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机器人

搜索文档
大兴区校地企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启动
新京报· 2025-05-23 22:54
记者在现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展示区看到,来自签约项目的前沿科技,清华大学"智能微创髓内延长机 器人项目"采用非接触电磁驱动技术,突破传统骨科治疗局限;北京工业大学"主动波浪补偿登陆舷梯装 置"解决海洋工程装备作业稳定性难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室内机器人服务系统"、北京交通大学"便携 式轨道质量检测仪"等项目进一步强化大兴区在智能制造与轨道交通领域的优势。 近年来,大兴区通过深化校地企协同创新,以氢能、数字经济等领域为突破口,构建"高校研发-政府赋 能-产业落地"全链条生态,依托北京工业大学氢能产教融合基地,攻克绿氢制备等核心技术,推动低成 本氢发动机进入公交测试;联合北京大学打造"北大-金苑路联合实验室",吸引16家专精特新企业落 户,助力数字经济营收破百亿;天宫院街道与北工大、亿九天工科技共同搭建高校科技转化中试基地, 依托北工大、清华和中国科学院等首都高校及科研院所在3年时间内快速集聚落地项目60余家。两大平 台的启动,将强化"高校供给-政策赋能-市场承接"协同闭环,助力大兴建设"北京南部科创高地",辐射 京津冀创新生态。 北京市高校科协联盟科创专委会成果转化基地,立足"首都科技创新走廊"区位优势,整合清华 ...
对谈余轶南:创业做机器人,立项 100 天融资两个亿
晚点LatePost· 2025-03-21 10:21
机器的归机器,人的归人。 文 丨 王与桐 宋玮 编辑 丨 王姗姗 余轶南笑起来像韩国硬汉演员马东锡,也像马东锡一样有些江湖气,他穿着老干部夹克,尽管研发了 9 年智驾,他开的车却并不是特斯拉或者新势力,而是迈腾。 江湖气的管理哲学和科研出身的技术底色在余轶南身上共生。他 2012 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自动化所, 先是进入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当科学家;2015 年,他在博士期间结识、后来成为他在百度主管的余凯说 了句 "我们一起去做 AI 芯片吧?",余轶南就加入了余凯创办的地平线。 在地平线的 9 年里,他从一线技术人员干到了智驾负责人。地平线是一家以芯片、算法和解决方案实现 智能驾驶的公司,余轶南负责的智驾业务是地平线现在的核心业务,有一千多人。他要管研发、产品运 营、商务管理,在越管越多的工作里不断点多、点杂自己的技能树,比如财务、法务、供应链、谈判。 但余轶南越做 to B 生意越明白,在产业链中只有占据 "链主" 的角色,才能掌握更多的利润和话语权, 所以他想做面向 C 端向能完整交付的产品,成为机器人的 "主机厂"。 在 100 天前,他找到有工程落地能力的宋巍,和有产品、用户洞察的赵哲伦一起创立了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