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业在线质谱仪
icon
搜索文档
聚光科技接受星石投资、中邮证券等多家机构调研,透露多维度业务发展动态
全景网· 2025-09-05 10:26
公司业务与研发实力 - 公司成立于2002年 是国内高端仪器装备行业领军者 业务覆盖智慧环境 智慧工业 智慧实验室 生命科学与诊断等多个领域[1] - 公司拥有1000余名本科及以上学历研发人员 硕博人数占比约60% 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生态环境部监测仪器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重要研发平台[1] - 公司主持及参与90余项国际 国家 行业 地方等标准制定 累计取得授权专利770余项 申请计算机著作权1130余项[1] 财务与运营状况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2.95亿元 在高端仪器领域密集发布技术 填补多项国产空白[4] - 7-8月回款趋势略优于上半年 实验室仪器业务回款较为理想 环保板块业务仍面临较大压力[2] - 公司8月22日发布回购方案 回购金额在1亿-1.5亿之间 未来用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或员工持股计划[2]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在碳监测方面推出HGAS-2100 GAS-1000 GAS-1100三款温室气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均获得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检测报告及环保产品认证[4] - 国内首台自主研发工业在线质谱仪通过头部晶圆厂验证 VPD-ICP-MS/MS技术正式切入半导体核心质控环节[4] - 数千台特气报警仪产品被芯片和面板制造企业采购入厂开展国产替代[4] - 子公司谱育科技PreMed5200/7000/5300/5600四款临床质谱系统已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启动ICP-MS/MS GC-MS/MS等系统临床多中心研究[4] 政策与市场环境 - 存量PPP政策对公司现存的PPP业务影响总体积极 各级政府对该政策十分重视 公司正与项目相应政府积极沟通落实[2] - 科学仪器市场需求方面没有太大变化 一些大项目采购计划尚未完全落地 可能推迟至四季度[3] - 国产替代政策主要仍是"首台套"和"两重两新"等政策的进一步推动 暂时没有其他新政策出台[3] - "首台套"政策主要体现在国家级和省级采购项目 相关单位知晓度有所提升 具体落地实施政策正逐步推进 预计四季度会有所表现[3] 战略发展 - 公司将在后面几个月抓住机会全力冲刺 力求改善整体回款状况[2] - 公司将综合考虑实际经营情况 未来业务发展 岗位重要性 历史贡献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员工激励计划[2] - 公司将抓住"首台套"政策机会 推动自身产品在相关项目中的应用[3]
上海,为何能成为科学仪器产业的前沿阵地?
仪器信息网· 2025-04-27 11:13
上海市科学仪器产业发展规划 - 上海市科委印发《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产业产值达450亿元 [3] - 建设1-2个技术测试验证平台,搭建5个以上应用场景和用户体验中心 [5] - 培育5家以上细分赛道科技领军企业,形成5个以上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仪器 [5] 上海科学仪器产业优势 - 长三角是国内最具活力的科学仪器研发和产业区域,上海为龙头 [4] - 上海在中高端仪器领域竞争优势显著,光谱、质谱、色谱等精密分析仪器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4] - 上海拥有国内首台双向凝胶等电聚焦电泳仪、首台交直流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等标志性产品 [4] - 上海集聚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及检验检测机构,市场需求旺盛 [4] 政策支持 - 对获国家立项支持的高端科学仪器研发项目,给予不超过项目总投入20%、最高300万元的奖励 [5] - 推动长三角区域省市共同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协同机制 [5] - 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应用创新仪器设备,加速国产替代和升级换代 [5] 行业挑战 - 高端仪器领域长期依赖进口,科学仪器是我国第三大进口产品 [7] - 产业规模小而分散,中低端市场竞争激烈,高端领域仅有少数企业实现突破 [8] - 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需求存在断层 [9][10] - 上海科研人才薪酬竞争力在全球主要城市中排名第12位 [10] 产业集群建设 - 上海已建成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上海临谱科学仪器产业园等多个产业聚集地 [11] - 松江区科学仪器产业集群已聚集60余家相关企业,2021年规模以上产值达71亿元 [16] - 徐汇AI+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区预计到2027年形成完备的仪器仪表产业生态 [12] 行业发展趋势 - 关税战倒逼国产替代加速,跨国企业在华发展战略面临调整 [7][17] - 人工智能将在仪器设计、生产及应用等层面引发深层次变革 [17] - 资本市场对科学仪器行业关注度提升,本土创新企业在"卡脖子"领域频频突破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