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龙短纤
搜索文档
粘胶短纤市场展望专家会
2025-09-26 10:29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为粘胶短纤(亦称尼龙短纤/尼奥短线)及其上游溶解浆、下游涡流纺与无纺布行业[1] * 主要提及的公司包括赛得利(市场份额约40%)、中泰、三友化工、斯利亚、山东雅美、金光集团等[2][18][21][24][28] 市场供需与产能 * 粘胶短纤总产能呈下降趋势,目前为486万吨,行业前三名龙头企业市场份额超过70%[2] * 尽管总产能下降,但通过产能利用率提升,产量持续增长,2023年首次超过400万吨,预计2024-2025年将接近435-440万吨[1][3] * 当前市场供需总体平衡,总供应量和消耗量约450万吨,在需求增长下,后期消耗量可能达到470万吨,可能出现阶段性紧张[1][5] * 行业开机率较高,接近90%,库存水平较低,经营指标接近2016-2017年牛市水平[5][26][35] * 未来明确的新增产能规划有限,金光集团50万吨产能计划预计2027年下半年落地,赛得利通过技改在2025-2026年预计带来几万到十几万吨增量[21] 需求驱动与增长点 * 未来需求增长主要来自下游涡流纺技术的大规模投扩,其生产效率比传统环锭纺提升25倍以上,制造成本更低,具有价格优势[4][16][17] * 无纺布领域,特别是水刺无纺布在疫情后消费习惯(如洗脸巾)得以延续,需求持续增长,终端擦拭巾销售额年增约10%[1][4][13] * 粘胶短纤主要通过涡流纺技术升级替代棉类市场,根据涡流纺扩能节奏,未来三年消耗量可能增加40多万吨[13][29] * 过去十年行业需求复合增速约为4%,基本符合预期[15] * 出口市场表现低迷,份额被涤纶短纤挤压[12][31] 成本、利润与价格 * 行业内企业成本差异显著,制造成本约6,000元/吨,完全成本约12,800元/吨[24][25] * 企业独特优势包括:赛得利(林浆纸一体化)、中泰与三友(自有绿碱)、新疆企业(能源优势)、亚美(电场优势)[3][24] * 行业平均每吨盈利约300-400元,能使用纸浆替代溶解浆的企业利润可达600多元/吨[25][35] * 部分企业(斯利亚、中泰、三友)使用纸浆替代约30%-40%的溶解浆,可降低成本约1,000元/吨,且产品销售价格不折价[10][33][34] * 当前行业具备提价条件但提价谨慎,因下游采用小单快返模式且盈利状况不佳,对价格敏感[3][26] * 产业链利润分配不均:溶解浆环节占55%-60%,粘胶生产环节占约30%,下游纱布环节占不到10%[32] 技术、替代与竞争 * 涡流纺技术是核心增长驱动力,国内布局企业包括斯利亚(约100-200台设备)和中泰(300多台,计划扩至500台),赛得利仅少量设备用于研发[18][19] * 莱赛尔纤维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目前约79万吨,在无纺领域对粘胶短纤有一定替代,但总体冲击有限;在牛仔和家纺领域与棉花混纺销售良好[1][6][7] * 在无纺布领域,因价格差异不明显,莱赛尔使用量有所下降[8] * 涤纶因价格便宜,在疫情后需求迅猛增长,对粘胶短纤形成竞争[13][31] 上游原料市场 * 全球溶解浆新增产能约150万吨,多为摇摆装置(可产纸浆或溶解浆)[9] * 受纸浆价格下跌影响,更多摇摆装置转向生产溶解浆,导致溶解浆供应增加,价格已下跌超过1,000元/吨,预计2025年将继续下跌[9] 政策与环境 * 政策对新增产能要求严格,包括规模下限和含硫废气回收装置(全硫回收率需达90%以上),新建项目审批难度大,但对现有存量产能影响较小[22] * 过去几年产能退出主要因经营不善无法度过行业低谷,而非环保限制[23] * 宏观环境如中美对抗、地缘政治冲突使得关税影响弱化[11] 企业策略与行业动态 * 行业处于反内卷阶段,无协同减产意向,因各厂商均处于盈利状态[27] * 最大生产商赛得利经营策略转向注重稳定而非激进提价,难以与国内厂商协同[28] * 中泰因外销无补贴且物流费用高,选择将大量产能(约55-60万吨)用于内部消化[36][37] * 未来价格弹性主要取决于需求端爆发式增长或供应端变化(如斯利亚12万吨装置搬迁)[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