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力

搜索文档
中信证券:首次覆盖国内领先MRO在线采销平台震坤行,看好AI+数字化打造成长型智慧供应链
格隆汇· 2025-07-02 14:41
公司概况 - 公司为国内首家上市的工业非生产性物料(MRO)在线采销平台,产品线及SKU数量行业领先 [1] - 公司拥有震坤行、工邦邦两大电商平台,提供自营模式(1P)和平台模式(3P)的一站式MRO采销服务 [1] - 公司产品线覆盖五大MRO品类,总计32条产品线、1720万SKU [1] - 截至2024年,公司总GMV达到104.8亿元 [1] 行业分析 - 2024年中国数字化MRO采购市场规模约4000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突破6000亿元,对应CAGR为10.6% [2] - 2024年数字化MRO采购服务渗透率约为9.5%,低于美国同期的逾15% [2] - 美英日三国代表性工业品电商平台年营收规模在170-1500亿元人民币区间 [2] - 未来中国数字化MRO市场有望跑出多个年营收超百亿的赛道头部平台 [2] 公司竞争优势 - 具备完备的仓配履约体系,前置仓解决客户库存管理痛点 [2] - 定制化服务契合大型客户需求 [2] - 数字化能力让公司从电商向综合服务平台延展业务,通过智能化手段链接上下游企业的生产、采购、库存系统 [2] - 已开发包括AI推品大脑、比价助手、商品力大脑等十余款Agent应用,涵盖MRO工业品电商全流程 [2] 未来发展 - 公司有望凭借优秀经营能力维持收入稳健增长并逐步实现盈利 [1] - 现阶段将AI应用作为拓客手段,未来相关研发投入有望进一步增加 [2] -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开发AI应用以拓展客源 [1]
从实验室到绿茵场:姚俊华与江苏万高药业的“三栖”破局之路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27 19:20
公司战略转型 - 2019年启动"仿创双轮驱动"战略 每年投入销售额10%-16%进行研发 在南京 天津增设研发中心 组建260余人研发团队(占员工总数1/3) [2] - 坚持将利润投入研发而非分红 提出"仿制药是生存根基 创新药是未来命脉"理念 [2] - 三条自动化生产线昼夜不停 最新获批的奥美沙坦酯氨氯地平片单季度产量达500万片 17个仿制药新品去年密集上市 全国药企批文数量排名第十 [2] - 首个创新药进入临床三期 预计2026年上市 20亿元生物医药项目2023年3月落户海门开发区 [2][5] 品牌营销创新 - 成为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南通队主赞助商 官方战略合作伙伴 推出首个健康系列家庭IP"万万家族" [1][2] - "万万家族"IP包含四位以狼为形象的成员 分别守护男性健康 家庭健康 儿童健康 契合南通本地"狼文化" [2] - 赞助逻辑强调"文化与情感联结 市场与共识重塑 技术与产品背书" 实现"健康-文旅-体育"生态串联 [3] - 借势"南哥之争"地域话题 将"近代第一城"狼性精神融入品牌基因 [3] 产品市场布局 - 利用足球赛事氛围传递产品功效 包括品力碳酸钙D3咀嚼片 品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 万必妥莫匹罗星软膏等 [4] - 构建"男性健康-母婴呵护-儿童防护"产品矩阵 提出"百种常用药 万高精心造"理念 [4] - 通过背景广告 主持人口播 网络营销等全景链路形式进行产品推广 借苏超联赛发起"全民健康计划" [4] 企业社会责任 - 创建"万高守望基金"持续助学赈灾 在沈阳药科大学设立奖学金 [5] - 2024年3月1日签署20亿元创新型生物医药项目投资协议 落户海门开发区 [5]
江苏万高药业官宣冠名苏超联赛南通队,破局家庭安全用药IP“冷门逆袭”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27 19:19
公司动态 - 江苏万高药业成为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南通队主赞助商及官方战略合作伙伴,并推出健康家庭IP"万万家族"[1][3] - 公司创立于2003年,现为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连续五年入选中国化药研发实力百强榜[5] - 在南通、南京、天津设立研发中心,拥有27项国际专利,核心产品进入国家基药目录[5] - 2024年3月与南通海门开发区签订20亿元项目投资协议,布局仿制药和创新药生产基地[5] 行业趋势 - 跨界融合"体育+大健康"模式,将骨骼健康知识融入足球赛事互动,打造新型品牌营销场景[6] - 推出医药行业首个家庭IP"万万家族",瞄准家庭安全用药市场,尝试年轻化品牌转型[1][6][7] 区域经济背景 - 南通市2024年GDP达12421.9亿元,居江苏省第四位,但城市IP影响力与经济地位不匹配[3] - 南通体育产业存在"叫好不叫座"现象,青训体系输送国脚数量全省前三,但主场场均上座率不足万人[3][4] 市场反响 - 苏超联赛南通队比赛引发64.9万人线上抢票,预计2万人现场观赛,关注度显著提升[6] - 通过赞助体育赛事,企业以"长跑思维"破解品牌关注度困局,实现"实力派"破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