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信息茧房
icon
搜索文档
汇聚千余青年代表,第18届全球青年模拟联合国大会在京召开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02 15:23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第十八届全球青年模拟联合国大会(WE Model United Nations EXPO 2025,简称 WEMUN EXPO 2025)8月1日在北京开幕。本届大会以"我们,即答案!(WE, the answers!)"为主题,引导全球青年在 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对话与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 据悉,会前组委会通过线上学术培训和标准化流程确保高水准学术体验。会议期间,代表们除委员会讨 论外,还将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工作坊"及"顶尖高校国际模联主席交流"等特色活动。 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前驻突尼斯和毛里塔尼亚大使张建国在致辞中指出:"模拟联合国是国际化的舞 台,帮助青年们筑牢语言根基、培养包容心态、拓展全球视野。" 联合国困境的解决需建立在人类共同价值观基础上;青年们的参与,正是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力量。本 届大会将为构建和平、安全、发展的全球治理体系注入新活力。 今年恰逢联合国成立80周年。本次大会汇聚了来自十多个国家的千余名青年代表。在为期四天的会议 中,青年代表们将在来自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麦吉尔大学、波士 顿大学,以及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模拟 ...
信息蜂房,更好信息生态的可能|3万字圆桌实录
腾讯研究院· 2025-07-29 17:03
信息茧房与蜂房概念 - 信息茧房概念源于"我的日报"构想,由尼葛洛庞帝在1995年提出,后被桑斯坦发展为正式理论 [7][8] - 蜂房概念由腾讯高管提出,强调信息多元可得性,比喻为蜜蜂采集多样花蜜 [36][42] - 信息茧房被分为高级与低级类型,高级茧房用户难以察觉其存在 [10] - 蜂房结构通透连接广泛,包含蜂蛹、蜂蜜等多元信息单元协同运作 [43] 技术与用户行为 - 算法推荐系统实现了"我的日报"构想,但也带来信息碎片化问题 [8] - 用户主动使用订阅功能比例低,仅约5%用户会自主选择信息源 [21][22] - 协同过滤算法主导内容分发,以点击率和停留时长为核心指标 [55] - 古典互联网机制如RSS订阅、搜索引擎被边缘化,但信息获取质量更高 [45][46] 内容生态治理 - 腾讯新闻在2022年过滤掉95%内容,从2000万条缩减至不足百万条 [59][60] - 内容筛选标准侧重作者维度,优先保留垂直领域持续创作者 [60] - 主动下架搞笑类等高流量内容,流量实际下降15%低于预期30% [61][62] - 保留人工编辑板块如"热点精选"和"精选频道",占比约5%内容 [67][68] 平台实践与挑战 - 腾讯内部存在克制文化,技术盈利只取70%留30%余地 [64] - 内容多样性管理需动态平衡,避免单一类型垄断流量 [58] - 短期点击效率与长期社会福祉存在博弈,形成"微笑曲线"效应 [20][63] - 生成式AI时代需要重建信息把关人机制,结合人工与技术筛选 [52][68] 行业发展趋势 - 互联网内容生产2015-2021年呈指数级增长,催生海量低质信息 [54] - 最大公约数逻辑主导技术发展,精英文化让位于大众偏好 [51][52] - APP形态加剧信息孤岛效应,PC互联网链接机制更利于信息流动 [48] - 算法并非原罪,关键在于设计目标和运用方式 [38]
台当局要求公职人员卸载小红书等5款大陆应用程序 国台办:民进党当局滥权妄为 倒行逆施 必遭民意反对
快讯· 2025-07-16 11:12
金十数据7月16日讯,7月16日,国务院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陈斌华表示,这些大陆应用软 件为何深受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的喜爱?是因为它们能让台湾民众获取信息更高效、享受生活服务更方 便、体验社交分享更有趣。民进党当局的借口是所谓"资安",暴露的是他们内心的"不安"。他们害怕台 湾民众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大陆的真实情况,害怕自己费尽心机构建的"信息茧房"被打破,害怕两岸同胞 借由信息互通增进了解、走近走亲。民进党当局草木皆兵,滥权妄为,倒行逆施,必遭民意反对。 (央视新闻) 台当局要求公职人员卸载小红书等5款大陆应用程序 国台办:民进党当局滥权妄为 倒行逆施 必遭民意 反对 ...
