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转型

搜索文档
1元转让地产业务!这家央企回复深交所问询函
第一财经· 2025-07-26 14:29
公司战略调整 - 公司宣布剥离地产业务 将房地产开发相关资产及负债以1元价格转让至控股股东中交房地产集团 [1][2] - 剥离后主营业务将从地产转为物业服务及资产管理 在管物业面积6265万平方米 在手订单年合同额12.18亿元 [4] - 战略转型主要因地产板块持续亏损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4亿元 -16.11亿元 -51.79亿元 [3] 财务影响 - 交易后总资产将从1076.98亿元降至20.36亿元 营业收入从183.02亿元降至10.97亿元 [4] - 净利润将从-51.79亿元改善至0.91亿元 资产负债率从89.75%降至40.17% [4] - 2024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89.75% 合并融资余额576.44亿元 货币资金86.45亿元将降至9.97亿元 [3][4] 行业背景 - 房地产开发业务具有周期性 易受政策监管和经济波动影响 项目回报不稳定 [5] - 物管等轻资产业务具有稳定性强 可持续性好 现金流健康 风险较小等优势 [5] - 转型后公司将重点发展高端住宅 金融机构 政府公建等领域的物管业务 并通过并购扩大规模 [5] 交易细节 - 1元交易对价主要考虑被剥离资产对应巨额负债及净资产为负的财务特征 [5] - 2024年拟置出资产相关指标为营业收入172.52亿元 净利润-64.26亿元 归母净利润-52.28亿元 [3] - 因2024年末归母净资产为负 公司已于4月16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3]
恒坤新材科创板IPO遇阻,业务收入确认方式成审议焦点
搜狐财经· 2025-07-26 04:45
科创板上市进程再生波折,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恒坤新材)的IPO申请在7月25日的审议会议上被暂缓。此次审议的关键争议点聚焦于恒坤 新材对其引进业务收入确认方法的合规性。 据悉,上市委员会在审议现场对恒坤新材提出了明确要求,需详细解释在报告期(2022年至2024年)内为何采用净额法确认引进业务收入,并阐述在报告期 前未采用该方法的具体原因。上市委还要求恒坤新材结合其业务模式和同行业案例,对上述收入确认方法进行进一步论证。 恒坤新材的引进业务主要涉及根据客户需求从境外供应商采购成品,并由供应商直接将货物发送至客户指定地点。在此前的第一轮审核问询中,上海证券交 易所已对恒坤新材采用净额法确认引进业务收入的合规性提出过质疑。 面对问询,恒坤新材回应称,在引进业务中,公司扮演的是"代理人"角色,因此按照净额法确认收入是合理的。其保荐机构中信建投也表达了相同的核查意 见,认为恒坤新材对引进产品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符合企业会计准则。 然而,上市委此次注意到,恒坤新材在报告期前的年度并未对引进业务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这一变化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恒坤新材的收入确认方法对 其业绩究竟有何影响,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
安源煤业: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安源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置换暨关联交易之独立财务顾问报告(修订稿)
证券之星· 2025-07-26 00:37
交易方案概况 - 交易形式为资产置换,上市公司拟以除保留资产及负债外的全部剩余资产及负债与江钨发展持有的金环磁选57%股份进行置换,差额部分以现金补足 [8] - 拟置入资产金环磁选57%股份作价36,869.86万元,拟置出资产作价36,977.10万元 [8] - 拟置入资产主营业务为磁选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属于矿山机械制造行业(C3511) [8] 标的资产评估与定价 - 金环磁选100%股份采用收益法评估值为64,683.96万元,增值率46.76% [8] - 拟置出资产采用资产基础法评估值为36,977.10万元,增值率26.82% [8] - 交易双方协商确定最终交易价格,拟置入资产与拟置出资产差额107.24万元由江钨发展以现金支付 [8] 交易对上市公司影响 - 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将变更为磁选装备研发、生产及销售,剥离原有煤炭业务 [8] - 2024年末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从97.83%降至55.87%,流动比率从0.36倍提升至1.27倍 [8] - 