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空间生命科学
icon
搜索文档
院士赵国屏:太空生命科学仪器助力深空探索
仪器信息网· 2025-11-18 17:06
特别提示 微信机制调整,点击顶部"仪器信息网" → 右上方"…" → 设为 ★ 星标,否则很可能无法看到我们的推送。 日前,"新天工开物——科技成就发布会"空间科学专场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行,其中"太空生命科学仪器"的发布备 受瞩目。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 在成就推介时指出:"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了不同类型的空间生 命科学仪器,成功应用于依托载人空间站、空间实验室、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和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等开展的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中。" 太空种菜、养鱼、做细胞实验……随着我国航天科技与科学仪器的发展进步,这些看似科幻的场景,正逐渐照进现实。 从"黑盒子"到"太空实验室"空间生命科学的中国跨越 空间生命科学,是人类探索生命与宇宙奥秘的前沿阵地。它主要聚焦三大方向:对生命起源的探索研究、对地球生物在 太空生存可行性的验证,以及对地外生命的搜寻。然而,太空并非友善的实验室。微重力、强辐射、高真空、极端温差 ——这些极端环境对地球生命体与实验设备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早期,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大多依赖单一的"黑盒子"式实验装置。这类装置功能有限、适应性差,难以支持系统化的综 合科学研究。 面对这 ...
联播一瞬丨“太空出差”203天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做了啥?
环球网资讯· 2025-11-15 17:28
神舟二十号任务执行情况 - 航天员乘组完成4次出舱任务 [1] - 航天员乘组完成7次载荷进出舱任务 [1] 空间站科研活动 - 开展空间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1] - 开展微重力基础物理领域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1] - 开展空间材料科学领域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1] 空间站生物实验 - 成功照料空间站斑马鱼实验对象 [1] - 成功照料空间站菜园实验对象 [1]
视频丨在轨驻留203天 神二十乘组完成了哪些任务?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14 15:26
任务执行概况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203天后,于11月14日乘坐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地球 [1] - 乘组完成了全部既定任务,取得了丰富的阶段性成果 [1] 在轨科研成果 - 在轨科研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多个领域 [3] - 成功获得高质量蛋白晶体,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6] - 将钨合金成功加热至3100摄氏度,刷新国际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最高加热温度纪录 [6] - 首次发现带电胶体在微重力环境下结晶形成长寿命亚稳态结构 [6] - 斑马鱼与太空菜园的培育为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实验数据 [5] 空间站物资与设备管理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运送约6.5吨物资,包括航天员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验装置及两套新舱外航天服 [8] - 对保留在空间站的舱外服进行了寿命评估,积累了宝贵数据 [8] 舱外活动与设施维护 - 乘组共执行4次出舱活动和7次载荷进出舱任务 [10] - 完成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辅助装置安装及舱外设施设备巡检等任务 [10] - 在舱外平台安装脚限适配器和接口转接件,有效提升航天员舱外作业效率 [10] - 问天实验舱规划的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已全部安装完成 [10] 任务延期与协同工作 - 原定11月5日返回的计划因飞船疑似遭受空间微小碎片撞击而推迟 [12] - 任务延期期间,神舟二十号乘组与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共同开展在轨科学实验与试验,共享经验与数据 [12]
即将收获满满返回地球 神二十乘组“太空出差”期间完成了哪些任务?
央视网· 2025-11-14 10:32
任务执行与返回安排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11月14日乘坐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1] - 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状态良好,着陆场及各系统正进行迎接准备 [1] - 后续将择机发射神舟二十二号飞船 [1] - 原定11月5日的返回计划因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而推迟 [13] 在轨驻留与任务概览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203天,完成全部既定任务 [2] - 任务期间共进行了4次出舱活动和7次载荷进出舱任务 [10] 科学实验成果 - 在轨实验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 [2] - 空间环境下获得高质量蛋白晶体,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2] - 钨合金被成功加热到3100摄氏度,刷新国际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最高加热温度纪录 [2] - 首次发现带电胶体在微重力下结晶形成长寿命亚稳态结构 [2] - 斑马鱼和太空菜园为科研提供了大量实验数据 [4] 物资补给与设备维护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运送6.5吨货物,包括消耗品、推进剂、实验装置及两件新舱外航天服 [7] - 对保留在空间站的舱外服进行了"寿命评估",留下大量宝贵数据 [7] - 在舱外平台安装脚限适配器和接口转接件,有效提高航天员舱外作业效率 [10] - 完成问天实验舱规划的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 [10] 在轨交接与协同工作 - 返回推迟期间,神舟二十号乘组与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共同开展在轨科学实验和试验 [13] - 协同工作旨在为后续任务交流经验、增添数据 [13]
开展10余项空间科学研究 神二十乘组“出差周记”上新
央视网· 2025-06-08 12:03
航天医学实验 - 航天员进行了血液样本采集与处理 用于研究长期飞行中骨骼 神经等相关生理系统的变化规律 [1] - 围绕骨代谢交互调控 航天整合组学 空间节律与睡眠等研究开展实验 [1] - 使用精细动作测量仪开展记忆滑动测试 研究航天员精细动作控制的变化规律及适应性学习机制 [1] 人因技术研究 - 开展长期在轨航天员运动学特性研究 分析舱内操作和运动的姿态特点和规律 [1] - 研究结果为工效学设计与评价 优化在轨任务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1] 空间生命科学 - 完成小型受控水生生态生命实验单元样品采集和存储 [3] - 开展空间斑马鱼成鱼实验 研究微重力对高等脊椎动物蛋白稳态的影响 [3] - 明确蛋白稳态对失重造成的骨量下降和心血管功能紊乱的调控作用 [3] 微重力物理科学 - 进行燃烧科学实验柜实验插件采样盖更换 [3] - 完成无容器实验柜实验腔体清理 样品更换 轴心机构维护 [3] - 开展流体物理柜"空间三相多液滴迁移行为研究"样品液袋更换 [3] 空间站环境维护 - 开展站内环境监测 部分设备维护与检测 [5] - 完成再生生保系统 乘员设备维护 湿度传感器备件加电测试 [5] - 进行舱内设备噪声测量及降噪状态巡检 [5] 航天员健康监测 - 开展无创心功能检查 听力测试及主观问卷填写 [7] - 进行视功能总体测量 经眶B超测量 骨密度与肌维度测量 [7]
出差将满月 神舟二十号乘组都干了啥?
