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篆新农贸市场
搜索文档
培育消费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活力
新华网· 2025-09-12 07:57
文章核心观点 - 消费新场景作为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的系统集成,正通过空间更新、业态多元、服务优化和文化赋能等方式在中国多地涌现,对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2][6] 空间更新与场景创新 - 吉林长春“这有山”项目在室内打造立体“山城”景观,将景区与街市体验结合,自2019年开业后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4年日均客流量约3万人次,全年销售额约4.8亿元 [3][5][6][13] - 云南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通过优化布局、改善照明和硬件设施,并融入民族文化装饰,从传统菜市场转型为网红打卡点,2024年上半年吸引顾客约83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达10万人次 [7][17] - 重庆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扩容更新改造,景区面积扩大19倍,重点改造近3万平方米背街小巷,增设艺术装置,改变“主街热、支巷冷”的状态 [8] - 长春市2024年以来新建、改造的消费新场景超过110个 [6] 业态多元化与差异化 - 重庆磁器口后巷引入咖啡茶饮、非遗手作、民宿酒店等39家复合型业态,使游客人均游玩时长延长半天以上,2024年接待游客1843.5万人次,同比增长12.44% [11][12] - “这有山”项目约六成顾客非单纯为购物而来,项目通过引入手作工坊、文创店等体验式业态,并注重挖掘特色鲜明的主理人店铺,减少连锁品牌以规避同质化竞争 [12] - “这有山”门口的“云山集”文化文创市集为50多个小摊提供平台,成功孵化如“不尚贤居”等特色店铺,其中一摊主半年内盈利10万元并开设实体店 [12][13] 服务优化与消费体验 - 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管理方通过加装食品加工间监控、建立商户履约机制来确保食品安全和交易秩序,并提供特产邮寄、食材加工等精细化服务以兼顾游客与本地居民需求 [15][17] - 市场鼓励商户与游客互动,通过建立线上社群将部分店铺大半收入从线下转移至线上,增强客户黏性 [16][17] - 昆明市2024年对242个农贸市场实施环境秩序规范提升行动,以保障市民“菜篮子”并承载“菜市场游”的烟火气 [17] 文化科技赋能与消费黏性 - 重庆磁器口“磁器长歌”沉浸式数字体验馆运用AR、VR、3D建模等技术讲述历史文化,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近两倍,实现从“网红打卡”到“深度体验”的转变 [18] - “这有山”通过举办大学生画展、非遗展示、音乐活动等文化类活动,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商场注入艺术活力,2024年1至7月日均客流量和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6%和8% [19][20]
培育消费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活力(人民眼·提振消费)
人民日报· 2025-09-12 06:21
消费新场景政策支持 -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2024年6月出台《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提出培育带动性广、显示度高的消费新场景 [3] - 2024年3月中办、国办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支持推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4] - 市场监管总局等5部门2025年2月印发《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提升实物消费质量和改善服务消费品质 [18] 空间更新案例与成效 - 长春"这有山"室内文旅空间以"山城"立体设计打造微度假场景 2019年开业后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2024年日均客流量约3万人次 全年销售额约4.8亿元 [5][8][16] - 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2020年系统改造后采用"四横两纵"通道布局 涵盖700余个摊位 2024年上半年吸引顾客约830万人次 单日最高客流量达10万人次 [9][19] - 重庆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2019年启动扩容更新 景区面积扩大19倍 改造近3万平方米背街小巷 2024年接待游客1843.5万人次 同比增长12.44% [10][14] 业态创新与运营数据 - 磁器口后巷引入咖啡茶饮、非遗手作等39家复合型业态 游客人均游玩时长延长半天以上 [14] - "这有山"通过减少连锁品牌占比 增加手作工坊、文创店等特色店铺 约六成顾客非单纯购物目的但停留时间更长 [15] - 大观篆新农贸市场商户通过线上微信群运营实现大半收入从线下转移至线上 [19] 文化科技融合应用 - 磁器口"磁器长歌"数字体验馆采用AR、VR、3D建模等技术 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近两倍 [20] - "这有山"举办非遗展示、大学生画展等文化活动 2024年1-7月日均客流量和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6%和8% [22][23] - 校企合作机制成为文化赋能重要途径 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艺术学院学生参与商场策展及创意分享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