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徐州香包
icon
搜索文档
非遗“老手艺”碰撞高校“新活力”
中国青年报· 2025-06-14 09:42
非遗传承与高校合作成果 - 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研培计划)实施10年,全国200余所高校参与,培训非遗传承人超20万人次,35岁以下青年传承人占比超40% [1] - 140余所参与院校在展览中展示传统工艺、表演艺术、乡村振兴等产学研创新成果 [1] - 截至2024年4月,全国25所高校开设非遗保护本科专业,50余所高校设立非遗保护研究方向 [9] 非遗技艺创新与现代应用 - 河南孟津剪纸传承人畅杨杨通过研培班学习,将剪纸从平面拓展至空间艺术,创作《剪纸空间装置》 [1][2] - 花丝镶嵌传承人马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婚礼结合,设计"莲华盛世大凤冠"等日常佩戴饰品 [2] - 山西漆艺传承人裴晓俊运用犀皮漆技法改良古琴漆面,果洛银饰传承人段松文融合数字艺术创作虚拟首饰 [3] 代际传承与人才培养 - 婺州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吕雄心父子通过中央美院等研培项目,累计培训360余名传承人,并与13所院校合作 [4] -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帮扶华梅少年晋剧团提升表演水平,保护10余种传统戏剧非遗项目,培训学员500余人 [5][6] - 研培计划推动非遗工坊建设达1.1万余家,带动乡村手艺人就业增收 [7] 非遗产业化与乡村振兴 - 贵州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创办非遗工坊,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带动3000多名村民就业 [7] - 徐州香包传承人孙歌尧通过江南大学研培设计创新产品,与奶奶王秀英共同推动年产值达1000万元,带动600余名妇女就业 [8] - 江南大学帮扶延川县建设非遗工坊,共享延川布堆画知识产权 [8]
传,五代人共绣芬芳
人民日报· 2025-05-07 06:12
非遗传承与创新 - 王秀英作为徐州香包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10岁开始制作香包,至今已有70余年,创作了《公子香帽》《鸳鸯戏水》等优秀作品 [2][3] - 王秀英的儿子孙建和儿媳从音乐教师转型为香包传承人,通过参加非遗研修培训计划,创新制作出"真棒"香包,采用丝绸布料和薰衣草填充,广受欢迎 [4] - 第五代传承人孙歌尧运用明暗缲针、3D打版等技术,将香包设计成钥匙扣、胸针、手机挂件等便携款式,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结合 [5] 家族传承与技艺发展 - 王秀英的外婆、母亲传授她香包技艺,之后她又将技艺传给儿子孙建和孙女孙歌尧,形成家族五代传承体系 [2][3][4] - 孙歌尧在修复"八鸡香篮"过程中被传统技艺的美震撼,决心投身非遗传承,该作品现收藏于中国非遗馆 [5] - 家族成员通过工作室和培训活动扩大香包制作技艺的传播范围,确保技艺不会失传 [4][5] 政府支持与商业化探索 - 当地政府在潘安湖湿地公园为王秀英提供门面房作为香包工作室,推动非遗商业化运营 [4] - 孙建夫妇通过系统学习非遗管理知识,解决了工作室经营难题,并成功推出创新产品 [4] - 孙歌尧团队通过技术升级和产品多样化,进一步提升了徐州香包的市场吸引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