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从-0.28元/股提升至0.03元/股,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从-27,266.17万元增至3,101.00万元 [8] 业绩承诺与补偿安排 - 业绩承诺期为交易完成当年及后续两个会计年度,金环磁选2025-2027年承诺净利润分别为5,440.35万元、5,625.60万元、5,725.07万元 [8] - 若未达承诺净利润,江钨发展需以现金补偿,补偿金额上限为置入资产交易对价36,869.86万元 [8] - 业绩承诺期届满后将进行减值测试,若期末减值额超过已补偿金额需另行补偿 [8] 交易性质与审批 - 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及关联交易,但不构成重组上市 [8] - 交易已通过上市公司董事会审议,尚需股东大会批准及债权人同意债务转移 [8] - 截至报告签署日,66,076.14万元金融机构负债已清偿完毕,非金融机构负债同意函取得比例为87.77% [8]
换届!英大基金
搜狐财经· 2025-07-25 18:42
公司治理调整 - 英大基金董事会成员由7人增至9人 最近12个月内变更比例超过50% [2] - 股东方英大集团一次性委派4名新董事进入董事会 同步替换2名老董事 职工董事席位也完成更替 [2] - 调整后董事会规模净增2人 成员完全洗牌 股东委派董事占比显著提升 [2] - 撤销监事会的举动成为新《公司法》实施后行业治理优化的先行样本 [4] 业务结构分析 - 英大基金债券型基金规模达446.11亿元 占总规模的73% [3] - 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合计规模仅9.71亿元 占比不足1.6% 业务结构失衡问题突出 [3] - 范育晖从职工董事转为股东委派董事 权责边界厘清使其更能聚焦业务战略落地 [3] 未来发展展望 - 新入董事具备投资管理、风险管控等背景 可能助力探索能源主题权益产品、绿色金融等特色赛道 [3] - 撤销监事会通过减少监督层级提升决策效率 为战略快速落地铺路 [3] - 公募行业竞争将更聚焦治理效能与业务特色的双重优势 [4] - 治理改革若能与业务转型形成合力 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4]
From Zero to Hero? Why GoPro's Rally Could Be More Than It Seems
MarketBeat· 2025-07-25 04:49
公司股价表现 - GoPro股价在7月底突然大幅反弹 交易量从日均不足400万飙升至单日2.51亿 [1] - 当前股价1.47美元 52周波动区间0.40-2.37美元 分析师平均目标价0.75美元 [2] - 股价异动具有典型meme stock特征 但背后可能存在实质性业务转变 [2][3] 财务重整战略 - 2025年Q1运营费用同比减少26% 管理层计划在2025年实现全年盈利 [4][5] - 目标年底持有7500万美元现金并保持零负债 强化资产负债表安全性 [5] - 重点关注Q2财报中35.5%毛利率目标的达成情况 [13] 产品生态构建 - 推出HERO13相机及HB系列可互换镜头 增强用户粘性与单客收入 [7] - 赢得ITC专利诉讼 保护标志性相机设计专利抵御竞品Insta360侵权 [8] - 引进Fox Factory CEO进入董事会 强化供应链管理能力 [9] 新增长引擎布局 - 收购Forcite Helmet Systems进军智能头盔市场 开辟全新产品线 [10] - 分析师0.75美元目标价未充分反映新业务潜力 存在估值重构空间 [11] - 智能头盔战略若成功 可能将公司重新定义为多元化科技企业 [11] 市场关注焦点 - 当前分析师共识评级为"持有" 但未进入机构推荐前五名单 [15] - 需验证三大转型支柱执行效果:财务纪律/产品护城河/新业务拓展 [12] - 下一阶段关键观察点为Q2财报披露的运营数据与战略进展 [13]
出售券商股权“回血”,锦龙股份拟收购智算服务企业
第一财经· 2025-07-24 21:17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拟收购深圳本贸29.31%股权以加速业务转型至算力服务领域[1][3] - 收购目标深圳本贸专注于智算中心全产业链服务,2024年末总资产19.78亿元,净利润5362.47万元[3] - 公司去年6月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智算中心项目,但至今未披露进展[2][4] 资产重组与资金动向 - 公司已完成转让东莞证券20%股权,获得22.72亿元转让价款,仍持有东莞证券20%股权[1][6][7] - 中山证券67.78%股权转让计划已终止,因可能导致公司无具体经营业务[6] - 转让东莞证券股权使公司上半年扭亏为盈,预计净利润1.05亿至1.53亿元[7] 财务与债务状况 - 公司2021-2024年连续四年亏损,净利润分别为-1.31亿、-3.92亿、-3.84亿、-0.89亿元[6] - 资产负债率从2021年74.86%攀升至2024年81.09%,2024年至少7亿元银行借款逾期[5][6] - 控股股东3500万股股份因债务违约被司法拍卖但流拍[7] 子公司业绩表现 - 东莞证券2024年上半年营收14.13亿元(同比+38%),净利润4.77亿元(同比+60%)[7] - 中山证券同期营收2.31亿元(同比-52%),净利润亏损2811.77万元[7] 收购标的背景 - 深圳本贸曾为新三板挂牌公司,因信披违规被警示,2021年摘牌[4] -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成深圳本贸第二大股东,实控人谢鄂强持股32.94%[3][4]
