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内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WRC专家观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工程院院士福田敏男:《日本具身智能的发展》
机器人圈· 2025-08-25 20:00
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设置3天主论坛和31场系列活动,邀请416位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分享新技术与应用 [1] - 日本在具身智能领域的研究路径与传统机器人发展存在显著差异,强调从具身到认知的全面人工智能发展 [8] - 纳米机器人技术经过四五十年发展已取得重大突破,实验室正通过机器自主学习、机器视觉等技术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 [4] 具身智能技术演进 - 具身智能需要机器人具备环境感知与理解能力,能判断好坏善恶,目前仍处于初步阶段,需适应复杂环境并发展多维度认知能力 [8] - 机器人4.0时代保持核心目标不变:为人类创造舒适环境,通过迭代升级实现从外围待命到主动辅助的功能进化 [3][4] - 分布式自主机器人系统实现人体植入应用,标志人与机器深度融合,需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科学多视角研发 [6][7] 人机协作应用场景 - 医疗领域需求迫切,需超越语言交流实现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案,构建智能化实验室环境 [9] - 应用场景涵盖制造业、建筑业、太空探索及交通行业,存在大量潜在场景待开发 [9] - 陪伴照顾型机器人预计2050年实现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自然灾害响应中提供高效救灾方案 [10] 技术突破与目标规划 - 人机共创科学模式可缩短研发周期,如新药研发效率预计提升10%-30%,通过假设-实验-理论循环推动科学进步 [11][12] - "登月项目"设定阶段性目标:2025年机器人具备自动学习适应环境能力,2050年实现人机深度合作 [9][10] - 体内机器人技术可能将人类寿命延长至120岁,为科学研究提供创新设备支持 [13] 跨学科研发体系 - 需融合技术层与社会伦理层,涵盖社会科学、伦理道德及社会关系,形成完整研发框架 [7] - 日本建立官方教育体系培养纳米机器人技术人才,协会组织推动产业技术交流与合作 [5] - 人与机器人形成双向学习闭环系统,人类从机器获取灵感,机器向人类学习,推动能力持续演变 [7] 认知与仿真技术 - 大型语言模型(如ChatGPT)目前主要用于对话场景,具身智能需从认知科学角度构建多维度模型 [8] - 通过仿真研究理解人机交互机制,为技术发展奠定基础,强调意识弹性与机器高速思考的差异 [7] - AI需具备自然反应能力,从数据自动获取灵感并通过认知AI、实验AI构建高逼真仿真模型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