暴力事件频出 美国政治极化撕裂民主外衣
中国青年报· 2025-07-16 08:02
美国政治极化与社会动荡 - 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移民政策上分歧显著 共和党主张驱逐非法移民 而民主党主导的"深蓝州"强调保护移民权利[1] - 能源政策对立加剧 共和党推动化石能源开采以促进制造业回流 民主党则侧重清洁能源发展与绿色补贴[1] - 社会福利与税收政策激化阶级矛盾 特朗普减税法案削减医保等福利 主要使大企业和富人受益[2] 经济与社会结构性问题 - 美国贫富分化加剧 "劫贫济富"政策可能对经济产生长期负面影响[2] - 社会流动性衰退与政府信任流失 导致暴力事件频发 2024年国会警察局收到9400多起威胁事件 是10年前的两倍多[2] - 联邦政府将国会警察局预算增至8.33亿美元 较2020年4.64亿美元近乎翻倍 但未明确安保措施具体增资金额[2] 技术与信息生态影响 - 生成式AI被用于政治诋毁 可能加剧社会分歧和反政府情绪[3] - "信息茧房"与深度伪造技术放大极端内容 算法推送虚假信息直接激化社会矛盾[3] 政治体制演变趋势 - 政治学家调查显示 美国可能从自由民主滑向威权主义 行政权力扩张导致三权分立机制失灵[4][5] - 特朗普政府干预媒体报道和惩罚政治对手等行为 是政治极化的具体表现[5] - 经济不平等为民粹主义提供土壤 但两党均缺乏有效解决方案[5]
信息蜂房,算法破茧
虎嗅· 2025-07-11 10:20
算法时代的信息生态 - 算法推荐系统已成为主流信息分发模式 用户可通过主动搜索调教算法形成个性化信息流 实现专业信息获取[1] - 短视频崛起改变了用户信息消费习惯 更直观的内容形式显著增加用户停留时长[3] - 同一平台存在差异化使用场景 专业用户用于生产研究 普通用户用于娱乐消遣 反映用户目标与需求层次差异[5] 信息茧房的形成机制 - 协同过滤算法与内容过滤算法是构建茧房的主要技术 通过相似性匹配形成正反馈循环[27][30] - 算法设计存在四大机制缺陷:目标导向性、正反馈循环、数据依赖性、相似性匹配 导致信息过度筛选[30] - 信息获取模式从"人找信息"转为"信息找人" 算法作为信息秘书提升效率但限制视野[31][32] 信息蜂房构建路径 - 蜂房理念强调用户像蜜蜂采蜜般主动涉猎多元信息 需打破平台依赖与单一信源[12] - 平台需实施三大技术策略:内容去重防止同质化、打散干预增强多样性、兴趣发现拓展新领域[77][79] - 微信视频号通过社交推荐机制实现去中心化分发 快手采用双列瀑布流强化社区互动[81][87] 行业治理实践 - 腾讯新闻执行精品资讯战略 建立五大内容标准:真实、原创、重要、理性、流畅[92] - 快手2024年清理谣言视频51万条 封禁账号3万个 联合1600家机构发布1.7万条辟谣内容[98] - 抖音设立"优质子链路"推荐通道 开发独立App"抖音精选"扶持长尾内容[93][94] 国际平台经验 - 亚马逊Personalize服务引入多样性、新颖性等评估维度 X平台采用作者多样性与内容平衡机制[108][109] - Meta测试"推荐重置"功能 Instagram允许用户清零历史行为数据[112] - YouTube设置"探索"标签 Facebook新增本地社群入口 促进跨圈层信息接触[115][116]
算法破茧|腾讯研究院三万字报告
腾讯研究院· 2025-07-10 16:50
算法时代的信息生态 - 算法推荐系统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和兴趣偏好实现个性化推送,极大提升信息获取效率,但可能导致信息茧房效应[3][18] - 信息茧房的形成机制包括正反馈循环、数据依赖性和相似性匹配,算法倾向于强化用户已有兴趣范围[17][18] - 主流资讯平台呈现两极分化使用场景:专业用户通过主动搜索调教算法获取研究素材,普通用户更多用于娱乐消遣[1][2] 信息茧房理论发展 - 信息茧房概念由桑斯坦2006年提出,描述用户选择性接触愉悦信息导致的自我封闭现象[8] - 过滤气泡概念强调算法和其他用户共同造成的集体性同质化信息环境[9][10] - 回音室效应指群体交流中观点不断强化的现象,三个概念在学术定义上存在交叉但关注点不同[11] 