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兴农
icon
搜索文档
茶旅融合引客来
经济日报· 2025-11-13 12:47
生态修复与治理模式 - 园村村曾因过度采伐与开垦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九曲河淤塞 2006年洪灾使房屋农田受损 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1] - 通过科学种茶进行生态修复 在茶行间建设坎下沟 引水沟 排灌沟等水保设施 减少泥沙径流 增加补灌抗旱水源 [1] - 以三治同步 五水共建为治理模式的园村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获评江西省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 成为生态治理样板 [1] 茶产业发展与模式 - 小流域治理提升土壤肥力 园村村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吸引10多家茶企落户 [2] - 90%的农户参与茶产业链 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至4600亩 [2] - 公司免费提供茶苗和技术 鲜叶收购价高出市场10% 脱贫户5亩茶园年收入超5万元 [2] 科技赋能与产业升级 - 茶企购进先进加工设备 建立智慧可视化茶园系统 监测茶树生长 预判天气 [2] - 客户扫码可查看所订制茶叶生产全过程 基地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茶叶科技综合体 [2] - 培育出宜机采摘的省级茶树良种赣茶3号 实现量质双升 [2] 茶文旅融合与业态丰富 - 园村村以茶为媒 深度融合茶文旅 打造大金山漂流 赣南森林小火车 客家门匾文化传承基地等文旅项目 [2] - 建成运营九曲龙溪谷等精品茶香民宿13家 候鸟式民宿22家 带动村民兴建农家乐30多家 水果采摘点10余处 [2] - 每年吸引游客40多万人次 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2]
广东梅州梅县区南福村延伸金柚产业链,推动农文旅融合—— 柚农从一季卖果到四季有进项
人民日报· 2025-11-10 07:16
产业发展与政策支持 -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 需要加强科技应用 推动农文旅融合 不断延伸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 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1] - 梅州提出"耕山致富、向山图强" 鼓励引导群众种植金柚 南福村由此开始规模种植 [2] - 南福村凭借金柚产业入选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村 [3] 科技创新与生产效率 - 应用水肥一体化喷淋设施 实现远程灌溉施肥 [2] - 使用无人机和一次能运700多斤的山地轨道车解决运输难题 [2] - 部署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湿度 温度和气候数据 通过智慧农业数字化平台分析后发送报告到手机 [2] - 采用智能虫情测报灯24小时自动监测虫害 便于及早防治和科学用药 [2] - 推广"一果两剪"技术 剪平果柄以减少运输磕碰 延长柚子储藏赏味期 [3] - 组织农业专家"送技下乡" 推广测土配方 科学施肥 病虫绿色防控 无病毒苗木培育等栽培技术 [3]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南福村有金柚种植户450户 种植面积5000多亩 年总收入超5000万元 [3] - 梅州市2024年柚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89亿元 带动10余万农户增收致富 [4] - 黄宏种植80亩柚子 今年产量达70万斤 [2] 产业链延伸与多元化 - 金柚加工产品丰富 包括用柚花提取的精油香氛 用小柚果生产的柚苷 用果皮制作的陈皮等 [3] - 果肉加工需求旺盛 珠三角茶饮企业单笔订单可达500吨 [3] - 梅县区是全国最大的柚类商品化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 正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构建金柚全产业链 [3] - 金柚产业串联起乡村旅游 吸引游客 使柚农从一季卖果变为四季有进项 [4]
柚农从一季卖果到四季有进项
人民日报· 2025-11-10 06:20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需加强科技应用,推动农文旅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1] - 梅州金柚产业已形成全国最大的柚类商品化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共同构建金柚全产业链 [4] - 在梅州市,2024年柚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89亿元,带动10余万农户增收致富 [5] 科技创新与应用 - 应用水肥一体化喷淋设施实现便捷灌溉施肥,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温度及气候数据,通过智慧农业数字化平台分析后发送报告至手机 [1][3] - 