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原生产品
搜索文档
AI最大的误区,是用它来裁人
36氪· 2025-10-13 08:31
AI就是技术部门的事?就是降本增效(裁员)? 没有大数据,就搞不了AI? 全员会用AI,就是AI组织了吗? 如果你的答案有一丝犹豫,那么,你可能正站在被时代淘汰的边缘。 今天上午,混沌创新领教、Al创新院导师沈攀,为大家拆解了从L1到L5的AI落地增长路径,说透了六 大业务场景的变革之法。这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是一场关乎生存的范式重构。 01 AI落地核心框架 - 从L1到L5的增长路径 李善友教授在杭州大课讲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身在历史而不自知,我们习惯用回头看的方式读懂过去, 却往往无法在当下察觉。回到十年前,一个影响深远的时代也才刚刚开启。2010年有了美团这个薅商家 羊毛的团购工具,2011年微信可以发朋友圈和语音对讲,2012年模仿Uber的滴滴上线了,同年有了今日 头条这个看了啥就推啥的内容网站,2015年砍一刀买便宜货的电商拼多多成立。 有多少人预见到它们在几年后会成为颠覆商业模式的巨头?其实回看中国消费二十年图谱,可以发现互 联网产业渗透到了方方面面,已然成为驱动中国消费发展的重要动力。2010年支付宝推出扫码支付, 2012年天猫成立,2013年微信支付上线、支付宝用户过亿,2014年微信红包推 ...
AI最大的误区,是用它来裁人
混沌学园· 2025-10-12 19:58
AI落地增长路径框架 - AI落地遵循从L1到L5的渐进式路径:L1为岗位工具赋能,L2为业务场景应用,L3为产品技术创新,L4为原生产品开发,L5为原生平台生态构建[6] - 技术革命早期优先改造现有价值网(岗位、业务、产品),后期基于第一性原理形成新价值网[6] - 企业需避免将AI单纯视为降本增效工具,应优先从创收部门(如销售、市场)切入,再扩展至支持部门[8][10] L1阶段:岗位级AI工具应用 - 核心聚焦三大工具集:常见岗位AI工具(如图像生成、数据分析、PPT制作)、多维表格(整合数据汇总、AI分析、可视化)、RPA机器人(自动化数据采集与流程执行)[10][11][12] - 多维表格可实现爆款文案仿写分析(自动提取点赞、评论数据并解析卖点)、巡店信息自动核对(图片上传后分钟级完成)、销售报告生成及话术指导[11] - RPA应用案例包括店铺数据采集、直播间弹幕分析、自动回复评论,实现无人值守直播间[12] L2阶段:六大业务场景赋能 业务战略 - 业务本质洞察需回答德鲁克三问(业务现状、未来、本质),市场边界由客户选择决定,增长边界由执行能力决定,隐含边界与企业价值观相关[15][17] - 案例:宠物食品本质非狗粮而是家庭成员情感载体(同构母婴行业),手机壳品牌CASETiFY通过艺术家合作将客单价提升至数百元,2022年销售额突破3亿美元[18][20] - 行业研究需从柱状思维(线性增长预测)转向饼状思维(空间推导),分析六大板块:行业定义、驱动因素、发展空间、产业链条、外部环境、典型企业[22][24] 客户增值 - 需求洞察框架为"用户+任务+期待+障碍",用户消费从功能价值转向情绪价值与心价比[27] - 品牌需构建三轮驱动系统:内容阵地(小红书、抖音种草)、生意阵地(天猫、京东转化)、品牌数字私域(关系经营非卖货),通过AI实现用户标签化及需求分析[29] 产品创新 - AI覆盖全流程:用户需求洞察(自动爬取差评)、竞品分析、产品设计(AI生成3D渲染图、服装草图)、价值主张优化[30] - AI设计具发散性,如提出智能收纳盒概念(带液晶屏显示温度物品),并可实现场景快速变更(跨种族模特换装)[30] 品牌营销 - AIGC颠覆传统广告流程,从"创意-草图-完稿"变为"想法-结果-迭代",产品创新周期从5-6个月缩短至4-5周[32] - AI可自动生成营销日历(匹配节日热点)、宣传内容(10分钟内生成高质视频),并通过卖点转买点智能体优化价值主张(如Livehouse标语转化为"加入演出")[32][35] 