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巷城市更新项目

搜索文档
从瓦当到霓虹:北京南中轴上一场文化与商业的碰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8 12:15
项目概况 - 大吉巷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标志性城市更新项目,由中海地产主导,历经9年改造成为集文保、商业、商办、绿地为一体的综合体 [1] - 项目位于宣南文化核心区,与故宫直线距离仅2.8公里,区域内包含康有为故居等成片式文物建筑 [1] - 5月25日正式开业,开业当天吸引20万人次客流,至今总客流量超200万人次 [1] 文化保护与修缮 - 文保区面积约3000平方米,包含4处文物建筑,其中康有为故居为北京市级文物 [4] - 修缮遵循"修旧如旧"原则,通过数字化技术精细化复原历史风貌,保留胡同肌理和四合院格局 [4] - 改造团队挖掘出48处有保护价值院落、61处一般传统院落、9处珍贵历史构筑物和5条传统胡同 [5] - 文保区建筑分为非活化利用类(如康有为故居举办公益展览)和可活化利用类(引入咖啡店等业态) [5] 商业运营与创新 - 商业面积8万平方米,引入150余个品牌,其中超50%为首店及定制店 [19] - 通过文化IP(如康有为故居)与商业街区联动,构建网状商业结构引导客流 [8] - 合院商业区采用新中式设计,与文保区建筑风貌相呼应,引入东方境等新中式美学品牌 [10] - 开业后商户经营超预期,如瑅瑚小馆工作日营收达6万元(原预期4万元),节假日达8万元 [20] 空间规划与设计 - 采用"地面守形制,地下求发展"模式,地下商业空间与菜市口地铁站直接连通 [13] - 项目36万平方米占地面积中约70%向城市开放,包括首层、地下空间和下沉公园 [13] - 建筑高度设计遵循文保区限制(限高45米),通过过渡区实现视觉平缓衔接 [9] - 合院商业参照老地图肌理设计,东侧立面融合现代与古典风格 [10] 行业意义与示范效应 - 探索出企业主导的城市更新路径,兼顾历史保护与商业可持续性 [22] - 通过开放空间设计补足核心区配套短板,形成办公、居住、商业、公园的有机循环体系 [22] - 首店经济显著提升项目吸引力,50%首店占比带动客流聚集 [19] - 为北京城市更新提供实践样本,特别是在零散地块整合与功能复合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22]
从瓦当到霓虹:北京南中轴上一场文化与商业的碰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7 20:50
项目概况 - 大吉巷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标志性城市更新项目,由中海地产主导,历经9年改造,成为集文保、商业、商办、绿地为一体的综合体 [1] - 项目位于宣南文化核心区,毗邻南中轴线,与故宫直线距离仅2.8公里,区域内有多处成片式文物建筑 [1] - 5月25日正式开业,开业当天吸引20万人次客流,至今总客流量已超200万人次 [1] 文保区改造 - 文保区面积约3000平方米,包含康有为故居等4处文物建筑,改造前破损严重 [2] - 改造遵循"修旧如旧"原则,通过历史资料研究、数字化技术等手段精准还原,保留胡同肌理和四合院格局 [3][6] - 改造团队挖掘出48处有保护价值的院落,61处一般传统院落,9处珍贵历史构筑物,5条传统胡同 [6] - 更新后文保区分为非活化利用类(如康有为故居)和可活化利用类(如引入咖啡店等业态) [7] 商业运营 - 商业面积8万平方米,分布150余个品牌,其中超50%是首店及定制店 [18][21] - 品牌组合包括中式美学品牌、生活方式品牌和特色餐饮品牌 [18] - 开业后表现超预期,部分门店工作日营收达6万元,节假日约8万元,高于预期4万元和6-8万元的目标 [20] - 核心客群原定为周边三公里人群,实际吸引范围远超预期,包括海淀、朝阳、昌平等区域 [21] 规划设计 - 采用"地面守形制,地下求发展"的立体开发模式,地面建筑限高45米,主要商业空间位于地下一层和二层 [13] - 项目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约70%用地面积向城市开放,包括首层、地下空间和下沉城市公园 [13][15] - 在文物建筑与现代商业区之间设计多条通道,构建网状商业结构,引导客流 [9][12] - 新建合院式建筑参照老地图设计,在体量和街巷空间上与文保区形成延续 [10][11] 创新实践 - 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如将文化IP引入商业街区,既宣传传统文化又为商业带来活力 [9][11] - 通过首店经济增强项目新鲜感和吸引力,迅速聚集人气 [18][21] - 采用下沉式、大面积向社会开放的设计,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更新项目中较为少见 [15] - 整体改造形成办公、居住、商业、城市公园等有机循环体系,为周边配套提供补充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