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脉

搜索文档
微脉赴港IPO:研发大降、三年累亏7.5亿
搜狐财经· 2025-07-26 08:42
在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赛道上,微脉公司正全力冲刺港股IPO,试图在资本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这家成立于2013年的企业,经过十年的发展,已在 全病程管理服务领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然而,在递表仅一周后,微脉于7月3日迅速提交更新版本。根据修订内容,2024年毛利由原披露的-1.29亿元更正为1.29亿元,2023年营业收入微 调为6.3亿元,年度亏损则上调至4.1亿元。 这一核心财务指标的"乌龙"事件和业务现状,也让外界对其信披质量充满了疑问。 增收不增利,资产负债率达737% 翻开微脉的财务报表,可以看到增收不增利的现状。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5.12亿元增至6.53亿元,呈现增长趋势,但同期亏损总额却超过 7.5亿元——2022年亏4.14亿、2023年亏1.50亿、2024年继续亏1.93亿元。 2013年,裘加林创立运营实体之一的微脉技术,2015年推出移动应用程序"微脉",开始提供全病程管理服务。招股书显示,公司核心业务"全病程 管理"聚焦看病流程繁杂、医院服务碎片化、医患信息鸿沟,通过自研的CareAI平台,微脉为患者提供从初诊到康复的全程管理服务。 | | | | 截至12月31日止年 ...
复盘上半年数字健康大事件:健康160 微脉递表港交所 好心情 微脉获数亿人民币融资
搜狐财经· 2025-07-09 14:21
行业动态 - 2025年上半年医疗健康行业活跃,多家公司递表港交所或完成融资,包括健康160、微脉、好心情等 [1] - 行业加速AI技术应用,方舟健客、京东医疗等公司使用AI升级医疗生态 [1] - 互联网医疗进入4.0时代,6G远程手术、全息会诊等智能化场景成为新趋势 [20] 公司动态 健康160 - 第三次冲击港股上市,6月27日递表港交所 [4] - 现金流紧张,经营现金流连续4年为负,2024年上半年账上现金4611万,但90天内需偿还7020万债务 [5] - 业务模式依赖卖药(收入占比超70%),但毛利率仅1.9%,远低于同行(京东健康等超20%) [5] - 高毛利数字医疗业务(毛利率76%)收入占比不足30%,且2024年上半年下滑7.4% [5] 微脉 - 6月27日递交港交所招股书,招商证券国际和德意志银行担任联席保荐人 [5]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5.12亿、6.27亿、6.53亿元,毛利率从17.2%提升至19.9% [5] - 2022-2024年年内亏损分别为4.14亿、1.495亿、1.93亿元,经调整净亏损率从45.6%大幅收窄至4.6% [6] - 1月7日完成2亿元D轮融资,估值达65亿元,资金将用于病种管理方案及AI研发 [7] - 服务覆盖全国30个省级区域,合作医院超2500家,累计服务人次超10亿 [8] 好心情 - 2月11日完成数亿元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信医疗基金、徐州产投等 [9] - 聚焦精神心理健康领域,布局心理互联网医院、连锁诊所等四大业务板块 [10] 领健 - 1月10日完成数亿元E轮融资,由无锡创投集团和滨湖产业集团投资 [11] - 服务超5万家口腔和医美机构,在口腔民营高端市场占有率超85%,净金额留存率129% [12] 京东健康 - 2024年7月推出AI健康智能体"康康",半年内累计服务超3000万人次 [22] - 产品覆盖健康咨询、在线问诊、买药秒送等全场景服务 [23] 平安健康 - 2月25日推出名医数字分身服务"平安芯医",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和效率 [24] 技术合作 - 1月11日蚂蚁集团与好大夫在线宣布加强技术研发合作,发布"AI助理" [13] - 6月17日微医控股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医疗AI基座 [15] - 2月17日浙江省卫健委与蚂蚁集团升级"安诊儿"AI医疗应用,融合DeepSeek-R1大模型 [26]
微脉“流血”闯上市:持续亏损,股东阵容不俗,经纬创投临场退出
搜狐财经· 2025-07-07 00:40
公司概况 - 微脉公司于2013年在中国成立,2015年在开曼群岛注册为获豁免有限公司,已完成六轮融资并进行资产重组 [1] - 公司是一家数字健康公司,运用AI赋能医疗服务行业,链接医院、医生及患者,重构医疗服务价值链 [3] - 公司注册资本5172.3514万元,法定代表人为裘加林,主要股东包括裘加林、浙江余杭转型升级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 [3] 管理团队 - 裘加林担任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 [4] - 葛晟担任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兼董事会秘书 [4] - 曹颖哲担任执行董事兼业务中心总经理 [4] - 杨雷刚担任执行董事兼全病程管理中心总经理 [4] - 周阳芳担任执行董事兼城市运营中心总经理 [4] - 陈建群担任执行董事 [4] 融资历史 - 2016年完成A轮融资675万美元,投后估值2250万美元 [5][6] - 2016年完成B轮融资1705万美元,投后估值7150万美元 [5][6] - 2018年完成B+轮融资2730万美元,投后估值1.303亿美元 [5][6] - 2019年完成C轮融资5713万美元,投后估值2.2713亿美元 [5][6] - 2020年完成D轮融资7500万美元,投后估值5.25亿美元 [5][6] - 2023-2024年完成D+轮融资517.5万美元及1.2亿元人民币,投前估值5.5925亿美元 [5][6] - 2025年5月发生股权转让,经纬创投转让股权总代价约4136万美元 [7] 业务发展 - 2015年推出移动应用程序"微脉" [4] - 2025年4月收购容海保险90%股权及杭州微尔55%股权 [8] - 主要附属公司包括微脉技术、德清外商独资企业、微脉互联网医院、杭州微尔和容海保险 [8] - 2025年6月签订600万美元可换股承兑票据认购协议 [8] 财务表现 - 2022年营收5.12亿元,毛利8822.8万元,净亏损4.14亿元 [8][10] - 2023年营收6.28亿元,毛利1.18亿元,净亏损1.50亿元 [8][10] - 2024年营收6.53亿元,毛利1.30亿元,净亏损1.93亿元 [8][10] -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2022-2024年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2.33亿元、9910.8万元和3020.1万元 [10] -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2022-2024年EBITDA分别为-3.98亿元、-1.37亿元和-1.79亿元 [10] 收入结构 - 全病程管理业务收入占比:2022年77.3%,2023年69.7%,2024年72.0% [11] - 全病程管理业务收入金额:2022年3.96亿元,2023年4.37亿元,2024年4.70亿元 [11]
