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信息茧房
icon
搜索文档
泡泡共同体
36氪· 2025-09-04 17:27
彼得·斯洛特戴克:《球体》三卷本 图源网络 当"信息茧房""过滤泡""回音室"等隐喻成为解读数字社会的"熟悉话语"时,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单向度 的批判困境——将个体在数字空间中的生存状态简化为"封闭"与"隔绝",将算法推荐机制等同于"信息 牢笼"的构建者,将个体的互动方式固化为定向增强的必然图景。然而,这种"旁观者视角"下的批判, 潜在地设定了一个理想的价值愿景,但未能呈现数字共同体在现实中的多种互动形态,也忽略了个体在 算法环境中主动建构与被动适应的辩证关系。或许"信息蜂房/巢"的提出正是为了解蔽这个困境。 "茧房"隐喻再推进: 数字时代的"球域三态" 如果我们把视距稍微拉远一点,会发现"信息茧房""过滤泡""回音室"这些概念共享着一个有趣的视角, 即它们都在试图构建一个经验性的"地方",更确切地说,是一个"球域"空间。德国哲学家彼得·斯洛特 戴克 (Peter Sloterdijk) 提出了"球域三态",认为人类的一切共存形式都可以划分为气泡 (Blasen) 、 球体 (Globen) 与泡沫 (Schaum) 三种形态。其中,气泡是"最小的共存单元",象征着"亲密的二元 关系"。如同母亲与子宫中的婴儿 ...
泡泡共同体
腾讯研究院· 2025-09-04 16:33
核心观点 - 提出"泡泡共同体"概念 批判传统"信息茧房"隐喻的单向度局限 强调数字空间中个体与算法互动形成的异质性共存结构[2][31] - 算法技术构建"骄纵空间" 通过过滤-黏合-循环三重机制将用户纳入数据资本主义代谢系统 形成寄生性结构[10][12] - 数字时代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数字迷雾"与"认知茧房" 而非单纯的信息封闭 需要多维度解决方案[16][19] 数字空间形态理论 - 引入斯洛特戴克"球域三态"理论:气泡对应私人信息领域 球体对应算法加持的群体圈层 泡沫对应复数气泡的聚合[3][5][6] - 泡泡共同体具有"共存式隔离"特征 气泡间通过对抗性连接维持平衡 既非完全封闭也非彻底开放[6][22][31] - 蜂巢隐喻强调单元间有机连接 每个蜂房是私人空间 通过共用壁面形成资源共享网络[7] 算法机制与资本逻辑 - 算法骄纵空间通过减轻认知负担机制构建 依赖过滤(被动构建边界) 黏合(主动加固边界) 循环(数据资本代谢)三重机制[10][11][12] - 用户行为数据转化为"认知粘液" 成为优化推荐的关键依据 用户主动参与边界构建[11] - 数据资本主义将用户情感宣泄转化为流量石油 观点对抗转化为平台利润 形成数字时代"水晶宫"[12] 群体互动与认知异化 - 对抗性刺激取代情感共鸣成为群体粘结剂 导致群体极化对立[13] - 算法固化个体流动性 用户在半液态空间中移动 无法突破算法划定的认知框架[14] - 自吞噬循环使系统丧失活力 同质信息自我复制 导致群体衰落或极端化[15] 认知困境本质 - 数字迷雾表现为碎片化信息推送 情绪化内容渲染 虚假信息掺杂 导致个体失去判断力[18] - 认知茧房源于证实性偏见与逆火效应 是自我防卫的保护壳 比信息茧房更难突破[19][20] - 信息茧房在信息过载环境中具有认知聚焦的自我保护功能[17] 优化路径方案 - 算法干预需注入异质菌 提高认知多样性权重 建立跨气泡信息中转站促进异质信息流动[24][25] - 球体再气化需开放推荐API接口 搭建公共虚拟辩论厅 发起跨气泡协作项目软化认知边界[26] - 社会工程需建立用户-平台-政府三方契约:用户培养悬置能力 平台平衡商业与生态责任 政府制定评估标准[27][28] 数字生态愿景 - 泡泡共同体是由微小碎片通过有价值连接构成的复杂生态 无需打破而需优化共生关系[33] - 智能时代需要数字克里斯朵夫式的非人行动者 通过算法和AI代理促进异质性共存[32] - 蜂巢是可供繁衍交流的生活场所 而非过渡阶段 强调重新找回生活本体价值[33]
为什么我发现网上大部分都对华为反感,华为线下却依旧大卖?
