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臂轮式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地平线」副总裁张玉峰与滴滴智驾大牛联手创立具身智能机器人创企,完成首轮3亿元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11-10 13:57
公司核心融资与背景 - 原地平线副总裁张玉峰创立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无界动力”于2025年11月10日完成3亿元天使轮融资,由红杉中国和线性资本领投,多家知名机构跟投 [2] - 无界动力天使+轮融资已接近完成,累计融资额超过5亿元,显示出资本市场的高度青睐 [2] - 公司成立于2025年3月,专注于构建机器人“通用大脑”与“操作智能”,旨在突破手、眼、脑协同的关键瓶颈,产品形态为面向B端工业场景的双臂轮式机器人 [4] 创始团队与技术定位 - 创始人兼CEO张玉峰拥有丰富的行业背景,曾担任地平线副总裁,负责其全球业务及辅助驾驶产品体系,并曾在SONY、ARM等全球领先半导体公司任职 [9] -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许闻达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学博士,曾任滴滴孵化的L4级自动驾驶公司KargoBot的副总裁兼算法负责人,具备长期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与连续创业经验 [9] - 公司的核心定位是通用基础模型研发与通用专家模型落地应用双线驱动,通过统一的通用操作大脑驱动标准化人形机器人本体,实现核心能力在不同场景中的高效迁移 [7]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2024年四季度以来,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人才密集离职并涌入具身智能赛道创业,在2025年掀起了该领域的新一轮融资狂潮 [7] - 全球已有15家知名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其中国内占11家,寻求第二增长曲线,但目前国内仅有小鹏汽车展示了有威慑力的双足产品并最有希望率先实现量产 [8] - 行业共识认为,强大的AI能力及自研机器人大模型是构建技术闭环和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具备强大AI能力且同时涉及本体的初创公司已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 [13][14] 产品进展与商业化挑战 - 无界动力的首代机器人平台已在工业制造与商业服务两大方向取得突破,开始与国际知名合作伙伴推进场景落地探索,并计划于本月进厂 [7] - 人形机器人赛道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批量化生产和场景的有效应用,技术壁垒尤其是机器人“大脑”的突破仍需时日,众多初创公司尚未建立起真正的护城河 [14] - 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本体赛道在产业链和大规模制造层面具有先天优势,但行业也存在代工、套壳等乱象,商业化闭环的成立仍是待解难题 [12]
地平线前副总裁张玉峰创办「无界动力」,押注双臂轮式机器人
雷峰网· 2025-09-01 18:21
高管创业动态 - 地平线前副总裁兼智能汽车事业部总裁张玉峰离职后创办无界动力 聚焦B端工业场景 产品形态为双臂轮式机器人 团队已初步成型 核心技术高管曾任职滴滴 [2] - 地平线前智能驾驶负责人余轶南于2024年底离职创业 创立消费级机器人公司维他动力 推出首款智能陪伴机器人四足机器狗大头 [3] - 两位核心高管相继投身机器人领域创业 显示智驾人才在机器人新赛道的集体迁移趋势 [3] 公司背景与业务 - 无界动力将于近期完成首轮融资 [2] - 张玉峰拥有英国工学荣誉硕士及MBA学位 曾在SONY ARM等全球半导体巨头任职 历任研发 商务拓展及管理岗位 [3] - 张玉峰2017年加入地平线后负责全球业务 搭建覆盖美 欧 日 韩的国际客户网络 2019年起出任副总裁兼智能驾驶产品线总经理 全面负责研发 产品 市场与销售 主导构建Horizon Matrix自动驾驶与Horizon Halo车载交互两大产品体系 [3]
对话灵初智能CEO王启斌:让机器人进工厂有意义,让机器人学会打麻将也有意义
搜狐财经· 2025-06-11 16:47
公司概况 - 灵初智能创立于2024年,创始人包括王启斌、陈源培和柴晓杰博士,团队规模约80人(含30名实习生)[5][9] - 公司与北京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由杨耀东和梁一韬担任负责人[5] - 创始人王启斌拥有京东和云迹机器人等硬件领域经验,强调务实的产品定位[6][12] 技术突破 - 开发全球首个端到端具身VLA模型Psi R1,支持"动作感知-环境反馈-动态决策"全闭环[5] - VLA模型突破传统VLM局限,能直接输出动作路径实现类人推理和全局理解[7] - 机器人打麻将演示展示开放场景下处理长程复杂任务的能力,训练周期1.5个月[5][17] - 训练数据采用仿真合成为主(成本低、突破天花板)结合少量真实数据[16] 产品战略 - 聚焦"双臂轮式机器人"形态,认为当前阶段轮式已满足客户需求[6][18] - 明确不做双足机器人,优先解决制造业和物流领域朴实问题[19][21] - 海外产品定价策略为低于目标岗位24个月人工费用[23] - 预计2026年底销售额达数亿元[22] 商业化进展 - 主要落地场景:制造业工序(检验/搬运/包装)和物流行业(拣选/分拨)[21] - 已锁定全球物流客户,计划6个月内在欧美仓库交付产品[6][21] - 供应链优势来自中国生态和顶尖供应商合作[20] 行业观点 - 认为具身智能行业处于第一阶段(标准化地面移动),人形机器人为下一阶段[18] - 指出当前行业头部公司如Figure AI在手部操作能力存在短板[15] - 观察到资本市场对商业化期待更明确,风险投资关注技术路线生命力[25] - 认为行业存在技术泡沫但市场潜力巨大,不同公司会走差异化路径[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