全域运营 - LTC(Lead to Cash)流程中,AI实现线索自动评分与分配(原需5天整理上千条线索),投标环节通过录音分析决策者诉求,十分钟生成应对方案[36][38] 组织效能 - AI驱动会议效率提升:会议复盘智能体自动生成纪要、梳理行动计划、提炼洞见,并输出思维导图[26] L3/L4阶段:范式转变与AI原生产品 - 增强式创新(旧市场+新技术)仅优化旧模式,原生式创新颠覆旧世界(如拼多多依托社交关系成为移动互联网原生应用,无Web页面)[39][42] - AIGC第一性原理为认知效率跃迁,多模态融合支撑图像、语音、文本处理,案例包括AI约会助手PlugAI(月收入百万级)、AI床垫(年销售额数十亿)[43] - AI原生产品特征:以AI模型驱动(非预定义规则)、自然语言交互、按结果收费、具备动态适应能力,本质是"用智能代替流程,用结果代替功能"[45] L5阶段:AI原生组织与新商业生态 - 组织架构转向"超级个体+智能体"模式,岗位能力边界重塑(如美工产出提升10倍引发薪酬体系重构)[51][53] - 新商业模式涌现:大规模个性化服务(AI导师)、专业能力平权化(法律AI代理)、一人即组织(个体完成内容、客服、销售)、认知即服务、自进化产品[46] - 平台价值捕获从"卖流量"转向"卖意图匹配效率",搜索引擎优化(SEO)被生成引擎优化(GEO)取代,即时零售市场规模2024年达7800亿,2025年预计1.2万亿[47] 行业趋势与政策导向 - 国务院规划明确AI普及率目标: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普及率超70%,2030年超90%,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55] - 未来竞争从产品维度升级为体系与认知维度,企业需通过AI实现实时消费者洞察、数据驱动研发、柔性供应链闭环[29]
5个月内失败十几次,几人团队在压力下做出爆款App!网友:AI时代懂人性比懂技术更重要
AI前线· 2025-10-02 13:32
公司概况与产品定位 - 社交应用Candle主打“维护亲密关系”,是一款帮助情侣和密友维持亲密联系的工具类产品[2] - 产品核心价值在于帮助用户“创造日常情感动力”,通过高频、轻量化的互动修复因沟通缺失导致的情感疏离[12][13] - 与Paired、Couple Joy等应用共同瞄准后疫情时代人们深度联结减弱、孤独感上升的社会趋势[20] 创始团队与创业历程 - 两位创始人Alex Ruber和Parth Chopra均出身科技大厂,分别有苹果、Asana与推特的技术履历[5] - 团队最初开发的AI购物工具Encore曾获得YC 2024年秋季孵化项目入场券并筹集200万美元种子资金[5] - 在经历5个月内10多次不同方向的试错失败后,团队从自身人际关系紧张中获得灵感,转向开发Candle[7][11] 用户增长与运营数据 - 上线六个月用户规模突破30万,其中包括15万对情侣,月活跃用户超过25万[16][17] - 日活跃用户与月活跃用户的比值约为50%,显示极强的用户粘性[17] - 应用曾多次跻身苹果应用商店排行榜前25名,早期通过TikTok视频意外走红并在欧洲获得关注[15][17] 商业模式与财务表现 - 采用“免费增值”模式,月营收已突破15万美元,年化营收预计达100万美元[2][19] - 早期实现盈利被视为产品契合市场需求的强烈信号[19] - 此前为购物工具项目筹集的200万美元种子资金将全部投入Candle的发展[22] 产品功能与迭代 - 从最初可滑动的问答游戏迭代为覆盖“日常互动、约会规划、情感记录”的完整平台[12] - 核心功能包括回答问题、对比答案、分享照片以及“连续互动打卡”等游戏化设计[15][19] - 未来规划增加更多获取“火花”积分的方式,覆盖更广泛互动场景以提升长期留存[21] 行业趋势与AI原生应用 - AI模型快速普及降低了开发门槛,个人开发者和小团队可通过现成API和开源框架快速搭建应用[24] - Midjourney团队规模仅十余人,年收入从2022年5000万美元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逼近5亿美元[24] - Cursor团队约20人,年经常性收入在短时间内冲破1亿美元并持续攀升至2亿美元[25] - AI正在让“低成本创业、快速做大”成为新的创业常态,小团队赚大钱不再是个别奇迹[25]