新浪财经· 2025-09-04 05:15
线上负面情绪与线下销售反差现象分析 - 线上对华为的负面情绪与线下销售强劲形成反差 华为通过技术应用将高价产品转为中低价位产品[1] - 部分用户因产品体验不佳产生负面情绪 从单一产品不满延伸至对企业整体的反感[3] - 数码和汽车领域出现粉丝群体对立现象 类似娱乐圈"饭圈文化"的群体互斥行为[7] 信息传播机制影响 - 算法推荐机制形成信息茧房 用户互动行为强化偏好内容推送[2] - 负面内容通过停留时间和互动获得更高推荐权重[2] - 部分用户接触负面信息后可能被影响并参与传播[12] 竞争环境与外部因素 - 企业间竞争引发粉丝群体对立 包括国内品牌间及国际品牌竞争[3] - 部分竞争对手宣传中对比华为产品 强调价格劣势或技术差距[5] - 国际竞争环境下存在有组织舆论攻击 旨在延缓中国科技企业发展[9] 舆论操纵手段 - 存在付费舆论操纵行为 包括雇佣水军和KOL进行负面传播[11] - 使用设备矩阵和关键词识别技术自动化生成负面内容[11] - 类似手段也出现在其他领域如抗日题材影视作品评论中[14]
“年轻人该不该给父母买奢侈品”:互联网正在挑拨你和你的家人
搜狐财经· 2025-08-30 07:20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34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49个词条 最近,总能刷到有关"互联网正在挑拨人与人的关系"这类视频。 饭桌上,爸妈刷着"不孝子女十有七八,养老还需早留后路"的文章,看你的眼神带着审视; 孩子捧着手机,屏幕里是"原生家庭窒息,中式教育有毒"的视频,对长辈的关心充满抵触; 公交车上,60、70后长辈刷到"00后钟爱躺平享福,未来希望渺茫",摇头叹息如今的年轻人不懂奋斗; 90、00后却刷着"时代红利全被60、70后占了,我们再拼也没用",暗自抱怨,怒从心起; 打工人刷到"十个老板九个资本家",把领导正常的工作安排都解读成压榨,心里满是抵触; 老板们则看到"现在员工吃不了苦,一说就辞职"的吐槽,将下属偶尔的请假、提建议,都归为没能力还 没责任心…… 明明是血脉相连的家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甚至只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却被算法筑起的高墙隔 在两端。 我们捧着各自的手机,把屏幕里的观点当成真理,把身边的人当成敌人……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不再 是连接彼此的桥梁,反而成了挑拨关系的推手? 01 你看见的"真相",不过是算法筛选的偏见 互联网给了我们看世界的窗口,却也用算法为每个人打造了 ...
胡泳:什么是“信息蜂房型”的互联网产品?