采用无人机和一次能运700多斤的山地轨道车进行运输,智能虫情测报灯24小时自动监测虫害,实现科学用药和及早防治 [2][3] - 推广“一果两剪”技术以剪平果柄,有效减少运输磕碰,延长柚子储藏赏味期,并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病虫绿色防控等栽培技术 [3] 产业链延伸与附加值提升 - 金柚加工产品丰富,包括用柚花提取的精油香氛、用小柚果生产的柚苷、用果皮制作的陈皮,果肉加工获珠三角茶饮企业500吨大单 [4] - 南福村金柚种植面积5000多亩,年总收入超5000万元,凭借该特色产业入选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村 [4] - 金柚产业串联起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前来,实现从一季卖果到四季有进项 [5]
金融赋能石榴产业“开枝散叶”
金融时报· 2025-11-04 11:31
行业概况 - 枣庄石榴种植历史超过2000年,已形成从种苗繁育、规模种植到精深加工、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格局,石榴全产业链产值达48亿元 [1] - 在金融支持下,全市79家石榴深加工企业生产80多种深加工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 [5] - 截至今年8月末,枣庄辖内金融机构为石榴产业发放贷款7.1亿元,贷款余额13.6亿元 [3] 智慧农业与种植创新 - 金融机构创新"土地+项目"融资模式,农发行枣庄市分行为石榴智慧种植示范区建设项目审批2亿元,目前已投放1.2亿元,审批仅用29天 [2] - 智慧种植示范区汇集全国七大石榴主产区的27种优良石榴苗,拥有6000多株种苗,配套建设石榴基因库、良种培育中心,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水肥药一体、全要素可视化管理 [3] - 金融支持推动全市石榴种植规模化率提升至65%,支持建设智慧种植园、标准化果园等项目12个 [3] - 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的16位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周边农户每户平均多收入5000多元 [3] 产业链深化与加工增值 - 工行枣庄分行通过"科创 e 贷"为深加工企业提供500万元授信,解决企业推进新生产线建设时的流动资金短缺难题 [4] - 石榴深加工实现增值,一颗石榴从顶多卖3元到做成酵素能卖25元 [4] - 工行枣庄分行创新综合服务方案,为57户石榴产业主体授信6300余万元,涵盖种植农户和深加工企业 [4] - 枣庄农商银行为22户石榴网店、15个直播间提供信贷支持 [4] - 深加工产品多样化,石榴汁、石榴酒以及由石榴皮、石榴籽制成的面膜、保健品等走向市场 [5] 文旅融合与发展 - 文旅融合成为产业发展新引擎,2025年暑期冠世榴园一天接待超5000名游客 [6] - 金融机构以"文旅+石榴"为切入点创新信贷模式,枣庄银行通过"榴花贷"为卧虎山庄发放30万元贷款以扩大石榴煎饼生产规模 [7] - 枣庄银行、枣庄农商银行与石榴盆景艺术家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供综合预授信合计8000万元 [7] - 邮储银行峄城支行为41户盆景经营户发放贷款702万元 [7] - 形成"春赏榴花、夏摘鲜果、秋制盆景、冬品石榴酒"的四季体验格局,截至今年8月末,金融机构为全市石榴文旅产业发放贷款4.9亿元,贷款余额9.8亿元 [7]
新华网:科技赋能“慧”种田 武汉解锁现代农业新范式
新华网· 2025-10-28 10:28
农业科技发展规划 - 武汉市计划到2026年新增农业科技企业80家,研发新品种200个 [1] - 设施蔬菜面积将稳定在15万亩左右,设施渔业达到46万立方米 [1] - 打造25家“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年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320万亩 [1] 育种研发与种质资源 -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在玉米品类上拥有一千多种种质资源用于材料创新和品种开发 [1] - 培育出世界首支“试管藕”及高产莲藕新品种“五月早”,后者每亩仅需4两种子 [4] - 选育的“玉香金”鲜食玉米、“武皇芯”小白菜等11个品种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4]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植物方舟公司通过AI、物联网等技术精准控制光、温、水、气、肥等要素,实现一键标准化种植 [6] - 该公司90平方米种植间通过立体化循环种植,使草莓年产量较普通种植(亩产2000至3000斤)翻一番 [8] - 永旺智慧农场部署100余台套安装北斗系统的农机,为2000亩核心地块及周边2万余亩农田提供服务 [12] 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 金水祺良公司采用“返青早熟栽培”技术使鄂莲10号莲藕提早上市,年销近5000吨至东南亚及本地 [4] - 永旺农场利用农情智能检测系统,可通过手机一键完成农田上水排水,替代以往60多人的工作量 [10] - 无人机飞防作业一人一小时可完成200亩地,而靠人工则需要好几天 [12] 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 植物方舟公司的工业化种植方案已在湖北云梦县、浙江绍兴市和北京等地应用 [9] -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的使命是将科研成果落地运用并复制推广,以解决超大城市“米袋子、菜篮子”问题 [3] - 金水祺良公司与武汉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深度合作,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3]
