量高等特点,2022年审定以来累计推广超100万亩,2024年示范田平均亩产达735.1公斤 [2] - 公司2024年收购小麦种子1500万公斤,可满足100万亩麦田种植需求,除自主培育的"华垦麦7""华垦麦23"外,还引进推广10多种优质小麦品种 [2] - 陕西加快主要粮油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推广密植抗逆玉米、高油大豆、优质水稻及"双低"油菜等新品种,并将主推品种推荐至县镇级单位 [3] 种业创新成果 - 陕西省农牧良种场选育的"巨良19"水地亩产695公斤、旱地亩产450公斤,"巨良8079"中强筋小麦水地亩产675公斤,两品种通过省审并在关中灌区大面积种植 [4][5] - 该场年均繁殖推广小麦原种/良种200万公斤,覆盖15万亩,带动农民增收2000万元,累计选育20多个小麦品种品系 [5] - 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开展生物育种攻关,重点培育耐密抗逆、节水宜机收新品种,并加强制种基地建设,打造小麦/玉米/油菜良种繁育基地群 [6] 龙头企业与品种输出 - 陕西杨凌伟隆农业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其国审品种"伟隆169"累计推广超3000万亩,2024年示范田亩产743.5公斤,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主导品种 [7]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万全团队培育的"西农511"2024年推广面积781万亩(全国第五),国审后累计推广近4000万亩,技术转让费455万元创省内纪录 [7][8] - 陕西通过政策扶持培育国家级种业企业,搭建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推动产学研合作与产业链升级 [8]
【杨凌】全国(杨凌)小麦新品种观摩活动举行
陕西日报· 2025-05-13 07:04
小麦新品种观摩活动 - 2025年全国小麦新品种观摩活动在陕西渭南市、河南南阳市和许昌市举行,展示西农162、西农962、伟隆169、西宛151、西农511、西农161等小麦品种的田间表现 [1] - 南阳市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拥有丰富农业资源和试验示范基地,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有利条件 [1] - 西宛151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共同选育,2024年通过国家审定,对提高小麦主产区产量和改良品质发挥重要作用 [1] 西宛151品种特性 - 西宛151是高产抗病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具有抗寒性、抗旱性好等特点 [2] - 该品种适宜在陕西、河南、安徽等高中水肥地块进行早中茬种植 [2] - 为解决小麦产区因病虫害多发导致的单产不高、品质不优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2] 杨凌示范区种业发展 - 杨凌示范区以打造"旱区种业硅谷"为目标,推进区校融合和"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2] - 目前拥有省部级以上种业科研平台68个、育种科学家1000余名、种业企业100余家 [2] - 已初步形成产业链完整的种业发展格局 [2] 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南阳市政府合作共建南阳小麦试验示范站10年,选派育种专家与当地团队协作培育新品种 [2] - 学校将持续创新推广模式,加大科研投入,深化校地合作,建立良种良法配套的推广服务体系 [2] - 目标是让农民更快掌握新品种种植技术,推动优良品种在田间推广应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