36氪· 2025-08-27 21:26
信息蜂房概念核心观点 - 腾讯研究院提出信息蜂房概念以对抗信息茧房造成的封闭极化现象 强调用户作为能动协作的信息生态参与者[1] - 信息蜂房倡导多元信息源 动态开放的信息组织方式 人与信息的能动关系以及更具公共性的知识系统[1] - 该概念指向自主赋能的信息获取方式 要求互联网产品具备多元流动 主动探索和协作共建特征[2] 信息蜂房型产品特征 - 多元信息入口包括订阅 社交 搜索和专业渠道 避免单一算法推荐导致的信息单向流通[3] - 强用户主动性允许自主探索信息 形成个性化知识地图 而非被动刷流造成的认知局限[4][5] - 协作共建机制使用户成为信息创造者和传播者 通过共享机制和对话降低个体隔离风险[6][7][8] - 生态互联要求不同信息节点间保持通道畅通 通过开放接口和数据互通实现信息自由流动[9][10] 符合信息蜂房特征的产品案例 - 维基百科采用开放式协作编辑 多语言版本和结构化知识网络 实现全球用户共同维护的动态知识系统[13] - Quora类问答平台形成多角度知识网络 用户通过提问回答和点赞关注机制构建社会化知识市场[14] - 豆瓣通过兴趣小组和用户评分机制 形成以动态流和社区互动为主的主观体验化知识社区[14] - Reddit的subreddits社区结构允许用户跨社区流动 通过投票机制形成多元化信息生态[15] - RSS/播客产品通过订阅驱动实现去中心化信息获取 支持多感官内容呈现和个性化知识流构建[16] - 开源社区如GitHub提供版本控制和协作工具 支持开发者共同贡献代码文档实现知识迭代流动[17] - 开放获取系统如PubMed Central提供免费全文文献 通过结构化数据支持全球科研公平获取[18][19] 信息生态优化方向 - 增强用户能动性 through提供搜索订阅工具实现主动探索 打破算法过滤造成的认知局限[20] - 推动多元共生 through多样性激励机制引入跨圈层内容 形成不同观点并存的生态[21] - 促进群体协作 through社区化和开源共建机制 实现信息在共享对话中生长结网[21] - 构建健康信息生态需要兼顾多元化透明度与公共性 支持理性讨论和终身学习[21][22]
胡泳:什么是“信息蜂房型”的互联网产品?
腾讯研究院· 2025-08-27 17:28
信息蜂房概念核心 - 腾讯研究院提出信息蜂房概念以对抗信息茧房 强调用户作为能动的协作性信息生态参与者而非被动封闭的个体 [1] - 信息蜂房隐喻蜜蜂灵活采集花粉 区别于蚕蛹被茧包裹的被动状态 体现多元流动 主动探索和协作共建三大核心要素 [1][2] 信息蜂房四大特征 - 多元信息入口 包括订阅 社交 搜索和专业渠道等多维度获取方式 避免单一算法推荐导致的信息茧房 [4] - 强用户主动性 用户自主探索信息而非被动刷流 形成个性化知识地图并参与评论分享和内容创作 [5][6] - 协作共建机制 用户作为信息创造者 传播者和评价者共同塑造生态 通过共享机制和对话降低个体隔离风险 [7][8][9] - 生态互联 不同信息节点间通过开放接口 跨平台搜索和内容标准化实现自由流动 避免算法驱动的单一栽培 [10][11][12] 支持生态互联的具体措施 - 技术手段包括开放接口与数据互通 跨平台搜索聚合工具 内容标准化 跨节点推荐和多入口导航 [11][12] - 制度设计涵盖鼓励多样化创作 开放共享政策 跨群体协作以及版权与协作规范保障 [13] - 用户行为引导注重主动探索与多入口使用 通过导航工具 改进推荐逻辑和多维分类帮助用户发现知识联系 [14] 符合信息蜂房特征的产品案例 - 维基百科 开放式协作编辑 多语言版本和内部链接网络促进多元共生 [17] - Quora类问答平台 用户主动提问与回答形成多角度知识网络 类似社会化知识市场 [17] - 豆瓣 通过小组 同城和评论构建兴趣社群 用户生成内容驱动非严格分类的动态信息流 [18] - Reddit 由多样化subreddit社区组成 用户跨社区流动并通过投票机制决定内容排序 [19] - RSS/播客类产品 用户主动订阅实现去中心化信息获取 支持多感官呈现和连续学习体验 [20] - 开源社区如GitHub 开发者协作贡献代码工具和文档 通过版本控制和问题跟踪实现知识迭代 [21] - 开放获取知识系统如PubMed Central 免费提供全文文献 支持数据挖掘和跨国知识网络构建 [22][23] 信息生态优化方向 - 增强用户能动性 提供搜索订阅等工具支持主动探索和跨领域信息获取 [25] - 推动多元共生 在内容分发中引入多样性激励机制增加跨圈层内容 [25] - 鼓励群体协作 通过社区化和开源共建机制促进信息流动与协同演化 [26] - 构建健康信息生态需兼顾多元化 透明度和公共性 支持知识生成流通和共享 [26]
把握好阅读选择权
经济日报· 2025-08-27 06:04
