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宫尼尔菌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空间站拓展科学边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2 06:12
中国空间站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 中国空间站发现全新微生物物种"天宫尼尔菌",拓展了人类对微生物多样性的认知[2][4] - 该微生物通过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在轨采样带回地面,经基因组测序等确认为新物种[4] - 天宫尼尔菌具备强太空适应能力,能调控氧化应激并在微重力、辐射等极端条件下稳定生存[5] 空间站微生物防控体系 - 空间站微生物来源包括航天员携带、设备附着物等,可能引发设备腐蚀或健康风险[6] - 中国已建立微生物防控机制,涵盖舱体设计、在轨监测及货物微生物控制标准[6][7] - 采用免培养法检测技术,两年多来保障空间站稳定运行[6] 空间科学实验成果 - 中国空间站已实施181项科学项目,上行2吨物资,获取300TB数据,下行近百种样品[8] - 神舟十九号返回37.25公斤实验样品,含20类生命科学样本及钨基合金等材料[8] - 首次在轨繁育三代果蝇,将用于基因测序研究[9] 未来研究方向 - 神舟二十号将开展59项实验,包括骨丢失、心肌重塑及微生物效应机制研究[11][12] - 斑马鱼实验揭示微重力对蛋白稳态影响,探索对抗骨量下降的防护方法[12] - 国内首次涡虫空间再生实验,研究其再生机制对人类衰老问题的应用价值[13] - 链霉菌实验聚焦微重力下抗生素等活性物质的表达规律,开发空间微生物技术[13]
“天宫尼尔菌”适应空间环境表现出色
人民日报· 2025-05-20 06:01
空间站微生物新物种发现 - 科研人员在我国空间站发现全新微生物物种"天宫尼尔菌",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1] - 该发现通过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在轨采集样本,经地面多学科分析手段确认[1] - 天宫尼尔菌属于革兰氏阳性产芽孢细菌,表现出卓越的空间环境适应能力[1] 天宫尼尔菌特性 - 通过调控杆菌硫醇生物合成应对氧化应激,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1] - 在生物被膜形成和辐射损伤修复方面具有独特特征[1] - 与近缘物种相比展现出更出色的空间环境适应能力[1] 科研应用价值 - 其适应机制可为航天、农业、工业和医疗领域提供精准干预思路[2] - 对有机物的利用能力为物质可持续利用开辟新路径[2] - 空间站长期运营将促进微生物活性物质和基因资源研究取得突破[2]
我国学者首次在中国空间站发现微生物新物种,其已进化出适应极端太空环境的能力
生物世界· 2025-05-18 15:50
中国空间站微生物新物种发现 - 中国科研团队首次在中国空间站发现并鉴定微生物新物种"天宫尼尔菌"(Niallia tiangongensis),拓展了太空环境微生物多样性认知边界[2] - 该菌株具有适应极端太空环境的机制,包括更强的抗氧化应激能力和逆转辐射损伤能力,其生存机制研究有助于开发微生物控制策略[2] - 天宫尼尔菌可能应用于太空技术、农业和医学等多个领域[2] 天宫尼尔菌特征分析 - 菌株JL1B1071T属于革兰氏阳性、好氧、产芽孢杆状菌,基因组大小为5,166,230个碱基对,G+C含量为35.6 mol%[4] - 与地球亲缘最近的环状尼尔菌相比,基因组相似度仅83.3%,远低于物种界定标准95%[4] - 具有独特的水解明胶能力,可在营养有限环境中利用明胶作为底物[5] - 在GAF结构域含蛋白和DNA连接酶D蛋白中存在关键保守特征插入/缺失突变[5] - BshB1和SplA蛋白突变可能增强生物膜形成、氧化应激反应和辐射损伤修复能力[5][8] 研究背景与方法 - 研究是中国空间站居留舱微生物监测任务(CHAMP)的一部分,样本由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于2023年5月采集[4] - 研究人员使用无菌湿巾从空间站各舱段表面采集微生物样本,带回地球后进行基因组测序和代谢分析[4] - 研究基于表型、生理生化特征及基因组注释确认新物种[6] 国际空间站微生物环境对比 - 国际空间站微生物多样性远低于地球人造环境,且多为人类携带物种[7] - 研究表明航天器过于干净无菌可能导致宇航员健康问题,更多样性微生物或有助于改善空间站人类健康[7]
“天宫”添新客!空间站发现微生物新物种 期待探索更多太空生物奥秘
央视网· 2025-05-18 11:33
空间站微生物新物种发现 - 科研人员在我国空间站发现全新微生物物种"天宫尼尔菌",属于革兰氏阳性产芽孢细菌,隶属于细胞杆菌科尼尔属 [1][4][7] - 该物种于2023年5月由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通过无菌采样擦巾采集,经地面实验分析确认 [4] - 天宫尼尔菌具有卓越的空间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氧化应激调控机制和生物被膜形成等独特特征 [5][7] 微生物研究项目背景 - 发现是在空间站工程航天技术试验项目支持下实现,研究团队聚焦长期运营中环境微生物动态变化和安全控制 [3] - 研究设计了多批次、全舱段、全景式的居留舱微生物监测任务 [3] - 综合运用形态观察、基因组测序、系统发育分析和代谢分析等多学科手段确认新物种 [4] 空间站微生物来源 - 微生物通过四种途径进入空间站:航天员自身携带、空间站使用材料和设备携带、地面总装测试阶段引入、来访航天器及其货物携带 [8][11][13][15][17] - 人体内部或体表天然存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会随航天员进入空间站 [11] - 建造材料和设备在生产、存放、使用过程中会附着微生物 [13] 微生物防控重要性 - 微生物会侵蚀材料降低性能,影响空间站使用寿命,某些微生物还会产生毒素污染环境 [20] - 微生物失衡可能威胁航天员健康安全和舱内系统稳定性 [18] - 在轨微生物防控对保障航天员健康和设备长期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20] 在轨微生物研究进展 - 中国航天员定期开展空气微生物、表面微生物、饮水分配器出水口微生物采样 [21] - 空间站正在开展空间微生物腐蚀领域研究,包括多种材料与微生物相互作用试验 [21] - 已研制微生物-材料相互作用科学试验装置并开展多批次试验 [21]
中国空间站发现微生物新物种“天宫尼尔菌” 天宫尼尔菌:适应空间环境的“六边形战士”
央视网· 2025-05-18 07:53
空间站微生物新物种发现 - 中国空间站首次发现并命名微生物新物种"天宫尼尔菌",该发现由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2023年5月通过无菌采样擦巾对舱内表面微生物进行在轨采集后,经地面实验分析确认[1] - 研究团队设计了多批次、全舱段、全景式的微生物监测任务,聚焦空间站长期运营中环境微生物的动态变化与安全控制[1] - 新物种鉴定综合运用形态观察、基因组测序、系统发育分析和代谢分析等多学科手段[1] 天宫尼尔菌的生物学特性 - 天宫尼尔菌为革兰氏阳性产芽孢细菌,隶属于细胞杆菌科尼尔属,具有适应空间环境的独特能力[3] - 该菌通过调控杆菌硫醇的生物合成应对氧化应激,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在极端条件下保持稳健生长[3] - 具备生物被膜形成、辐射损伤修复等复合能力,科研人员将其称为微生物界的"六边形战士"[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