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icon
搜索文档
“海洋十年”全球深渊探索计划启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30 10:19
会议概况 - 第三届全球海斗深渊生物地质环境国际会议于9月27日至30日在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召开 [1] - 会议是第三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的重要分论坛 [1] - 会议期间正式启动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深渊探索计划 [1] 国际合作与影响力 - 全球深渊探索计划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联合多国科研机构共同发起 [1] - 会议是GHEP框架下的主题性会议 也是中国发起并主导的GHEP首次会议 [1] - 来自丹麦 智利 新西兰等10多个国家的70余家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参会 [1] 主办与指导单位 - 会议由深海科学与智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五家国内外机构共同主办 [2] - 指导单位包括海南省科学技术厅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三亚市人民政府 [2] 会议内容与目标 - 会议围绕深渊地质 环境与生命科学三大主题设置专题报告与讨论 [1] - 讨论涵盖深渊科学多学科基础研究 前沿技术和跨学科应用 [1] - 会议旨在通过面对面交流促进各方了解 务实规划未来的联合科考与科研项目 [1] 深渊科学领域与技术进展 - 海斗深渊指深度超过6000米的深海区域 具有高压 低温 无光等特征 [2] - 依托"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中国科学家已完成9条全球主要深渊海沟的载人科考 [2]
9533米!科学家发现地球最深“化能生命”群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5 17:52
科学发现 - 在西北太平洋千叶—堪察加海沟和阿留申海沟的9533米深渊发现目前已知最深的化能合成生命群落及伴生地质流体活动 [1] - 利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首次在9533米深渊及绵延2500千米海沟底部发现大规模化能合成生命群落和甲烷储库 [1] - 生命群落主要由深海管状蠕虫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组成 依靠富含硫化氢和甲烷的流体维持生命 [1] 地质化学分析 - 通过地球化学分析发现环境中的甲烷由沉积层深处微生物将有机质分解的二氧化碳不断转化而来 [1] - 表明深渊海底之下存在前所未知的庞大活跃深部生物圈 [1] - 直接挑战了深渊生态系统主要依靠海洋表层沉降有机颗粒和动物残骸维持的传统观点 [1] 科研意义 - 发现化能合成生命新物种并证明化能合成生命可能深刻影响深渊生态系统结构及全球碳循环 [1] - 为理解深海碳循环复杂机制提供全新视角 [1] - 科学家推测该现象不是个例 在全球深渊海沟存在一条化能生命长廊 [1] 研究计划 - 本次研究是全球深渊探索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 - 该国际科研计划由中国科学院主导 旨在利用先进深潜技术揭开地球深渊奥秘 [2]
全释硬科技丨海底万米藏“生命绿洲” “深渊居民”靠什么存活?
央视新闻· 2025-08-01 09:05
科学发现 - 首次在海底近万米深渊观测到世界分布最深、规模最大的化能合成生命群落 [1][2] - 发现地点位于西北太平洋的千叶-堪察加海沟和阿留申海沟,深度达9533米 [2] - 生命群落分布跨越2500公里的广阔海沟底部 [2] 技术手段 - 依靠中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进行观测 [2] - 此次科考由中国科学院深海所领衔的“全球深渊探索计划”实施 [2] 生命形态与生存机制 - 观测到白色管状蠕虫像小树苗一样扎堆生长 [4] - 观测到双壳类软体动物紧紧扒在岩石上活动 [4] - 生命群落依靠海底沉积物中涌出的富含硫化氢和甲烷的流体作为能量来源 [3] - 生物体内具备耐1000个大气压的耐压机制和化能合成能力 [3] - 在近10000米深处滋养群落的甲烷由海底更深处微生物制造 [3] 地质与生态意义 - 深渊底部可能存在一个更大的生命王国,将埋藏的碳转化为甲烷 [3] - 海底形成规模巨大的甲烷储库,该隐秘的“碳工厂”可能在全球深渊底部广泛存在 [3] - 此过程可能是调节地球碳循环乃至气候变化的潜在因素 [3]
矢志建设科技强国——五位科技领域代表讲述科研故事
新华网· 2025-05-29 08:26
科技领域代表科研成就 -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叶聪介绍该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载人最多、作业时间最长、潜浮速度最快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达10909米[3] - 近五年来"奋斗者"号累计开展300多次下潜,与4个国家合作对9条主要深渊海沟开展科学考察,获得万米海底环境数据并发现深海生物新物种[3] - 未来将持续推动载人深潜的智能化、谱系化和体系化,服务深海探测、保护和开发工作[3] 电磁兼容研究突破 -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团队发现电磁发射内在规律,首次提出电磁干扰要素集理论,将电磁兼容从"玄学"变为科学[4] - 团队曾在科尔沁草原连续几天采集电磁环境数据,致力于解决真问题[4] 干旱区生态保护研究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张元明团队近30年研究新疆干旱区生物资源,探索生物适应不利环境的生存密码[5] - 参与国家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评估新疆高质量发展生态承载力并提供发展路线图[5] 科普教育与人工智能发展 -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开发物理实验仪器被国内百余所高校引进,参与"天宫课堂"等科普活动[5] - 上海无问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夏立雪带领平均年龄32岁团队突破人工智能算力瓶颈,推动技术普惠[6] - 目标实现人工智能在中国高效落地和广泛普及,形成可持续创新能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