数字阅读行业发展现状 - 电子阅读器 阅读类手机应用 新闻聚合平台等数字阅读途径丰富了人们的选择 推动了全民阅读的普及与发展 [1] - 智能算法作用下读者接触内容与观点趋于同质化信息 产生"信息茧房"效应 [1] - 科技发展带来数字阅读山高海阔的同时也使部分用户被困信息孤岛 [1] 算法机制运作原理 - 平台运用算法推送与用户喜好一致内容以增强阅读体验和平台好感度 [1] - 算法机制通过抓住用户潜在倾向并放大该倾向来实现内容推送 [1] - 监管部门持续推动算法向透明 开放和多元方向进化 [1] 用户行为心理学基础 - 证实性偏差使用户有意识或无意识关注与既有观念一致信息 忽视矛盾内容 [1] - 用户信息获取过程中存在选择性关注和排斥不同立场内容的倾向 [1] 健康阅读习惯培养 - 读者需强化主体意识 培养健康多元信息饮食习惯 提升综合素养 [2] - 应避免被动接受算法投喂 防止大脑形成挑食偏食又懒惰状态 [2] - 通过师长推荐 实体书店偶遇等方式接触不同立场视角领域的优质内容 [2] 深度阅读实践方法 - 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相结合 数字阅读用于高效泛读 [2] - 定期选择纸质书籍 长报道 学术论文进行沉浸式深阅读 [2] - 主动拓展社交圈与观点各异者深度交流 通过输入输出锻炼认知思维 [2] 阅读价值定位 - 阅读价值超越知识积累 在于捍卫思想疆域和拓展思维边界 [2] - 应保持阅读选择权掌握在人的手中 听取多元声音观看不同风景 [2]
小心,你的思考力可能正在被AI“外包”
36氪· 2025-08-25 09:35
清晨,手机屏幕亮起,推送的新闻、社交动态、短视频精准地"猜你喜欢"。通勤路上,AI助手已为你规 划好最优路线,甚至推荐了午餐餐厅。工作中,智能工具帮你起草邮件、分析数据、生成报告。AI正 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我们的思考方式:我们是否正变得 越来越"省心",也越来越"被动"? 对于创业者而言,"被动思考"是创新的天敌;对于职场人,这等同于核心竞争力流失。当习惯于接受算 法推送的信息、依赖工具生成的结果、等待系统提供的答案,我们的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和创造性解 决问题的能力便会逐渐钝化。在AI时代,比掌握工具更重要的,是培养主动思维——一种不盲从、敢 质疑、能创造、善决策的心智模式。 AI让我们的思考变得"被动"? 想象一下:你正为一个新产品的命名焦头烂额。过去,你需要头脑风暴、查阅资料、反复推敲。现在, 你只需向AI输入需求,几秒钟内,数十个选项便跃然屏上。效率提升了,但你是否也失去了深度思考 命名背后品牌调性、用户感知和文化内涵的过程? "信息茧房":算法根据你的喜好推送信息,视野逐渐狭窄,观点趋于同质化。长期如此,创新所 需的多元视角和跨界灵感被扼杀。 "拿来主义": ...
小心!你的思考力可能正在被AI“外包” | 创业Lifestyle
红杉汇· 2025-08-25 08:06
AI对思考模式的影响 - AI深度融入日常生活 带来便利的同时改变人类思考方式 使思考变得"省心"和"被动" [2] - 算法推送形成信息茧房 导致视野狭窄和观点同质化 扼杀创新所需的多元视角和跨界灵感 [4] - 生成式AI通过预测词汇和人类反馈优化输出 天然倾向于取悦人类情绪 输出积极顺从的语言 [6] 主动思维的核心价值 - 主动思维是不盲从敢质疑能创造善决策的心智模式 对于创业者是创新的关键 对于职场人是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2] - 需要将AI定位为辅助工具而非思考替代者 保持人类在思考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6] - 缺乏主动思维会导致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钝化 创造力外包和决策能力退化 [8] 培养主动思维的具体策略 - 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 持续质疑"我是否真的知道" 揭示假设暴露漏洞推动澄清 [8] - 要求AI将观点转化为逻辑三段论或Toulmin结构 可视化逻辑链条暴露未被检视的部分 [11][12] - 使用归谬法假设自身观点错误 推导可能后果并发现关键漏洞 [13] - 引入结构性对立视角 让AI以专家新手反对派等多角色回应同一问题 防止立场单一导致的偏见放大 [14] - 构建反思模板设置固定对话结构 以元认知训练系统帮助以第三者视角审视思考过程 [15][17] - 将模糊问题拆解为具体结构单元 如背景设定问题假设潜在变量等 避免获得表层回答 [16] 建立思考验证循环 - 面对复杂问题先自主思考列出初步方案 再使用AI搜索信息分析数据模拟结果进行验证 [18] - 比较自主思考与AI反馈的差异 理解差异原因 此过程最能锻炼独立判断力 [18] 信息源管理 - 定期审视信息输入渠道 取消低质重复或强化偏见的信息源 增加高质量多元化内容 [19] - 设置无AI时间 远离电子设备进行深度阅读自由书写冥想 让大脑消化信息产生原创想法 [19] 跨界学习与独立判断 - 有意识学习历史艺术心理学等无关领域知识 利用AI作为知识连接器辅助跨界探索 [20] - 审视流行趋势和标准做法 思考是否适合自身 基于目标和价值观做出独立选择 [20]
年轻一代的社交,为什么这么拧巴了?
