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竹编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晶采观察丨青春力量 赋能新征程
央广网· 2025-07-05 11:18
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表现 -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由"90后"王兴兴创办的宇树科技推出,机器人产品展现中国智造实力 [2] - 复兴号高铁设计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8岁,北斗卫星核心团队平均年龄36岁,中国天眼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长三甲系列火箭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 [3] - 以创新创意为关键竞争力的行业中,青年占比超过50% [3] 青年在乡村振兴和非遗传承领域的贡献 - "95后"新农人华梦丽扎根农村,致力于带动更多年轻人在乡村发展 [2][3] - "90后"非遗传承人杨昌芹将传统竹编手艺与现代时尚结合,带领赤水竹编产品走出大山并在进博会等大型展会亮相 [2] 新兴职业中的青年力量 - 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无人机飞手等新兴职业 [3] - 青年人才为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注入"年轻力",成为驱动中国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 [3] 青年在科研领域的成就 - 青年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过程中发挥作用,推动理论突破和成果转化 [4] - "实验室的灯亮着,中国芯就有光"体现了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4]
把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五位基层文旅工作者讲述奋斗故事
新华网· 2025-06-25 22:47
文旅行业发展趋势 - 近年来文旅行业呈现"观演热""非遗热""旅游热""文博热"等多元化发展趋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入民众生活[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度持续攀升,国潮、国风、国货成为新消费热点[4] - 游客需求从观光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更关注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5] 文化创新与传播模式 - 东莞市文化馆构建"中央厨房"模式,通过总分馆体系覆盖全域,线上平台提供超1000种文化产品实现精准配送[3] - 红色旅游采用沉浸式讲解技术(如《心中的红岩》项目),显著提升青少年对革命精神的感知度[4] - 舞蹈剧目《只此青绿》等引发"跨城追剧"现象,汉服观众群体扩大显示传统文化演出市场潜力[5] 非遗产业化实践 - 赤水竹编通过"非遗+设计"模式与清华美院等机构合作,完成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6] - 建立"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架构,形成竹编非遗工坊带动就业的乡村振兴路径[6] - 开发"吃用赏玩"全链条竹主题旅游产品,打造研学线路实现非遗价值多元化转化[6] 文旅服务升级 - 导游角色转型为"文化翻译官",通过故事化讲解提升游客文化认同感[5] - 文化馆服务强调个性化定制(群众点单政府买单)与精品内容供给(如音乐剧《东莞东》青春版)[3] - 博物馆利用情景再现技术增强参观体验,使历史事件获得当代情感共鸣[4]
5位文旅行业基层代表分享履职故事做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使者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左翰嫡 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来自文旅行业的5位基层代表围绕"推动文化和旅游 高质量发展 丰富人民美好生活"主题分享经历和体会。 广东东莞是国际制造名城,也是外来务工人员打拼奋斗的梦想之城。1999年,黄晓丽背着行囊来到东 莞,从镇街文化站做起,在广场上教广场舞、主持文艺晚会。如今,她成为了东莞市文化馆馆长:"25年 来,我始终如一做一件事情,就是用文化温暖这座城市的每一位建设者。" 谈及当前的"旅游热",曹震认为,现在的游客不仅仅满足于走马观花的旅游,而是更想深入探寻背后的 文化。很多游客把导游比喻成文化的翻译官,能够把看似晦涩的历史变成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作为 新时代的导游,要坚持守正创新,让导游服务尽可能呈现出本土特色、时代特色,更加从容自信地讲好 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为赤水竹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昌芹介绍了赤水竹 编产品走出大山的经历。"我们形成了'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竹编产业规模化发 展,也建成了竹编非遗展示基地、展示中心及非遗工坊,带动当地108人固定就业、200多人灵活就 ...
非遗“老手艺”碰撞高校“新活力”
中国青年报· 2025-06-14 09:42
非遗传承与高校合作成果 - 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研培计划)实施10年,全国200余所高校参与,培训非遗传承人超20万人次,35岁以下青年传承人占比超40% [1] - 140余所参与院校在展览中展示传统工艺、表演艺术、乡村振兴等产学研创新成果 [1] - 截至2024年4月,全国25所高校开设非遗保护本科专业,50余所高校设立非遗保护研究方向 [9] 非遗技艺创新与现代应用 - 河南孟津剪纸传承人畅杨杨通过研培班学习,将剪纸从平面拓展至空间艺术,创作《剪纸空间装置》 [1][2] - 花丝镶嵌传承人马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婚礼结合,设计"莲华盛世大凤冠"等日常佩戴饰品 [2] - 山西漆艺传承人裴晓俊运用犀皮漆技法改良古琴漆面,果洛银饰传承人段松文融合数字艺术创作虚拟首饰 [3] 代际传承与人才培养 - 婺州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吕雄心父子通过中央美院等研培项目,累计培训360余名传承人,并与13所院校合作 [4] -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帮扶华梅少年晋剧团提升表演水平,保护10余种传统戏剧非遗项目,培训学员500余人 [5][6] - 研培计划推动非遗工坊建设达1.1万余家,带动乡村手艺人就业增收 [7] 非遗产业化与乡村振兴 - 贵州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创办非遗工坊,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带动3000多名村民就业 [7] - 徐州香包传承人孙歌尧通过江南大学研培设计创新产品,与奶奶王秀英共同推动年产值达1000万元,带动600余名妇女就业 [8] - 江南大学帮扶延川县建设非遗工坊,共享延川布堆画知识产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