德意志银行(DB.US)Q2净利润14.85亿欧元扭亏为盈 创2007年来最佳半年业绩
智通财经网· 2025-07-24 15:05
智通财经APP获悉,德意志银行(DB.US)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扭亏为盈,实现14.85亿欧元(约合17.5亿美 元),较去年同期的1.43亿欧元亏损显著改善,超出分析师预期的12亿欧元。当季营收78.04亿欧元,与市 场预期基本持平。这一业绩得益于固定收益与外汇交易业务的强劲表现,同时抵消了欧元升值及部分传 统业务下滑的影响。此外,该银行还下调了企业银行全年收入指引,称目前的收入将与之前"略高"的收 入预期"基本持平"。 | Key figures (in € billion) | 2Q 2025 | 2Q 2024 | Estimate | | --- | --- | --- | --- | | Revenue | 7.80 | 7.59 | 7.67 | | Costs | 4.96 | 6.70 | 5.17 | | Credit provisions | 0.42 | 0.48 | 0.43 | | Net income | 1.49 | -0.14 | 1.44 | | CET1 ratio (%) | 14.2 | 13.5 | 13.9 | 分部门看,核心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至27亿欧元 ...
锦龙股份连亏4年负债率81% 拟买智算服务公司3成股权
中国经济网· 2025-07-24 11:26
交易概况 - 锦龙股份拟收购广东深报一本和深圳深报一本合计持有的深圳本贸29.3151%股份,其中广东深报一本持股23.2427%(16,434,548股),深圳深报一本持股6.0724%(4,293,688股)[1] - 交易各方于2025年7月22日签订《意向书》,目前处于筹划阶段,需履行后续决策程序[1] - 深圳本贸专注于智算中心和算力服务全产业链,业务涵盖规划建设、投资运营及T-block预制模块化技术应用[1] 标的公司财务数据 - 深圳本贸2024年末总资产19.78亿元,净资产4.85亿元,年度营业收入8.69亿元,净利润5362.47万元[2] 交易动机 - 本次交易旨在推动公司业务转型,拓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未来营收能力和盈利能力[2] 公司财务状况 - 锦龙股份连续4年1期亏损:2021-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1亿元、-3.92亿元、-3.84亿元、-0.89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13亿元、-4.18亿元、-3.67亿元、-0.70亿元[4] - 2024年营业总收入6.63亿元(同比+245.16%),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2.65亿元(同比+694.22%),其他综合收益税后净额3318.94万元(同比+522.71%)[5] - 2025年Q1营业总收入3051.09万元(同比+24.83%),归母净利润-9573.10万元(同比减亏5.25%),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96亿元(同比-197.55%)[6] - 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总资产230.13亿元,负债186.99亿元,合并资产负债率81.25%[6] 交易不确定性 - 交易需依赖尽调、审计、评估结果协商最终条件,存在未达成风险[3]
江苏有线上市十年利润开倒车:扣非后净利连续五年亏损,传统业务板块成拖累
证券之星· 2025-07-21 18:09
业务转型与多元化布局 - 公司重点发展数据业务并布局算力服务支撑等十大增值业务,以构建多元化业务生态并降低对传统业务的依赖[1] - 数据业务服务营收从2020年的6.9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5.25亿元[5] - 工程结算业务营收从2022年的7.78亿元增至2024年的10.86亿元[5] - 销售商品业务营收从2022年的3.91亿元增至2024年的7.52亿元[5] 财务表现与盈利状况 - 公司营收在2017年达到80.95亿元峰值后连续多年下滑,2021-2023年增速仅为1.55%、0.63%、1.22%[2] - 2024年营收79.8亿元同比增长5.04%,归母净利润3.654亿元同比增长7.46%[2] - 扣非后净利润从2016年的7.854亿元高点持续下滑,2020-2023年分别亏损2.369亿元、1.993亿元、1.85亿元、3亿元[2] - 2024年扣非后净利润亏损2.056亿元,但同比增幅达31.49%[2] - 综合毛利率从2017年的30.73%下滑至2023年的24.07%,2024年小幅回升至24.66%[6] 非经常性损益依赖 - 