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利率在24%以内的助贷业务
icon
搜索文档
高息业务“大限将至” 万亿助贷行业迎来大变局
经济观察报· 2025-09-06 17:07
行业监管影响 - 《助贷新规》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明确将隐性收费纳入综合成本计算 实质性切断高息助贷业务生存基础 [2] - 新规实施后行业洗牌加速 中小机构面临资质清理、资金合作门槛提升、技术能力不足三重压力 尾部平台被迫离场 [1][9] - 高息助贷平台或在未来6-12个月内退出市场 [2] 资金合作变化 - 银行大规模撤出高息助贷业务资金合作 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关闭所有高息业务合作 [5] - 高息助贷资金合作报价大幅提升至10%-14% [6] - 民营银行因国有股东合规要求开始撤出资金合作 [6] - 行业高息助贷规模约1万亿元(按总规模3-4万亿元的25%占比计算) [5] 盈利能力压力 - 利率36%的高息助贷业务利润空间不足6个百分点 资金成本占10%-14% 获客成本占8%-10% 运营及坏账成本占12% [7] - 催收成功率普遍降至80%以内(低于行业历史平均水平83%-85%) 导致坏账率上升3-4个百分点 [11] - 银行要求24%以内利率业务的担保金比例从8%-10%抬高至15%-20% [18] 业务转型挑战 - 高息平台需将24%以内利率业务规模扩大3倍才能维持原有盈利水平 [17] - 转型需重建客户运营体系、获客渠道、风控模型和业务逻辑 [18] - 轻资产模式(如联合运营)利润率较低 难以成为主流转型路径 [19] 头部平台优势 - 头部平台聚焦24%以内利率业务 受新规影响较小 [3][21] - 银行将高息业务撤出资金转向24%以内业务 使头部平台资金合作量与业务量双增 [21] - 头部平台通过收紧风控策略(提高审批标准、加强还款提醒、调整信用额度)保持业务平稳 [20] 行业格局演变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驱动 头部平台通过科技输出扩大市场份额 [21] - 第三方催收公司需求激增 业务主管月收入达4万-5万元 [12][13] - 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 优胜劣汰步伐加快 [21]
新规将至 助贷行业迎来大变局
经济观察网· 2025-09-06 11:15
核心观点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助贷新规》将于2025年10月实施 将隐性收费纳入综合成本计算 实质性切断高息助贷业务生存基础 预计未来6-12个月内高息助贷平台或将退出市场[1] - 高息助贷平台面临银行资金撤离、资金成本大幅上升、盈利空间持续收窄等多重压力 行业洗牌加速 尾部平台将被迫离场[1][3][6] - 头部助贷平台因聚焦24%以内利率业务且采取收紧风控策略 受影响较小 甚至可能获得更多资金合作与市场份额[2][14][15] 监管政策影响 - 《助贷新规》明确将隐性收费纳入综合成本计算 银行主动收缩高息助贷资产规模 高息助贷业务生存基础被切断[1] - 新规驱动助贷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驱动 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15] 资金成本变化 - 银行普遍撤出高息助贷业务资金合作 资金合作报价从10%-12%升至14%[1][3][4] - 高息助贷业务资金成本达10%以上 若算获客成本8%-10% 运营及坏账成本12% 36%利率业务的利润空间不足6个百分点[4][5] - 银行提高24%以内利率助贷业务的资金合作门槛 要求担保金比例从8%-10%抬高至15%-20%[13] 行业规模与结构 - 助贷行业规模约3-4万亿元 高息助贷业务占比25% 约万亿规模将遭遇冲击[3] - 行业洗牌加速 中小助贷机构面临资质清理、资金合作门槛提升、技术能力不足三重压力[6] 平台盈利与转型 - 高息助贷平台催收成功率降至80%以内(低于行业平均83%-85%) 贷款坏账率上涨3-4个百分点[7] - 转型24%以内利率业务需将业务规模扩大3倍才能实现同等盈利 但需重建客户运营体系、获客渠道、风控模型等[11][12] - 部分平台转向轻资产模式(如联合运营) 但利润率不高[13] 头部平台表现 - 头部平台聚焦24%以内利率业务 采取收紧风控策略(如抬高审批标准、增强还款提醒、调整信用额度) 业务发展相对平稳[2][14] - 银行将从高息助贷撤出的资金转向24%以内利率业务 头部平台资金合作量与业务量双双扩大[14] - 头部平台凭借合规资质与技术优势 更容易进入银行合作白名单 通过科技输出能力扩大市场份额[14][15] 第三方服务变化 - 第三方催收公司需求增加 催收款分成比例提高 业务主管月收入达4-5万元[8] - 高息助贷平台每月更换委外催收机构以提升催收成功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