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纤光栅传感器
icon
搜索文档
“三大战略”主线成效凸显 基康技术25H1营收、净利双双两位数增长
全景网· 2025-08-22 21:45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13.49% [1] - 净利润3234.4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33% [1] - 扣非净利润3163.31万元,同比增长27.81% [1] 行业市场拓展 - 深耕能源、水利、交通、自然资源等行业,参与古贤水利枢纽、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重大项目 [2] - 能源领域参与甘肃张掖抽水蓄能电站、雅砻江两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等11个项目,覆盖抽水蓄能、水电站及新能源项目 [2] - 核电领域为广东太平岭核电站供应设备,参与浙江三澳核电厂、广东陆丰核电厂技术服务工作 [3] - 交通行业签约额和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参与内蒙古桥梁健康监测、张靖皋长江大桥等8个项目 [3] - 成功中标贵州省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点建设及运维项目 [3] - 在西藏林芝市设立办事处拓展西部市场 [2] 研发创新成果 - 研发投入1247.6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7.58%,同比增长3.91% [4] - 获得6项产品测试认证、1项软件著作权及3项发明专利 [4] - 新一代光纤光栅传感器实现转产并签订水利、交通行业合同 [4] - 低功耗无线智能测振产品应用于高速公路和国省干道的桥梁、边坡 [4] - G云平台和自动化数据采集仪获中国赛宝实验室产品测试证书 [4] 运营管理优化 - 优化办公自动化信息化平台提升组织响应能力 [6] - 设立制造中心和工程中心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 [6] - 市场与解决方案部及五大行业BU正式运行 [6] - 建立科学预算编制体系加强成本控制和风险防控 [6] - 实施"应届生培养康源计划"强化人才梯队建设 [6] - 绩效薪酬体系有效落地推动绩效提升 [6] 行业发展机遇 - 国家"十四五"水网、交通强国、能源基地等重大规划加速布局 [7] - 海上风电、核电、地灾防治等新兴场景需求增长 [7] - 安全监测领域专业服务商凭借技术壁垒和全产业链服务能力持续受益 [7]
基康技术(830879):中报点评:下游行业景气向好,创新研发助持续发展
银河证券· 2025-08-21 16:17
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3] 核心观点 - 下游行业景气度提升带动业绩增长 能源、水利、交通行业需求向好推动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 49%至1 68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 33%至3234 67万元 [7] - 高毛利率持续 2025年上半年综合毛利率达54 38% 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研发费用占比7 58% 获得6项产品认证及4项知识产权 [7] - 权益分派预案推出 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 50元 合计派发2472 17万元 [7] 财务预测 - 收入增长稳健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 06亿/4 57亿/5 22亿元 对应增速13 83%/12 44%/14 34% [2] - 利润增速提升 归母净利润预计0 90亿/1 03亿/1 23亿元 增速16 32%/15 12%/19 51% 净利率从21 59%提升至23 60% [2][8] - 估值指标改善 2025年PE为54倍 预计2027年降至39倍 PB从7 34倍降至5 88倍 [2] 业务进展 - 能源领域参与甘肃张掖抽水蓄能、雅砻江两河口等电站监测项目 水利领域涉及古贤枢纽、引江补汉等工程 [7] - 新产品加速落地 光纤光栅传感器实现批量交付 低功耗无线测振产品应用于高速公路桥梁监测 [7] - 技术升级持续推进 优化G云平台等智能解决方案 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效率 [7] 行业动态 - 抽水蓄能上半年核准12座大型电站 水利行业新增水电并网393万千瓦 核电领域在建及待建机组达112台 [7]
专访香港理工大学倪一清:为高铁磁浮装上“感知神经”,AI赋能结构安全监测|“港”创科25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4 15:28
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应用 - 凤凰磁浮革命性的磁浮在线监测平台持续监测轨道健康状况,保障列车平稳运行[1] - 广州塔部署700个精密传感器捕捉塔身细微变化[1] - 青马大桥自适应概率神经网络实现85%以上损伤精准定位,突破环境噪声干扰[1] - 光纤光栅传感器通过超声导波技术精准监测裂缝、温度及振动,已应用于京沪高铁、兰新铁路及新加坡地铁[6] - 超声波光纤传感器实现高铁无电源环境多点布设,采样频率达5000赫兹以上[16] 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系统 - 智能监测云平台实时追踪车轮扁疤、轨道形变及动态荷载,已在新加坡地铁、香港地铁及内地高铁部署[8] - AI异物入侵监测系统结合激光雷达与图像识别,实现1500米范围内实时预警[17] - 铁路噪声控制技术采用3D打印声学超材料,轨道近场噪声降低3-5分贝,远场降低1-3分贝[7] - 智能颗粒阻尼器应用于香港及深圳地铁,提升乘客舒适度[7] 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 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4.8万公里居世界第一,部分线路时速提升至400-450公里[13] - 时速600公里磁悬浮列车技术已成熟,但需建设试验线实现客运运营[14] - 磁悬浮控制系统引入强化学习、迁移学习等AI算法,提升台风等极端天气下的鲁棒性[17] - 自感应混凝土研发中,可使轨枕实时感知荷载,正与上海铁路局测试[9] 国际拓展与认证 - 香港与全球100多国签署互认协议,可助力中国高铁技术出海免重复认证[19] - 新加坡地铁、里约奥运地铁4号线采用光纤传感器技术,累计监测500公里行车里程[6] 材料与跨学科创新 - 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智能材料通过3D打印制成声学超材料,用于高铁及高速公路降噪[15] - 土木工程与AI、材料科学深度融合,推动轨枕荷载感知等技术创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