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方天麻
icon
搜索文档
贵品出山·风行云间:贵州农业品牌推介暨招商洽谈会举行
南方农村报· 2025-08-31 11:30
活动概况 - 贵州农业品牌推介暨招商洽谈会于8月28日在上海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 汇聚专家、学者、金融投资、餐饮、渠道商、电商零售、商超及意向投资合作企业代表[2][3] - 活动围绕贵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开展研讨 并展示48幅新华社照片从乡村振兴、优势产业、"两山"理念、人才振兴四个维度呈现贵州五年农业农村变化[4][8][9] 农业发展战略 - 贵州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 主抓肉牛、茶叶、辣椒三个重点产业和中药材、食用菌、刺梨、油茶、竹五个优势产业 同时发掘酸汤、苦荞等特色产业优势[10][11] - 公司集中打造"关岭黄牛""大方天麻""三穗鸭"等区域公用品牌 农业精品品牌数量从2023年的3个增至10个[12][13] 政府与合作支持 -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提出借助上海金融资源与市场优势 帮助贵州厘清品牌发展层次并在细分市场抢占先机[16][17][18] - 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副主任强调贵州优质农产品契合上海高需求 希望构建平台畅通"贵品入沪"渠道并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21][22][23] 产品推介与合作方向 - 贵州省农业发展集团重点推介贵州黄牛、刺梨、酸汤、大方天麻、红心猕猴桃五款特色产品 寻求技术赋能、资本注入、渠道共建及品牌联创合作[26][27][29] - 中国农业大学、国泰海通证券、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海蔬菜集团、"三只松鼠"集团等机构代表参与探讨推动贵州农产品走向长三角[32][33][34] 成果与资源发布 -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及安顺市、六盘水市现场进行招商推介 活动同步发布"沪上黔味美食地图"以促进市场推广[35][36]
赴沪推介!贵州农业品牌推介暨招商洽谈会8月28日将在上海举行
南方农村报· 2025-08-24 20:30
活动概况 - 贵州农业品牌推介暨招商洽谈会将于8月28日在上海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 [2][3] - 活动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农业发展集团、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共同主办 [2] - 活动主题为“贵品出山·风行云间” [2][3] 参与方 - 活动将邀请专家、学者、餐饮界代表、渠道商代表、电商零售代表、商超代表、投融资本代表、团购渠道方代表、意向合作企业代表参加 [4][5] -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聚集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上海票据交易所、上海保险交易所、中保投资有限公司、上海证券报、上海市仲裁委员会、银联国际、国开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等数十家重量级机构 [11][12] -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作为新华社直属机构,在金融界和媒体界均具有重要地位 [12] 贵州农业产业布局 - 贵州立足资源禀赋,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 [7][8] - 主抓肉牛、茶叶、辣椒3个重点产业和中药材、食用菌、刺梨、油茶、竹5个优势产业 [8] - 发掘酸汤、苦荞等特色产业优势,开发新茶饮,提升“贵”品质 [9] - 做强“关岭黄牛”“大方天麻”“三穗鸭”等区域公用品牌,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全国知名“贵”字号农业品牌 [9][10] 活动内容 - 贵州黄牛、大方天麻等“贵”字号产品将亮相推介会 [7] -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精选照片,从乡村振兴、优势产业、“两山”理念、人才振兴四个维度展现贵州5年来的变化 [13][14][15] - 活动除招商推介外,还将发布“沪上黔味美食地图” [16] - 参会嘉宾将探讨贵州品牌农产品的下一步发展方向 [17]
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金字招牌” 贵州地理标志产品年产值达1215.9亿元
地理标志产业规模与格局 - 贵州省地理标志产品总数达435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产业年产值突破1215.9亿元[1] - 地理标志产业呈现"一超多强"格局,农产品类占比76%,其中畜禽水产、水果、茶叶三大品类占据半壁江山[1][2] - "都匀毛尖"品牌价值突破52亿元,稳居全国绿茶品类第一梯队[1] 标杆品牌与产业化项目 - 10个地理标志产品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重点联系指导名录,15个产品纳入中欧互认清单[1] - 实施125个地理标志产业化促进项目,投入资金4980万元,培育出"凤冈锌硒茶""修文猕猴桃"等标杆品牌[1] - "贵州茅台酒""朵贝茶"等产品构建覆盖9个市(州)的产业版图[1] 标准化建设与产业链延伸 - 建成4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标准化生产基地覆盖率超30%,示范区产品销售收入3年增长41.5%[2] - 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推动"正安白茶""大方天麻"形成完整产业链,"镇宁蜂糖李"年电商销售达30亿元[2] - 铜仁市成立地理标志运营中心,探索地标宴、体验馆等消费新场景[2] 市场拓展与渠道创新 - 构建"线上+线下"立体营销网络,地理标志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15%[2] - "镇宁小黄姜"年网销突破3000万元,联合京东、抖音等平台开设专区[2] - 启动"地标出山"计划,在京津冀、大湾区布局体验网点,开展"黔地美"直播季活动[3] 政策支持与未来规划 - 拟建立省、市、县3级保障机制,将地理标志监管纳入"双随机、一公开"制度体系[3] - 组建地理标志企业联盟共享资源,聚焦产业链关键技术开展专利导航[3] - 目标到2026年培育20个全国知名地理标志品牌,带动百万农户增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