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病程管理
icon
搜索文档
杭州,又将诞生一个明星IPO
投中网· 2025-07-29 14:48
核心观点 - 浙大校友裘加林创立的微脉即将在港交所IPO,这是其继银江技术后打造的第二个上市公司 [4][7][9] - 公司通过连接医院、医生、患者及药企、保险等合作伙伴,提供线上+线下的全病程管理服务,覆盖治疗前到治疗后的整个健康管理过程 [4][8][11] - 中国全病程管理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614亿元增长至2030年365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34.6% [12] - 公司估值已达40亿元,获得包括元璟资本、IDG资本、经纬创投等多家知名机构投资 [3][15][16]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裘加林2009年以联合创始人身份带领银江技术成为首批创业板上市企业 [7] - 2015年抓住"互联网+医疗"机遇创立微脉,推出APP与公立医院合作 [7][8] - 2021年服务已覆盖30多个省份、2000多家医院,累计就诊超10亿人次 [8] - 2023年完成D+轮融资,估值达5.6亿美元(约40亿元) [16] 业务模式 - 设立157家医院专属全病程管理中心,配备360多名医疗助理提供线下服务 [11] - CareAI平台结合大语言模型提供线上健康管理,覆盖1000多种疾病方案 [11] - 与4700多家医院及医疗机构合作支付结算、病历调阅等基础服务 [11] - 收入主要来自全病程管理服务(占比73%)、医疗健康产品销售和保险经纪服务 [1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5.12亿元、6.28亿元和6.53亿元 [12] - 同期净亏损分别为4.14亿元、1.5亿元和1.93亿元,经调整后净亏损收窄至0.3亿元(2024年) [12] 资本运作 - 获得元璟资本、IDG资本、经纬创投等连续多轮投资 [15] - 2020年获得BV百度风投等机构投资 [16] - 2025年与信银签订600万美元可换股承兑票据协议 [17]
微脉赴港IPO:研发大降、三年累亏7.5亿
搜狐财经· 2025-07-26 08:42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毛利由原披露的-1.29亿元更正为1.29亿元,2023年营业收入微调为6.3亿元,年度亏损上调至4.1亿元 [1]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5.12亿元增至6.53亿元,但同期亏损总额超过7.5亿元(2022年亏4.14亿、2023年亏1.50亿、2024年亏1.93亿) [2] - 2024年资产负债率高达737.62%,流动负债净额-20.43亿元,负债净额-19.59亿元 [6] - 2022至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分别为-2.43亿、-0.83亿及-0.39亿元 [11] 业务结构 - 2024年全病程管理服务贡献72%收入(4.7亿元),医疗健康产品销售占19.4%(1.26亿元),保险经纪业务占8.6%(5626万元) [3] - 2022年至2024年整体毛利率从17.2%提升至19.9% [4] - 研发开支从2022年8066万元锐减至2024年2981万元,研发费用率从15.8%降至4.6% [4] 资本动态 - 创始人裘加林通过iChoice Holding持股24.35%,为最大股东 [9] - 完成6轮融资,D+轮后估值达5.59亿美元(约40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包括IDG资本、百度资本等 [9] - 经纬创投在2025年5月上市前转让全部股权退出 [10] 行业背景 - 中国全病程管理市场规模从2020年163亿元飙升至2024年61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9.3%,预计2030年达3654亿元 [12] - 政策推动医疗模式向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型,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者增加推高需求 [12] - 行业面临盈利模式不清、用户付费意愿低、公立医院合作落地缓慢等难题 [13] 战略与挑战 - 公司提出扭亏策略:扩展4700家医疗机构合作网络、AI提升效率、压缩销售开支、财务重组 [13] - 2022至2024年因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分别录得损失1.73亿元、0.43亿元和1.52亿元 [13] - AI商业化验证存疑,2023年推出CareGPT但研发投入逆势下降 [11]
