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C
搜索文档
“万亿级”生物制造,如何“换道超车”重塑医药等产业格局
第一财经· 2025-10-26 20:25
产业战略定位 - 生物制造被视为通过技术颠覆对传统工业体系进行“换道超车”的战略选择,而非简单的“弯道超车”[1][2] - 生物制造被列为应前瞻布局的新增长点,并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为未来产业提出[2] - 已有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等20余个省份出台了生物制造产业提振政策,多个相关专项基金陆续建立[2] 市场规模与竞争力 -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已经接近1万亿元,据预测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8万亿元,占全球市场规模近25%[3] - 中国成为全球生物制造中心之一,最近5年以39所高校为代表累计申请相关专利超过12万件,占历史专利记录的39.5%[3] - 中国100个主要生物制造企业累计申请专利数量达到13680件,占到历史总申请量的52.2%[3] 技术瓶颈与突破路径 - 当前领域需要突破技术、模式与制度相结合的瓶颈,例如微生物菌株构建依赖传统路径耗时漫长且成本高昂[4] - 建议通过加入AI预测模型、提升实验自动化程度等方法,从“反复试错”跨越到“理性设计”[4] - 需要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底座,突破底层技术壁垒,并推动全链条协同和跨界融合[4] 产业链构建与关键环节 - 生物制造全流程链路包括底盘细胞筛选构建、发酵优化放大、分离纯化、质控包装等环节[6] - 国产生物反应器市场份额已从不足30%提升至50%以上,但关键传感器及软件仍依赖进口[6] - 中游工艺开发面临“放大效应”挑战,高纯度生物制品纯化所需色谱介质主要依赖进口,但中国科研力量正利用先进工具进行优化[6] - 下游需要建立严格在线实时的质控体系,并考虑将AI技术应用于实时质量控制和预测性维护[7] 应用领域与未来趋势 - 生物制造意味着用“生物法”替代“化工法”,可应用于塑料降解、香精香料、石化等较大品类[8] - 合成生物下的发酵工艺改进(如川宁生物将头孢菌素C发酵水平提升8.28%)和酶催化工程优化正在重塑医药产业模式[8] - 除ADC药物、PD-1抗体、CAR-T细胞治疗受益外,对长链二元酸、氨基酸等的合成路径探索将推动护肤、医美领域应用[9] - 生物制造可优化外泌体纯度和制剂工艺,助力癌症治疗和皮肤抗衰等医美场景落地,并可能在人造肉领域得到进一步应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