百度IDG都投了,杭州跑出一个IPO
36氪· 2025-06-27 20:49
公司概况 - 微脉公司于2024年6月27日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招商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和德意志证券亚洲有限公司 [1] - 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杭州,专注于运用AI赋能医疗服务行业,链接医院、医生及患者,重构医疗服务价值链 [1] -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已与中国157家医院合作设立全病程管理中心,并与超过4700家医院及医疗机构合作提供支付结算等服务 [1][5] 业务模式与技术 - 公司核心业务为AI全病程管理服务,2021年推出基于AI的数字疗法全流程健康管理平台,2023年开发CareAI医疗管理平台,采用M.A.S.及MoM架构提升临床管理效率 [2] - 收入结构分为三部分:全病程管理服务(2024年占比72.0%)、医疗健康产品销售(19.4%)、保险经纪服务(8.6%) [3][4] - 全病程管理服务通过与公立医院签约建立多学科团队,开发多层级、多疾病的服务系统 [4]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5.12亿元、6.28亿元、6.53亿元人民币,年增速从2023年的22.6%放缓至2024年的4.0% [2][3] - 同期年度亏损分别为4.14亿元、1.50亿元、1.93亿元人民币,亏损率从2022年的81.0%收窄至2024年的29.6% [2][3] - 毛利率持续改善,从2022年的17.2%提升至2024年的19.9% [3] 行业前景 - 中国全病程管理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6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1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39.3%,预计2030年达3654亿元,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34.6% [5] 融资与估值 - 成立至今完成6轮融资,投资方包括IDG资本、百度资本、源码资本、经纬创投等,D+轮后估值达5.59亿美元 [6][7] - IPO前创始人裘加林通过iChoice Holding控制24.35%投票权,IDG持股13.68%,千骥资本持股15.84%,百度持股8.32% [7][9] 资金用途 - IPO募集资金将用于提升AI能力及场景扩展、扩大全病程管理服务、拓展医疗管理生态圈、策略性投资或收购、营运资金等 [9]
全病程管理平台“微脉”递表港交所 能否打破亏损魔咒?
搜狐财经· 2025-06-27 17:05
公司概况 - 全病程管理平台"微脉"于2024年6月27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主板挂牌上市 [1] - 公司成立于2013年3月20日注册地址为浙江省杭州市法定代表人为裘加林注册资本5172.3514万元人民币 [2] - 基于AI大数据5G机器人等前沿科技赋能医院向用户提供全人群全方位全周期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 [1] 业务规模 - 截至2024年服务覆盖全国30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上线280余座城市合作医院超2500家累计服务人次超10亿 [4] - 与500多家医院深度合作全病程管理业务覆盖30多个专科1000多个管理路径服务300多万人次 [4] - 20万名医生在平台上提供20000余种医疗健康服务SKU [4]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5.12亿元6.27亿元6.5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1.9% [6][11] - 同期毛利及毛利率分别为0.88亿元(17.2%)1.18亿元(18.9%)1.297亿元(19.9%) [6] - 年内亏损分别为4.14亿元1.495亿元1.93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2.33亿元0.99亿元0.30亿元 [9] - 经调整净亏损率从2022年45.6%收窄至2024年4.6%经调整EBITDA率从-42.5%收窄至-2.5% [9] 业务模式 - 全病程管理服务贡献72%收入2024年客单价达1600元超行业均值4倍 [11][13] - 与157家医院签约设全病程管理中心联动4700家机构构建"院内+院外"闭环覆盖80个病种服务50万患者满意率超99.9% [16] - CareAI平台节省3.12万小时医护时间实现智能分诊(候诊时间缩短40%)健康画像生成(效率提升80%)医护效率提升40% [17] 行业前景 - 中国全病程管理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614亿元增至2030年3654亿元复合增长率34.6% [14] - 依托50万患者数据与医院网络可探索医药电商保险经纪等增值服务形成"服务+产品+金融"生态闭环 [14] - 与波克城市合作开发游戏化MCI治疗产品构建数字疗法技术壁垒 [14] 市场竞争 - 数字健康赛道竞争者包括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上市公司及春雨医生丁香医生等未上市企业 [20][21] - 差异化竞争力在于"AI+全病程管理"生态构建规避互联网平台流量依赖与传统服务商资源垄断 [19] - 需将157家医院成功经验复制至全国3000余家三甲医院面临医院信息化水平与管理流程差异挑战 [19] 融资历史 - 上市前累计获得6轮融资总额约20亿元人民币包括2025年D轮2亿人民币2020年C+轮1亿美元等 [5] - 主要投资方包括百度资本IDG资本经纬中国源码资本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