杭州闯出40亿AI医疗IPO!阿里CEO多轮投资
量子位· 2025-07-01 08:53
公司概况 - 微脉是中国收入前三的AI全流程健康管家公司,专注于全病程管理服务,近期向港交所主板递交招股书[1][4] - 公司成立于2015年,创始人为浙大校友裘加林,目前估值达40亿元[3][27] - 公司累计完成6轮融资,早期投资者包括阿里CEO吴泳铭、腾讯联创吴宵光,后续有百度、IDG等机构加入[2][35] 业务模式 - 核心业务为全病程管理服务,覆盖患者从生病前到康复后的完整链条[5] - 依托自研CareAI平台,集成多个LLM和动态医疗知识库,实现预问诊、分诊、报告解读等AI服务[6] - 采用与公立医院合作的模式,线下设立360名医疗助理的陪诊中心,线上通过APP/小程序连接[7][8] - 同时开展医疗健康产品销售和保险经纪服务,与药企、保险公司合作[11] 运营数据 - 已入驻全国157家医院,与4700+医疗机构合作,累计服务50万患者[11] - 2024年客户人均服务价值1600元,为行业平均4倍,患者满意度超99.9%[11]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12亿、6.28亿、6.53亿元,全病程管理服务占比72%[13][14] - 同期毛利率从17.2%提升至19.9%,全病程管理业务毛利率达22.8%[15][17]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年内亏损分别为4.14亿、1.5亿、1.93亿元,经调整净亏损收窄至0.3亿元[18][19] - 研发开支从0.81亿降至0.3亿,销售及分销开支从1.98亿降至0.95亿[22][23] - 2024年末现金及等价物0.36亿元,同比上涨129%[26] 行业前景 - 中国全病程管理市场规模2024年达614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3654亿元,CAGR34.6%[44][45] - 行业痛点包括看病流程繁杂、医院服务碎片化、信息鸿沟等,AI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48] - 政策推动医疗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1.9%[41][43] 发展战略 - 计划通过上市募资扩大AI应用场景、全病程管理服务和医疗生态圈[47] - 创始人团队具备医疗信息化背景,核心成员来自银江股份等企业[27][32] - 主要股东包括创始人(23.44%)、源码资本(9.45%)、元璟资本(6.31%)等[37][38]
杭州又一独角兽要IPO!
国际金融报· 2025-06-30 20:54
公司概况 - 微脉是中国TOP3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累计为约50万名患者提供服务,年收入达6.53亿元 [1][4] - 公司总部位于杭州,成立于2013年,运用AI赋能医疗服务行业,链接医院、医生及患者 [3] - 截至2025年6月20日,已与157家医院直接签约并设立全病程管理中心,覆盖超80个病种 [4] 业务模式 - 提供从治疗前到治疗后的全病程管理服务,包括医疗咨询、看诊、用药管理、康复指导等 [3] - 为制药公司提供全病程管理服务以促进研发和营销活动 [3] - 为合作医院提供院内应用软件开发服务以建立全病程管理系统 [3] - 业务分为全病程管理服务(占收入72%)、医疗健康产品销售(占19.4%)和保险经济服务 [5]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5.12亿、6.28亿、6.53亿元 [5] - 全病程管理服务收入分别为3.96亿、4.37亿、4.7亿元 [5] - 医疗健康产品销售收入从5196.9万元增至1.26亿元 [5] - 经调整净亏损从2.33亿元大幅收窄至0.3亿元 [5] 融资与估值 - 已完成六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源码资本、IDG资本、百度资本等知名机构 [6] - 2025年D+轮融资后估值达5.59亿美元(约40.05亿元人民币) [6] - 百度资本通过佰顥投资以4100万美元获得2270万股 [7] 股权结构 - 董事会主席裘加林通过iChoice Holding间接控制24.35%投票权 [7] - 主要股东包括佰穎投资(2270万股)、源码资本(387.6万股)、IDG资本(422.1万股)等 [7] 资金状况 - 截至2024年底持有现金及等价物3614万元 [8] - 2022-2024年流动负债净额分别为18亿、19亿、20.42亿元 [9] - IPO募集资金将用于提升AI能力、扩大业务规模及战略投资等 [9]