2024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5.7亿元,是当年利润总额的1.28倍[3] - 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来自政府补助3680.9万元、委托投资损益9446万元、营业外收入4.44亿元[3] - 2021-2023年非经常性损益分别高达5.14亿元、5.11亿元、6.4亿元[3] 传统业务萎缩 - 传统有线电视业务板块收入持续下滑,2024年收视维护费21.85亿元同比下滑6.43%,城建配套费17.36亿元同比下滑3.38%,数字电视增值服务费2.2亿元同比下滑25.71%[4] - 三项传统业务收入合计从2021年的48.1亿元(占比64.48%)下降至2024年的41.4亿元(占比51.89%)[5] - 收视维护费收入较2021年下降约20%,较2017年下降高达36%[5] 现金流与运营压力 - 2024年末应收账款达17.08亿元同比大增32.82%,计提信用减值损失9613.91万元[7] - 2024年末存货17.83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合同履约成本15.98亿元同比增长24.81%[7]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骤降54.52%,从24.08亿元下滑至10.95亿元[8] -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同比下降4.31%,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同比增长29.56%[8]
*ST威尔保壳进行时:跨界“追锂”,斥资5亿元收购紫江新材
华夏时报· 2025-07-18 17:55
公司股价表现 - *ST威尔7月18日盘中涨停,收盘价15.31元/股,日内涨幅5.01%,最新市值21.96亿元,已连收3个涨停板 [1] 重大资产重组 - 公司拟以5.46亿元收购紫江新材51%股份,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 [1] - 交易完成后,紫江新材将成为控股子公司,公司业务将拓展至锂电池材料行业 [1] - 交易方式为现金支付,不涉及发行股份,不会导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变更 [2] - 交易对方包括紫江企业、长江晨道、宁德新能源等股东 [2] 关联交易分析 - 交易双方实控人均为沈雯,属于关联交易 [3] - 交易前紫江企业持股58.94%,比亚迪持股3.87%,长江晨道持股3.74%,宁德新能源持股2.53% [3] - 交易后*ST威尔持股51%,紫江企业持股31.05%,比亚迪持股3.87%,长江晨道和宁德新能源退出 [3] - 紫江新材股东权益评估值11亿元,较净资产增值5.65亿元,增值率105.61% [3] 业绩承诺与标的公司情况 - 紫江集团承诺紫江新材2025-2027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6550万元、7850万元和9580万元 [4] - 紫江新材主营锂电池用铝塑膜,2024年销量5127.7万平方米,国内市场占有率22.2% [4] - 2023年营收7.11亿元,归母净利润9023.65万元;2024年营收6.23亿元,归母净利润5351.51万元;2025年一季度营收1.55亿元,归母净利润1012.26万元 [4] 客户情况 - 主要客户包括宁德新能源、比亚迪、欣旺达、鹏辉能源、新能安等 [5] - 2023年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70.01%,2024年60.16%,2025年一季度61.14% [5] - 比亚迪为第一大客户,2023年销售额3.48亿元,2024年1.41亿元,2025年一季度3979.46万元 [5] 公司经营状况 - *ST威尔2006年上市,主营自动化仪器仪表及汽车检具业务 [7]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48亿元、1.57亿元和1.63亿元,连续三年亏损,净利润分别为-2098.58万元、-1705.89万元和-1724.17万元 [7] - 2025年一季度营收2442.77万元(同比下降26.44%),净利润-564.03万元(同比下降10.31%) [7] - 2025年4月30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7]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归属净利润1.3-1.65亿元(扭亏为盈),扣非净利润-675至-450万元(减亏) [8] - 业绩改善主要因2025年5月完成出售仪器仪表资产组,获得投资收益 [8] 行业前景与挑战 - 锂电池材料行业受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需求推动,前景广阔 [1] - 铝塑膜作为软包电池关键材料具有较好市场前景 [9] - 行业面临技术壁垒、产能过剩风险,竞争激烈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