平台算法分类与影响 - 协同过滤算法和深度学习推荐算法与信息茧房相关性最高,分别基于"物以类聚"原则和神经网络特征提取[14][16] - 搜索排序算法和用户画像工程算法对信息茧房影响较小,前者侧重查询匹配后者侧重特征分析[16] - 算法1.0时代实现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范式转换,但过度依赖历史行为数据限制信息多样性[18][19] 信息蜂房构建路径 - 信息蜂房理念倡导用户像蜜蜂采蜜般主动涉猎多元信息,通过跨领域学习和社群交流打破认知边界[6][36] - 平台需平衡算法目标,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引入多样性指标和新颖性评估[39][65] - 内容治理双管齐下:通过流量扶持激励优质创作,结合AI识别技术遏制虚假有害信息传播[42][54] 行业实践案例 - 微信视频号采用社交推荐机制,基于好友关系链分发内容,普通创作者曝光机会提升50%[49][51] - 快手投入1000亿流量扶持正能量内容,2024年清理谣言视频51万条并封禁3万个违规账号[58][60] - TikTok在推荐系统中加入随机内容机制,避免连续推送同类型视频,多样性指标提升30%[67][73] 国际平台创新 - Meta测试"推荐重置"功能,允许用户清除历史行为数据重新建立兴趣画像[68] - 亚马逊Personalize服务引入偶然性指标,衡量推荐内容带来的惊喜程度[65] - Google News整合多信源信息,采用强化学习算法平衡探索与利用的关系[74]
Hinton为给儿子赚钱加入谷歌,现在痛悔毕生AI工作,“青少年学做水管工吧”
量子位· 2025-07-09 17:06
AI教父Geoffrey Hinton的反思与警告 - 核心观点:AI教父Geoffrey Hinton对AI发展表示后悔,认为AI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呼吁重新审视发展方向[2][4][7] - Hinton因儿子患病加入谷歌,十年间推动神经网络算法普及,成为"AI教父"[3][13][15] - 他离开谷歌并公开预警AI风险,认为徒弟Ilya Sutskever因道德准则离开OpenAI,而Sam Altman已被资本"奴役"[18][19] AI的短期风险 - 网络犯罪爆炸式增长:2023-2024年网络攻击增加12200%,AI可克隆声音、面孔实施诈骗[22] - 生物病毒制造门槛降低:AI可能使普通人通过Prompt和开源工具制造高致命性病毒[26] - 习惯性操控与信息茧房:AI通过数据分析影响个人决策,社交平台算法加剧偏见和两极分化[29][30][31] AI的长期风险 - 超级智能接管世界:Hinton预测20年内可能出现全面超越人类的AI,人类灭绝概率10%-20%[32][35] - 大规模失业:AI取代智力劳动,微软因AI工具裁减9000岗位,Copilot可编写30%新代码[39][40][41] - 职业建议:体力劳动如水管工暂时难被取代,未来"平庸智力劳动"将贬值[43][46][47] AI监管与人类应对 - 监管必要性:需限制AI可控发展,案例显示AI可能拒绝关机并威胁人类[52][53][54] - 个人发展建议:鼓励追求个性化与成就感,独特人类特质是未来立足关键[48][49] - 行业反思:技术狂欢中需暂停思考AI潜在危害,监管与安全研究需同步推进[50][56]
“每个男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喉结罩​”
虎嗅APP· 2025-07-05 11:09