一边填平医疗鸿沟一边产生利润缺口,微脉IPO照见互联网医疗深水区
搜狐财经· 2025-06-28 11:01
行业背景与需求 - 中国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医师密度仅为每千人2.7名医生,护士密度为每千人3.2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4] - 医疗体系侧重急性治疗,长期健康管理环节薄弱,导致患者治疗碎片化且疗效不佳[4] - 全病程管理服务通过整合医疗资源提高效率,涵盖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及随访全过程[5] - 中国全病程管理市场规模从2020年163亿元增长至2024年614亿元,CAGR达39.3%,预计2030年达3,654亿元[16] 公司定位与技术优势 - 公司是中国AI+全病程管理服务首创者,按2024年收入计位列行业前三,是最大患者导向AI服务商[8] - 核心AI平台CareAI整合大语言模型与医疗知识库,已累计处理超10万次咨询,为医院节省31,200小时,提升医护效率40%[10] - 截至招股书日期,已与157家医院合作,覆盖80+病种,累计服务50万患者,2024年人均服务价值1,600元(行业均值4倍)[11] 财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 2022-2024年营收从5.12亿元增至6.53亿元,毛利率从17.2%提升至19.9%,经调整净亏损率从45.6%收窄至4.6%[12] - 2024年服务成本达5.23亿元,主要包含医院内成本、医护人员成本及技术开发支出[14] - 销售及分销费用占比从2022年38.7%降至2024年14.5%,显示运营效率改善[13] 竞争格局与挑战 - 行业处于早期阶段,市场分散,面临来自保险/药品销售等领域大型公司的跨界竞争压力[14] - 需持续投入AI训练与市场拓展,2022-2024年研发费用累计超1.1亿元[13][14] - 当前营收规模较小且未盈利,需通过规模效应实现成本优化与网络效应[15][16]
全病程管理平台“微脉”递表港交所 能否打破亏损魔咒?
搜狐财经· 2025-06-27 17:05
公司概况 - 全病程管理平台"微脉"于2024年6月27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主板挂牌上市 [1] - 公司成立于2013年3月20日注册地址为浙江省杭州市法定代表人为裘加林注册资本5172.3514万元人民币 [2] - 基于AI大数据5G机器人等前沿科技赋能医院向用户提供全人群全方位全周期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 [1] 业务规模 - 截至2024年服务覆盖全国30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上线280余座城市合作医院超2500家累计服务人次超10亿 [4] - 与500多家医院深度合作全病程管理业务覆盖30多个专科1000多个管理路径服务300多万人次 [4] - 20万名医生在平台上提供20000余种医疗健康服务SKU [4]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5.12亿元6.27亿元6.5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1.9% [6][11] - 同期毛利及毛利率分别为0.88亿元(17.2%)1.18亿元(18.9%)1.297亿元(19.9%) [6] - 年内亏损分别为4.14亿元1.495亿元1.93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2.33亿元0.99亿元0.30亿元 [9] - 经调整净亏损率从2022年45.6%收窄至2024年4.6%经调整EBITDA率从-42.5%收窄至-2.5% [9] 业务模式 - 全病程管理服务贡献72%收入2024年客单价达1600元超行业均值4倍 [11][13] - 与157家医院签约设全病程管理中心联动4700家机构构建"院内+院外"闭环覆盖80个病种服务50万患者满意率超99.9% [16] - CareAI平台节省3.12万小时医护时间实现智能分诊(候诊时间缩短40%)健康画像生成(效率提升80%)医护效率提升40% [17] 行业前景 - 中国全病程管理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614亿元增至2030年3654亿元复合增长率34.6% [14] - 依托50万患者数据与医院网络可探索医药电商保险经纪等增值服务形成"服务+产品+金融"生态闭环 [14] - 与波克城市合作开发游戏化MCI治疗产品构建数字疗法技术壁垒 [14] 市场竞争 - 数字健康赛道竞争者包括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上市公司及春雨医生丁香医生等未上市企业 [20][21] - 差异化竞争力在于"AI+全病程管理"生态构建规避互联网平台流量依赖与传统服务商资源垄断 [19] - 需将157家医院成功经验复制至全国3000余家三甲医院面临医院信息化水平与管理流程差异挑战 [19] 融资历史 - 上市前累计获得6轮融资总额约20亿元人民币包括2025年D轮2亿人民币2020年C+轮1亿美元等 [5] - 主要投资方包括百度资本IDG资本经纬中国源码资本等 [5]
微脉冲刺港交所:专注「AI+全病程管理服务」,2024年营收超6.5亿元
IPO早知道· 2025-06-27 09:42
公司概况 - 微脉是中国最大的服务患者的AI+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按2024年收入计算位列中国前三[5] - 公司成立于2013年,致力于运用AI技术赋能医疗服务行业,链接医院、医生和患者,重构医疗服务价值链[3] - 截至2025年6月20日,已与157家医院直接签约并设立全病程管理中心,配备多学科健康管理团队[1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从5.12亿元增长27.5%至6.53亿元,毛利率从17.2%提升至19.9%[7] - 经调整净亏损从2022年2.33亿元大幅收窄至2024年0.30亿元,2023和2024年同比分别收窄57.5%和69.5%[8] - 经调整净亏损率从2022年45.6%降至2024年4.6%,经调整EBITDA率从-42.5%收窄至-2.5%[8] 业务模式 - 服务涵盖患者从治疗前到治疗后的整个健康管理过程,是中国公立医疗机构少数官方管理式健康管理合作伙伴之一[11] - 已开发中国首批AI医疗健康管理平台CareAI,涵盖超1,000种疾病和病症的标准化健康管理方案[13] - 2024年人均服务价值约1,600元,超行业均值4倍,患者满意率达99.9%[13] 市场地位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与超4,700家医院和医疗机构就支付结算、病历调阅等开展合作[13] - 截至2025年6月20日累计为约50万名患者提供服务,覆盖超80个病种[13] - 中国全病程管理市场规模从2020年163亿元增至2024年614亿元,预计2030年达3,654亿元[15] 行业趋势 - 中国医疗改革推动医疗模式向全面、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医疗管理转型[14] - 全病程管理服务正成为提升中国医疗体系效率的战略性解决方案[15] - 政策推动医院积极寻求与微脉等企业合作,整合临床服务与主动健康管理[14] 发展战略 - 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提升AI能力、扩大全病程管理服务、拓展医疗管理生态圈等[17] - 计划通过策略性投资或收购在特定医疗专科具有竞争优势的公司[17] - 已获得源码资本、IDG资本、百度资本等知名机构及地方政府基金投资[17]
新股消息 | 微脉递表港交所 为中国前三大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之一
智通财经网· 2025-06-27 09:23
上市申请 - 微脉公司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招商证券国际、德意志银行为联席保荐人 [1] 公司定位与行业地位 - 公司是中国人工智能全病程管理服务的首创者及领导者,运用AI赋能医疗服务行业,链接医院、医生及患者 [3] - 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是中国前三大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之一,且为中国最大的患者导向的AI赋能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 [3] - 公司是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的少数官方管理式健康管理合作伙伴之一 [3] 技术与平台 - 公司开发了采用M.A.S.