对谈余轶南:创业做机器人,立项 100 天融资两个亿
晚点LatePost· 2025-03-21 10:21
公司概况与创业背景 - 维他动力(Vita Dynamics)是一家新创机器人公司,由地平线前智驾负责人余轶南联合宋巍(工程落地能力)、赵哲伦(产品与用户洞察)共同创立 [4] - 公司成立仅100天,已连续完成两轮融资,累计金额达2亿元,投资方包括今日资本、凯辉基金、地平线、高瓴创投等机构 [6] - 创始人余轶南拥有深厚技术背景,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毕业,曾任职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科学家,并在地平线负责智驾业务9年,具备从技术到商务的全链条管理经验 [3][4][51] 核心产品战略与市场定位 - 公司认为机器人的最大应用场景并非工厂,而是个人家庭(中国有4亿家庭)和服务业(需要24小时高质量一致性服务)[7][31] - 人形机器人不应是唯一形态,不同场景应有其最优形态解,公司愿景是未来出现各种形态的机器人在家庭、街道和办公室活动 [7][22] - 产品定位为“AI原生产品”,旨在创造新本体以充分发挥AI价值,而非将AI能力简单附加到现有产品上(如智驾之于汽车)[12] - 机器人不应扮演“入口”或娱乐广告平台角色,最高效的交互是通过简单声音、光影和肢体语言,遵循“物理世界归物理世界,数字世界归数字世界”的第一性原理 [7][29][30][41] 技术路径与产品规划 - 创业契机是2023年智驾端到端技术架构的出现,该架构实现了从传感器输入到控制输出的自动化决策,为控制具有12种以上自由度的复杂机器人提供了可能 [10] - 技术架构借鉴智能驾驶的演进路径,从分段式走向端到端,再走向VLM+VLA(视觉语言模式+视觉语言行动模式)的协同框架,与机器人在逻辑上基本一致 [10][14] - 公司将机器人自动化程度划分为L1(遥控)、L2(人类监管下自主活动)、L3(无监管自主活动,责任转移),目前目标是实现L2阶段产品 [15][16] - 首款产品为基于户外场景的四足机器人,预计今年年底发布,定位家庭用户,功能包括负重、陪伴、记录精彩瞬间,尺寸设计参考了理想L9后备箱高度(78厘米)等实际使用条件 [7][34][35] - 第二款产品规划为进入室内场景的“机械臂+轮式底盘”组合机器人,专注于收纳整理等任务,预计三年内上市,外观追求温和、温暖、安全,可能采用布艺外壳 [7][26][36] 行业发展阶段与竞争格局 - 具身智能行业目前处于“春秋时代”,百家争鸣,尚未形成共识 [6][52] - 机器人产业竞争将分三波梯队:当前是创业公司百花齐放;其次是已在细分市场成功的中型企业(如扫地机器人公司)可能在未来三年内成为直接对手;最后是巨头(如字节、华为、小米等)将在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汽车市场的5%-10%(即1250亿元至2500亿元)时入场 [52][53] - 机器人产业的竞争节奏预计介于汽车(约15个月迭代一次)和扫地机(约6个月迭代一次)之间 [55] - 机器人产业未来规模将超越汽车工业,目前全球汽车年销量约9000万台,未来机器人全球出货量会更大,对社会基础设施影响更为深远 [51] 公司运营与组织理念 - 公司定位为机器人“主机厂”,需要具备从软件到硬件的全栈系统工程能力 [46] - 组织建设追求“全栈闭环、全攻全守的特种兵部队”,强调个人能力素质,模糊分工边界,以应对市场不确定性,初期团队规模预计为50至70人 [47] - 预计实现百万台量产需要百亿元级别投入,但资金不能单靠融资,需依靠先落地产品实现自造血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