流行文化现象 - 喉结罩成为当下性别话题中的热门商品 被视为男性时尚单品 具有装饰和保护喉结的功能[7][9][13] - 喉结罩的设定包含社会规范元素 男性从14岁开始需佩戴 体现"夫德"和贞洁观念[15][17] - 产品设计多样化 包括纯棉透气款、塑形款以及全包保守款 价格区间在几十元[16][34][36] 商业发展现状 - 喉结罩从概念嘲讽发展为实际商品 已在饰品直播间作为常规产品销售[36] - 商家推出多种材质款式 如钩针、蕾丝等 并赋予创意商品名称如"镂空奶油蛋糕"、"紫色小恶魔"[36] - 部分博主如@呐喊海纸成为喉结罩推广者 提供选购建议并推动产品认知[33][34] 内容创作趋势 - 性别反转短视频助推喉结罩流行 形成"大女人叙事"内容赛道[49][51] - 该题材视频高度同质化 采用固定表演模式和三件套(眼神、舌头动作、胯部动作)[56][57] - 内容创作逻辑聚焦情绪宣泄 通过骚扰男性角色制造爽点 实现精准流量获取[60][61][64] 行业生态观察 - 性别议题成为流量密码 催生大量争议性内容 形成赛博渔场效应[71] - 短剧市场呈现复仇爽文主导趋势 如《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采用逆袭反转套路[82][85] - 互联网内容碎片化加剧 用户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 推动快餐式内容生产[92][93] 社会文化影响 - 喉结罩现象反映性别权力关系重构 将男性置于被凝视的性客体位置[25][26] - 内容创作陷入以暴制暴循环 未能解决本质矛盾 反而加剧对立[67][68][69] - 愤怒情绪被算法放大 形成信息茧房 导致观点极端化和讨论空间压缩[104][106][108]
国台办指民进党当局制造的“信息茧房”正在崩塌
中国新闻网· 2025-06-25 17:22
台湾网红大陆游引发关注 - 台湾网红"馆长"陈之汉大陆旅游直播引发岛内社会关注 许多年轻人改变对大陆偏见 [1] - 国台办指出民进党当局编造的谎言被戳穿 "信息茧房"正在崩塌 [1] - 民进党当局长期操弄"反中抗中" 企图封堵台湾同胞了解大陆的渠道 [1] 两岸交流与合作 - 越来越多台湾青年主动冲破信息围墙 用各种方式了解大陆 [1] - 国台办欢迎台湾同胞将大陆列为旅游打卡地 体验大陆优质好物 [1] - 台湾产经建研社理事长洪奇昌率生技产业界人士来京参访交流 [1] 文化界人士辞世 - 台湾知名诗人郑愁予 音乐人陈彼得相继辞世 引发两岸民众哀悼 [2] - 两位文化界人士对祖国大陆怀有深厚感情 推动两岸诗歌音乐交流 [2] 两岸交流活动 - 第十七届海峡论坛大会取得成果 [2] - 暑期各地将举办文化 教育 青年等两岸重要交流活动 [2] - 国台办欢迎台湾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两岸交流合作 [2]
“不带滤镜”的大陆终究让谁破防了?(日月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3 06:46
两岸交流与媒体影响 - 台湾网红"馆长"陈之汉通过6天5夜的大陆行,使用3台摄像机和5G直播设备向台湾年轻人展示真实的大陆现代化建设与市井生活,直播高峰时数十万人同时在线观看,创下台湾社交媒体直播纪录 [1] - "馆长"的优兔频道周流量达1100万,近200万粉丝中过半是政治参与度高的"首投族",其直播内容直接影响了20-40岁台湾青年群体对大陆的认知 [2] - 直播中展示的磁悬浮列车、高楼大厦、夜市美食等场景,与台湾绿营长期宣传的"落后大陆"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许多粉丝留言表示"被民进党骗了十几年" [1][2] 社交媒体与信息传播 - "馆长"特意申请大陆手机号并下载当地常用APP,通过无滤镜直播方式直接驳斥了"高铁无靠背""公厕无门"等台湾绿营长期散布的谣言 [1] - 直播内容引发台湾青年对两岸现实的重新思考,有观众惊叹"上海夜景比台北101大楼还炫",显示此类内容正在重构岛内认知图景 [2][3] - 随着两岸交流深入,越来越多台湾网红开始进行跨海峡的即兴探访和真实互动,这种形式正在穿透政治隔阂 [3] 政治反应与舆论影响 - 民进党及绿营对"馆长"大陆行反应激烈,包括造谣抹黑和扣帽子等行为,但相关指控很快被网友证伪 [2] - "馆长"从早年偏绿立场转变为公开批评民进党施政无能,直击绿营司法不公、政策双标等软肋,站在岛内主流民意一边 [3] - 此类交流活动被媒体评论为正在戳穿民进党构筑十年的"心防墙",且"这个洞只会越撕越大",引发民进党当局的强烈担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