单产增幅突破20%!龙川第二届春耕种粮大赛,他们喜提大奖
南方农村报· 2025-10-25 15:35
赛事概况 - 龙川县举办第二届春耕种粮大赛颁奖仪式 [2][3] - 大赛旨在庆祝农业丰收并展示“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 [2] - 赛事通过精心组织和科学实施 在扩大参赛规模、强化科技支撑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1][12] 参赛规模与结构 - 大赛吸引全县19个镇的49家合作社、农业企业和种粮大户参与 总参赛面积达5748.3亩 [14][15] - 龙母镇以14家参赛主体位居各镇之首 [15] - 种植结构方面 21户主体种植丝苗米 面积2757.3亩 28户种植普通高产品种 面积2991亩 形成优质稻与高产稻协调发展格局 [15][16] 技术推广与支持 - 大赛期间组织高标准水稻种植技术提升培训班 为110余名农技人员和参赛主体提供系统培训 [19] - 8支专业技术指导组深入田间开展精准指导 累计服务256人次 解决生产技术难题87个 [20][21] - 推广水旱轮作栽培、水稻三控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及无人机飞防、机械化插秧等先进实用技术 [46][47] 测产验收机制 - 组建由多部门联合的验收工作领导小组 抽调18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农业专家组成6个专业测产小组 [29][30] - 专家组严格核查生产档案、测量产量数据 并采用加权平均等科学方法计算最终产量 确保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 [31][32][33] 产量提升成效 - 参赛的14家丝苗米种植主体平均亩产达525.65公斤 较去年全县平均水平增产10.9% [37][38] - 28家普通水稻种植主体平均亩产达573.94公斤 增幅高达21.08% [38] - 龙头企业实践显示 种植优质品种如“美香两优晶丝”可使亩产相比去年提升约20% [44][45] 优良品种筛选 - 大赛成功筛选出“美香两优晶丝”、“南晶香占”等优质丝苗米品种 以及“泰丰优2号”、“粤禾丝苗”等高产普通水稻品种 [41][42] - 这些品种产量高、米质优且抗逆性强 为优化水稻品种结构、提升稻米品质提供有力支撑 [42] 撂荒地复耕成果 - 通过设立撂荒复耕复种贡献奖 成功引导参赛主体复耕撂荒地1250亩 [49] - 获奖企业通过改善种植环境和技术应用 成功复耕1100多亩撂荒地 对提高粮食单产至关重要 [26][27] 奖项设置与激励 - 设置优秀组织奖 获奖镇包括龙母、铁场、丰稔、车田、鹤市等5个镇 [4][18] - 设置普通水稻最佳产量奖、撂荒复耕复种贡献奖和丝苗米最佳产量奖等奖项 [5][6] - 通过设置植保无人机、小型收割机、手扶拖拉机等实用奖品 有效调动各方种粮积极性 [51][52]
“空中挑夫”助增收
辽宁日报· 2025-10-25 09:25
农业无人机应用 - 无人机在采收季首次大规模加入秋收队伍,在辽南地区实现农业与科技的结合 [1] - 无人机运输将山顶运送两筐苹果的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2分钟,极大提升效率 [1] - 无人机最大载重量为170斤,实际装载量控制在120斤左右以保证飞行平稳,避免果实磕碰 [2] 经济效益与成本分析 - 无人机吊运按重量计费,每斤价格约1角3分,运输1万斤苹果的费用比雇人工搬运高出约500元 [2] - 无人机运输损耗大大降低,因运输平稳使苹果保持高颜值,能卖得上价,整体收益增加 [2] - 东马屯村7500亩苹果树年产近1.5万吨鲜果,其中千余亩位于200米高的山上,以往人工运输效率低下且易造成果实疤痕 [1] 行业推广与政策支持 - 得益于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大连市今年新增农业无人机300余架 [4] - 农业无人机应用场景从春耕时的植保喷洒扩展到秋收时的果实运输,已成为田间地头的常客 [4] - 大连山地多,果品种类丰富、运输需求大,无人机助力收获的场景不只出现在东马屯村 [4]
科技治理攻坚 盐碱地变身米粮川
新华日报· 2025-10-24 05:36
公司战略与使命 - 公司作为省属国有企业,承担为全省提供后备土地资源、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 [1] - 公司依托自身优势,联合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组建专业团队深入盐碱地治理一线 [1] - 公司创新构建“六有”保障体系,划出195亩核心试验区,配套1078平方米研发场所,拨付超千万元专项资金开展技术攻关 [2] 技术创新与研发 - 公司形成一套科学立体化治理技术体系,相关技术入选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优秀科技成果 [1] - 研发团队深入采集土样620份,土壤剖面55个,形成检测数据约12000项,筛选出6种核心改良材料和微生物菌剂 [3] - 开发出盐碱地改良专用有机肥、土壤结构调理剂、碱性土壤调理剂等产品共10项,并结合多项技术形成综合立体化治理技术体系 [3] - “江苏滨海盐碱地改良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技术先进性得到行业高度认可 [1] 运营成果与经济效益 - 在3.5万亩土地上实现滨海盐碱地地力与产能双提升 [1] - 改良后盐碱地首季水稻亩产达1158.8斤,增产约15% [4] - 已完成盐碱地治理面积约35000亩,年粮食增产约5250吨,可为农民增收约1200万元 [4] 生态效益与社会影响 - 技术体系实现快速靶向脱盐、土壤养分增碳扩容、控制地下水位抑制返盐 [3] - 通过降低土壤盐分、增加有机质含量恢复土壤生态功能,土壤有机质提升1g/kg,每亩固碳量可增加1080kg [4] - 可实现土壤固碳3.4万吨,为“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4] - “研克盐”青年突击队荣获共青团中央“全国科技创新青年突击队岗位建功竞赛”一等奖 [2]
风雨之下稳粮仓——河南农业生产的“韧性密码”
河南日报· 2025-10-23 07:51
文章核心观点 - 河南通过推广抗逆良种、升级农田水利设施、迭代农机装备及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系统性提升农业抗灾韧性,以应对极端天气常态化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5][10][14] 良种创新与推广 - 郑麦1860小麦品种在春季干旱和初夏高温下表现优异,示范田平均亩产达766.4公斤,在获嘉、鹤壁、南乐等地亩产均超过820公斤 [6] - 玉米品种秋乐368具备三层“霸王根”增强抗倒伏能力,MY73凭借矮秆优势抗倒伏,郑单819抗病抗逆能力突出,在前期高温干旱和后期阴雨条件下结实良好 [7] - 抗逆高产新品种正规模化推广,逐步替代低密度、抗性差的传统品种,推动玉米产业更新换代 [8] 农田基础设施与智能管理 - 安阳县广润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实现智能灌溉,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并传输至调度中心,实现精准水肥管理 [11] - 为应对前8个月降水量偏少近三成及9月后降水量偏多2.6倍的旱涝急转,全省251处大中型灌区累计引水56.94亿立方米,灌溉补源面积达5567.09万亩次 [11] - 河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数量居全国第二,农田沟渠系统在春旱时保障灌溉、秋涝时快速排涝 [11][12][14] 农机装备升级与抗灾应用 - 为应对秋收连阴雨,河南调集7980台履带式收割机进行抢收,其中7014台由谷物收获机换装割台并纳入补贴 [13] - 新一代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ET504-W采用分布式四轮驱动系统,实现多种转向模式,在泥泞地区作业效果优于普通机型 [13][14] - 全省农机总动力达1.1亿千瓦,位居全国第二,农机装备在抗灾抢收中发挥关键作用 [14] 科技服务与政策支持 - 针对湿涝导致的晚播,河南制定小麦抗湿晚播技术指导意见,推广“四补一促”应变栽培技术,并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培训农户 [9] - 省农业农村厅派出18个省级小麦专家指导组下沉一线,组织种子企业做好晚播品种调剂供应 [9] - 省农业科学院常年选派500余名科技人员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16] 产业体系现存短板与改进方向 - 尽管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但针对高温、干旱、渍涝等极端天气的抗逆专项品种仍有缺口 [15] - 小农户对防灾技术接受度不高,全省通过发展19.6万家合作社、27.5万家家庭农场及12.7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带动小农户 [15][16] - 产后环节抗灾能力待加强,面对阴雨天气,全省5000多台烘干设备日烘干能力30多万吨,银行业累计发放秋粮相关贷款178.27亿元 [18]
小猪“上楼”、刺梨闯“黔程” 现代化产业链推动乡村产业价值跃升
央视网· 2025-10-17 15:27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各地正通过科技赋能和全产业链打造激活传统农业 推动乡村产业实现从“有”到“强”的价值跃升 [1] 河南省现代化生猪养殖产业链 - 智能化楼房养殖模式使年出栏生猪达到210万头 [3] - 政策支持肉制品屠宰加工企业提升现代化水平 推进肉品冷链化运输和冷鲜化上市 [5] - 企业构建“饲料—养殖—屠宰”一体化产业链 利用智能化生产线和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分割和产品可追溯 [5] 贵州省刺梨特色产业发展 - 刺梨大量生长在海拔1000米到1800米的喀斯特山区 是当地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物 [7] - 刺梨果被开发出酵素饮品、果汁、果脯等产品 压榨剩余物用于生产有机饲料和有机肥 [9] - 刺梨在贵州省种植规模超150万亩 占全国九成以上 综合产值约100亿元 [9] 黑龙江省蔓越莓科技种植与育种 - 4200亩种植基地采用机械化采收 打果机在水中作业收获果实 [11] - 科研团队对经“神舟十六号”飞船太空诱变育种返回的种子开展实验 旨在筛选优良株系 [11][13] - 下一步计划将太空种苗进行大田实验种植 选育出优良种苗进行推广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