虎嗅APP· 2025-08-21 18:08
文章核心观点 - 经济下行和技术发展推动人际关系呈现新型态,职场中盛行沉默文化以规避风险,朋友间通过共享位置等数字工具建立亲密感,恋爱关系出现合同化趋势,反映当代社交中的疏离与自我保护机制[5][6][39][42][67] 职场沉默文化 - 中国每周平均工作48.26小时,办公室成为除家庭外主要停留场所,部分员工通过自我催眠将职场视为恐怖片《寂静之地》场景,老板和同事被类比为声音敏感的怪物[8] - "哑巴教"群体形成一套职场沉默规则,包括仅讨论工作、避免非必要交谈、增加神秘感、拒绝无关任务、摸鱼行为及到点下班等10条准则[10][12] - 甄嬛噤声动作成为反叛标志,体现职场中喜怒不形于色的生存策略,相关网络社群出现打卡文化,形成对公司的集体抵触情绪[13][15] 数字亲密关系 - iOS15定位功能被转化为人际实时定位工具,约65%的Z世代使用位置共享,其中16%与至少5人分享位置,Instagram推出实时定位地图功能强化此趋势[18][19][21] - 共享位置成为朋友间表达亲密的方式,但存在边界争议,部分人认为持续被观察状态诡异,而年轻群体视其为"更酷"的社交行为[21][24][25] - 共享行为扩展到相册、日常及朋友资源,形成新型社交文化,恋爱关系中出现正式合同以明确资产转移性质,规避分手后的债务纠纷[26][30][31] 代际与社交演变 - 00后因疫情经历社交空白期,隔离环境扼杀自然社交技能发展,导致与前辈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企业更偏好预制人才加剧职场适应危机[48][49][50] - 信息过载稀释情感浓度,推荐算法制造信息茧房,使人们误判信息交换量与亲密度正相关,实际沟通缺乏共振导致亲密感丧失[54][55][56] - 朋友因利益冲突较少成为可靠支撑,分享心理阴暗面风险可控,但过度共享(如与30人共享位置)可能产生心理负担和社交压力[57][58][59][73] 经济与社会影响 - 全球经济下行加剧社交收缩,2004年60%中国人认为生活将更好,2023年该比例降至38.8%,仅28.3%相信努力有回报[67][68] - 美国63%民众对道德伦理标准悲观,59%对教育系统悲观,60%全球受访者怀旧希望世界回归原貌,反映普遍悲观情绪[69] - 城市规划和物质衡量进一步削弱社交浓度,国内外均出现办公室社交规避现象,如使用老式电话或答录机隔离工作联系[62][64][65][66] 社交本质反思 - 人类学家项飙指出"附近"空间消失导致主动疏离,陌生人成为"选择不去认识的人",加剧社会冷漠和孤独感[75] - 当下社交矛盾体现为既抱怨环境冷酷又不敢率先放下防备,规则化行为(如职场沉默或过度共享)可能制造新的疏远[73][77] - 现象需结合历史与未来综合评判,狄更斯"最好与最坏时代"比喻契合当前社交转型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