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风冷储能一体机

搜索文档
金时科技拟公开挂牌转让湖南金时100%股权 加速剥离闲置资产
证券时报网· 2025-08-12 21:53
资产剥离 - 公司拟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全资子公司湖南金时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 首次挂牌转让底价为4.05亿元 [1] - 湖南金时因未中标相关标段产品导致业务可行性发生实质性变化 2023年起不再从事烟标印刷业务 [1] - 若交易完成将实现资产剥离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并回笼资金 为未来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2] - 湖南金时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营收均为0 净利润分别为-1458.37万元和-430.46万元 [1] - 标的公司账面价值3.79亿元 公允价值净额4.05亿元 增值率6.73% [1] 战略转型 - 公司2021年起培育新能源产业 主要产品包括超级活性炭及超级电容器 [3] - 2024年收购四川千页科技控股权 涉足储能消防系统研发生产与销售领域 [3] - 同年布局储能系统设备业务 产品涵盖分布式液冷/风冷储能一体机及集装箱式储能系统 [3] - 已形成以新能源应用为核心的储能设备制造、新能源产品制造及储能安全解决方案多元化业务 [3] - 同步剥离传统业务 2024年已完成四川金时印务有限公司100%股权出售 作价3亿元 [3]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3.76亿元 同比增长10倍 净利润-439.7万元但同比大幅减亏 [3] - 2025年半年度预计营收2.06亿元至2.79亿元 同比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4] - 半年度净利润预计-2468万元至-1824万元 同比继续减亏 [4] - 业绩改善源于新能源储能业务战略转型后市场开拓及订单交付能力提升 叠加储能行业需求激增 [4]
直击金时科技股东大会 董事长:今年仍有压力,会持续降本增效
证券时报网· 2025-05-27 22:42
公司业绩与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6亿元,同比增长1008.39%,净利润为-439.7万元,亏损额同比大幅减少(2023年为-4457.14万元)[4] - 储能设备收入2.5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68.70%,储能安全解决方案收入1.14亿元,占比30.24%[4] - 一季度储能设备销售收入2452.14万元,毛利160.42万元,当前在手订单约3.32亿元,意向订单约3.08亿元[5] 业务转型与战略布局 - 公司从烟标业务转型至新能源领域,构建超级电容及储能板块、新材料技术研发为核心的业务布局[4] - 储能设备制造业务包括分布式液冷/风冷储能一体机、集装箱式储能系统,储能安全解决方案聚焦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监测预警[4] - 超级电容器业务通过子公司金时新能开展,超级活性炭研发进入中试产线设备调试阶段,试制产品已通过第三方检测[7] 储能业务发展现状 - 储能业务进展平稳且订单签署良好,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毛利率受品牌推广、技术迭代投入影响[5] - 正探索数据中心储能领域的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系统研发,以降低能耗[5] - 超级电容器产品已在内部使用,静待市场成型[6] 资产管理与未来规划 - 湖南金时固定资产折旧是2024年亏损主因之一,计划2025年通过资产利用或处置减少业绩影响[8] - 对产业并购持开放态度但谨慎,强调业务协同性优先[8] - 2025年将强化科技创新与管理效率,应对市场变化[8]
*ST金时:新能源储能业务转型已见成效 营收实现跨越式增长
证券时报网· 2025-04-28 18:13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6亿元,同比增长约10倍 [1] - 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439.70万元,同比大幅减亏 [1] - 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元(含税) [1]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3951.76万元,同比增长560.65% [1] - 2025年一季度扣非净利润为-1273.54万元 [1] 战略转型与业务布局 - 公司原从事烟标印刷业务,现已转型为新能源储能产业 [2] - 通过并购四川千页科技切入储能消防领域 [2] - 2024年3月正式进入储能系统赛道,实现营收跨越式增长 [2] - 2024年储能系统业务收入25,817.73万元,占总营收68.70% [2] - 2024年储能安全消防业务收入11,365.88万元,占总营收30.24% [2] 产品与技术 - 推出分布式液冷储能一体机、风冷储能一体机及集装箱式储能系统 [3] - 产品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配套、电网侧调频、工商业用户侧储能等场景 [3] - 重点开发超级活性炭材料及超级电容器产品,拓展新能源车辆、轨道交通等领域 [3] - 子公司千页科技提供电池热失控探测预警及火灾抑制系统 [3] 公司治理与未来发展 - 公司已向深交所提交撤销风险警示申请 [4] - 2024年扣除后营业收入3.7亿元,生产经营能力恢复正常 [4] - 未来将关注能源管理、储能电站开发、虚拟电厂业务等新兴领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