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喉结罩
icon
搜索文档
“每个男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喉结罩​”
虎嗅APP· 2025-07-05 11:09
流行文化现象 - 喉结罩成为当下性别话题中的热门商品 被视为男性时尚单品 具有装饰和保护喉结的功能[7][9][13] - 喉结罩的设定包含社会规范元素 男性从14岁开始需佩戴 体现"夫德"和贞洁观念[15][17] - 产品设计多样化 包括纯棉透气款、塑形款以及全包保守款 价格区间在几十元[16][34][36] 商业发展现状 - 喉结罩从概念嘲讽发展为实际商品 已在饰品直播间作为常规产品销售[36] - 商家推出多种材质款式 如钩针、蕾丝等 并赋予创意商品名称如"镂空奶油蛋糕"、"紫色小恶魔"[36] - 部分博主如@呐喊海纸成为喉结罩推广者 提供选购建议并推动产品认知[33][34] 内容创作趋势 - 性别反转短视频助推喉结罩流行 形成"大女人叙事"内容赛道[49][51] - 该题材视频高度同质化 采用固定表演模式和三件套(眼神、舌头动作、胯部动作)[56][57] - 内容创作逻辑聚焦情绪宣泄 通过骚扰男性角色制造爽点 实现精准流量获取[60][61][64] 行业生态观察 - 性别议题成为流量密码 催生大量争议性内容 形成赛博渔场效应[71] - 短剧市场呈现复仇爽文主导趋势 如《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采用逆袭反转套路[82][85] - 互联网内容碎片化加剧 用户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 推动快餐式内容生产[92][93] 社会文化影响 - 喉结罩现象反映性别权力关系重构 将男性置于被凝视的性客体位置[25][26] - 内容创作陷入以暴制暴循环 未能解决本质矛盾 反而加剧对立[67][68][69] - 愤怒情绪被算法放大 形成信息茧房 导致观点极端化和讨论空间压缩[104][106][108]
“每个男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喉结罩 ”
虎嗅· 2025-07-05 07:03
喉结罩的起源与设定 - 喉结罩是覆盖喉咙部位的一块布,用于遮挡男性喉结,设定中男性从14岁开始需终身佩戴,作为"遵守夫德"的标准之一[5] - 喉结罩的材质和款式有讲究:青春期推荐纯棉透气款,定型后可选择塑形款,保守地区要求"不露为好"[5] - 喉结罩被赋予象征意义,代表男性贞洁自爱,"男人不自爱就像烂白菜"成为相关设定的核心标语[5] 喉结罩的流行原因 - 喉结罩最初是网络抽象文化对男性的嘲讽,通过模仿女性胸罩概念来达成"男女平等"的反讽效果[7] - @deeptalk_dictionary最早提出设定,认为喉结罩将男性变为性客体,通过架空耻辱感重构权力关系[9] - 性别反转短视频助推喉结罩流行,女性博主通过模仿传统男性行为(如调戏洗脚弟、点评辣弟)形成"大女人叙事"风潮[28][29] 商业化发展现状 - 喉结罩已从网络梗发展为实体商品,直播间出现批量生产款,价格几十元,材质包括钩针、蕾丝等,商品名如"镂空奶油蛋糕""紫色小恶魔"[15] - 出现专业手作娘如@HSM喉结罩,定制款价格更高且已有销量[18] - 相关短视频博主如@呐喊海纸专门推荐喉结罩款式,区分保暖款(手工针织)、优雅款(古着店淘)和全包型(朋克风)等[13] 内容创作生态 - 性别反转视频形成固定模板:夸张的肢体语言(365度转舌/顶胯)、油腻台词("爸了个根的")和被羞辱的男主角[31][33] - 该题材同质化严重但流量极高,一条视频即可起号,成为女性博主争夺的热门赛道[29] - 短剧市场同步出现类似叙事,如刘晓庆主演的《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延续大女主逆袭套路[50] 行业现象延伸 - 互联网内容呈现矛盾垄断趋势,从性别议题到西瓜雕刻都能引发争吵,平台算法加剧信息茧房[53][59] - 用户注意力碎片化导致内容短平快,电影需2倍速观看,文章打开率依赖标题冲击力[55] - 愤怒情绪成为流量密码,但过度娱乐化可能加剧对立而非解决问题[41][44]
短视频世界的性别调换,女孩们发起了一场“主体革命”
钛媒体APP· 2025-05-05 22:36
性转文学现象概述 - 互联网兴起性别调转创作浪潮,女性通过互换男女典型处境表达对社会平等的期望[1][2] - 创作形式包括图画、视频、短文及实体产品如喉结罩,旨在颠覆传统性别角色[1][3] 创作内容与手法 - 女性创作者将男频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替换为男性,塑造胸大腿长、依附女主角的男性角色[3][4] - 短视频平台出现"重生之母系社会"系列,模仿油腻男性行为以反讽现实性别不平等[5][7] - 语言层面自创"公公爸爸"等词汇,对抗传统脏话中的女性歧视[7] 创作动机与社会批判 - 创作者受男频小说中女性形象扁平化刺激,引用上野千鹤子观点批判强者对弱者的想象力缺失[4] - 通过喉结罩等符号化设计,影射现实中对女性身体的规训,如农家女"收留"仙男等社会事件改编[8][11] - 创作目的包括激发女性主体意识,但部分作品被质疑仅复制压迫而非推动平权[16][19] 用户互动与市场反馈 - 性转内容以女性用户为主(粉丝占比超90%),男性受众接受度低且易引发争议[17] - 评论区形成共创文化,用户补充创作并追求"更刺激"的表达[12] - 实体化尝试如喉结罩面临商业化挑战,多数女性认为其具有冒犯性[17][19] 行业发展趋势 - 早期女尊小说聚焦爱情叙事,当前性转创作更强调主义表达,弱化情感线[12] - 部分创作者探索内容升级,如客观呈现男性缺点或开发功能性喉结罩产品[20] - 行业呈现小众化特征,但对女性叙事权实践具有标志性意义[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