央视新闻· 2025-05-22 17:52
空间站环境适应与交接 - 神舟二十号乘组进驻中国空间站后首先熟悉环境 并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太空换班" 交接内容包括飞行器状态设置 在轨物资管理 延续性工作进展等[1] 空间站设备维护与升级 - 完成核心舱节点舱径向舱门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在轨安装 通过物理防护降低微小空间碎片撞击风险[3] - 对再生生保系统 饮水分配器 太空跑台等设备进行维护及组件更换 开展舱内环境清洁与物资整理[7] - 对站内3套舱外航天服进行定期检查维护 完成设备状态检查与设置 为出舱活动做准备[9] 空间生命科学实验 - 开启国内首次"空间微重力和辐射环境对涡虫再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索"实验[3] - 在问天实验舱对生物技术实验柜内样品进行观测 完成固体培养样品采集 获取数据支持细胞组织培养模块微生物效应机制研究[5] 航天医学实验 - 将上行细胞实验单元转运至人系统研究机柜医学样本制备装置进行培养 定期进行样本手动观察 回收与保存 支持微重力环境下细胞生长研究[5] - 完成听力测试 超声检查 动态心电血压测量 运动肺功能检查等医学检查 获取数据监测航天员健康状况[9] 在轨训练与应急演练 - 开展首次医疗救护在轨训练 熟悉微重力环境下救护操作方式与施力特性[7] - 进行首次全系统压力应急演练 模拟内部失压情况下天地协同紧急处置流程[7]
中国空间站拓展科学边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2 06:12
中国空间站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 中国空间站发现全新微生物物种"天宫尼尔菌",拓展了人类对微生物多样性的认知[2][4] - 该微生物通过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在轨采样带回地面,经基因组测序等确认为新物种[4] - 天宫尼尔菌具备强太空适应能力,能调控氧化应激并在微重力、辐射等极端条件下稳定生存[5] 空间站微生物防控体系 - 空间站微生物来源包括航天员携带、设备附着物等,可能引发设备腐蚀或健康风险[6] - 中国已建立微生物防控机制,涵盖舱体设计、在轨监测及货物微生物控制标准[6][7] - 采用免培养法检测技术,两年多来保障空间站稳定运行[6] 空间科学实验成果 - 中国空间站已实施181项科学项目,上行2吨物资,获取300TB数据,下行近百种样品[8] - 神舟十九号返回37.25公斤实验样品,含20类生命科学样本及钨基合金等材料[8] - 首次在轨繁育三代果蝇,将用于基因测序研究[9] 未来研究方向 - 神舟二十号将开展59项实验,包括骨丢失、心肌重塑及微生物效应机制研究[11][12] - 斑马鱼实验揭示微重力对蛋白稳态影响,探索对抗骨量下降的防护方法[12] - 国内首次涡虫空间再生实验,研究其再生机制对人类衰老问题的应用价值[13] - 链霉菌实验聚焦微重力下抗生素等活性物质的表达规律,开发空间微生物技术[13]
这些“太空特产”从中国空间站而来 期待科学家破解更多“生命之谜”
央视网· 2025-05-01 18:19
神舟十九号返回任务科学实验成果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携带25个空间科学实验项目 总重量37 25公斤 [1][4] - 生命类科学实验样品第一时间转运至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 包括20类生物样本 为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下行生物样品种类最多的一次 [4] - 材料类实验样品共4类22种 包括高强韧钢 月壤加固材料等 将随返回舱运输回京 [6][12][13] 空间生命科学实验进展 - 实验涉及骨细胞 成骨细胞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等 将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 [9] - 果蝇实验成功繁育出第三代 观察到在亚磁 微重力条件下的异常行为 为研究人类太空生存能力提供参考 [4] - 研究成果有望应用于肺癌诊断治疗 骨质疏松 肌萎缩等健康问题 并为未来太空探索提供科学依据 [11] 空间材料科学研究 - 实验样品包括钨基超高温合金 凝胶复合润滑材料等 将进行组织形貌 化学成分分析 [15] - 研究目标为新型高性能合金设计 大尺寸高性能晶体地面制备提供技术支撑 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等领域 [15] - 舱外暴露实验样品研究将提高材料在空间环境中的稳定性 推动月壤加固材料 柔性太阳翼结构材料等空间应用 [17][18] 实验意义与未来展望 - 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有助于揭示微重力 空间辐射等条件下生命活动变化机理 [9] - 材料科学研究将助力深空探测技术发展 提升航天器材料在空间环境中的可靠性 [17] - 神舟二十号已搭载三种新细胞进入太空 将持续推进相关生命科学研究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