(多智能体系统)及MoM(混合模型)架构的CareAI平台,是中国首批AI医疗管理平台之一 [4] - 截至2025年6月20日,公司经营中国唯一一家省级AI医疗研究机构 [4] - 通过真实世界数据训练MoM自适应AI架构,提升在临床场景中患者管理的效率及精准度 [4] 市场前景 - 中国全病程管理市场由2020年的人民币16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61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9.3% [4] - 预计到2030年,该市场将达到人民币3,654亿元,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4.6% [4] 财务表现 - 2022年度、2023年度、2024年度收入分别约为5.12亿元、6.28亿元、6.53亿元人民币 [5] - 同期年度亏损分别约为4.14亿元、1.50亿元、1.93亿元人民币 [5] - 毛利率从2022年的17.2%提升至2024年的19.9% [6] - 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收入比例从2022年的38.7%下降至2024年的14.5% [6] - 研发开支占收入比例从2022年的15.8%下降至2024年的4.6% [6]
商业健康保险与医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空间与方向探讨 | 团体补充医疗险课题分报告(三)
新浪财经· 2025-06-17 08:54
医疗服务供给侧与商业健康保险的协同发展 改革开放—2009年:公立医院逐利机制的形成 - 改革开放前公立医院收费低于成本,政府财政补贴负担沉重,导致医疗资源匮乏和服务能力不足 [2] - 1979年政策允许医院通过医疗服务创收,结余留用,初期缓解资源匮乏但导致药品耗材依赖加剧 [3] - 1992年政策推动公立医院市场化,加速以药补医模式,医药企业快速发展,医药代表达240万人 [4][5] - 1998-2009年医保体系初步建立,但覆盖面不足且保障水平有限,商业健康险保费增长10倍但体量小 [6] - 2009年医保基金支出占医疗费用30%,个人负担70%,商业健康险筹资占比稳定在5-7% [7][8] 2009—2017年:医保支付方博弈与商业健康险发展 - 2009年新医改提出公益性目标,但执行困难,公立医院仍依赖药品收入(2015年占比65%)[9][10] - 药品加成取消后耗材占比上升(2012年8.6%→2016年12.4%),技术劳务占比稳定21% [11][12] - 2015年政策推动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医保覆盖率达100%,个人与医保支付比例达51%:49% [13][14][15] - 商业健康险保费占医疗费用比例2016年达17%,但赔付仅占4%,高端医疗市场崛起(如和睦家)[15][17][18] 2018年至今:医改剧变与精细化运营 - 国家医保局成立后推行DRG/DIP支付改革,2023年实现全国覆盖,促医疗机构成本控制 [20] - 药品耗材集采平均降价53%,节省医保基金4400亿元,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侧重技术劳务价值 [21][22] - 疫情加剧医院经营压力,推动线上医疗和精细化管理,商业健康险与高端医疗服务深度融合 [23][24][26] 商业健康保险与药械生产侧的协同发展 医药产业历史与市场变迁 - 中国医药市场2010-2020年复合增速7.8%,2020年占全球12%,但结构性过剩与创新不足并存 [31][33] - 外资药企市场份额从51.26%升至61.82%,贡献179个创新药(2018-2023年),聚焦肿瘤等领域 [35] - 集采和国谈政策累计节省9000亿元,但导致非医保药品市场收缩,部分外资药企退出 [36][37] 支付视角下的协同方向 - 商业健康险2024年保费9774亿元(同比+8.2%),但对医药市场支付占比仅3.3% [38][39] - 惠民保和百万医疗覆盖550种和441种药品,创新药支付从2019年30亿元增至2023年74亿元 [42] - 需构建2500亿元规模补充医保以降低新特药个人负担,推动创新药目录与数字化管理 [42][43] 高质量协同方向探讨 医疗服务侧:患者中心生态 - 建立集约化商保网络,整合公立/民营医疗资源,借助TPA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 [44][45] - 量化医疗质量评估体系(如并发症率、满意度等),结合DRG支付优化资源分配 [46] - 全流程控费:按病种/人头付费,健康管理预防,绩效激励与临床指南审核 [47][48][49] 药械生产侧:准入与研发协同 - 多元支付模式包括价格谈判、风险共担、按效果付费和药品福利折扣 [53][54] - 利用健康险医疗数据支持药械研发,优化临床试验设计并加速患者招募 [55][56] - 供应链合作:直采降本、物流网络建设、院外处方流转与智能库存管理 [57][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