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徽墨
icon
搜索文档
非遗“新”传人们,动力从何而来
中国青年报· 2025-06-20 11:07
非遗传承与创新 - 青年自媒体创作者江寻千通过短视频传播非遗打铁花技艺,全网关注量激增8亿多,带动景区邀请铁花艺人表演[1][4] - 非遗传承人沈州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直播间场均观看5万人以上,单场最高成交额达320万元,月销量从七八千单增至两万多单[5][6] - 非遗与跑酷、醒狮等跨界融合产生创新内容,如"跑酷拉面"将打铁花与跑酷结合的视频点赞量突破1200万[7] 非遗传播数据 - 抖音平台新增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超两亿条,同比增长31%,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7499亿次,平均每天6.5万场非遗直播[8] - 平台认证非遗传承人达1294位,其中30岁以下247人同比增长24%,00后非遗视频用户数量同比上升95%[8] - 非遗数字人"非非"具备多语言智能讲解功能,为非遗展示提供全新形式[9] 非遗与文旅融合 - 成都市熙院剧场融合川剧变脸、傩舞等非遗元素打造沉浸式演出,观众中15-30岁年轻人占比达50%[10] - 都江堰市创新开发"非遗元素"文创产品,打造"青城道茶山房"等非遗旅游综合体,放水节直播吸引大量观众[11] - 非遗旅行满足年轻人追求个性化体验需求,提供慢节奏文化体验,增强文化认同感[11][12]
今年最出圈的江南城市,在安徽
36氪· 2025-05-08 10:29
文化旅游产业 - 宣城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曾有3700多位诗人留下28000余首诗篇,被誉为"一城山水半城诗" [2] - 318国道皖南段120公里自驾长廊被称为"江南天路",是宣城重要的旅游资源 [3] - 敬亭山是宣城重要旅游景点,拥有广教寺双塔等历史遗迹,以及敬亭绿雪茶园等特色资源 [6] - 查济古镇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明清时期古村落,保存了大量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等传统工艺 [8] 传统手工艺产业 - 宣纸制作是宣城代表性传统工艺,需要108道纯手工工序,依赖当地特有的青檀皮、沙田稻草和独特水质 [7] - 中国宣纸文化园采用现代科幻风格设计,成为展示宣纸文化的特色场馆 [7] - 徽墨与宣纸同为"文房四宝"之一,是宣城传统工艺的重要代表 [2] 特色餐饮产业 - 水东老街保留了传统商贸文化,10元即可参观两家私人博物馆体验徽州文化 [10] - 宣城特色美食包括水东蜜枣、麻辣粉丝、绩溪一品锅、水阳三宝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11] - 宁国粑粑和蒿子粑粑是当地特色小吃,馅料丰富被视为宁国富庶的象征 [11] 建筑艺术产业 - 徽派建筑的青瓦白墙代表了中式美学顶级浪漫 [8] - 查济古镇民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展现了明清时期建筑艺术高峰 [8]
慢,是对传统最大的尊重
人民日报· 2025-05-07 06:12
非遗传承与创新 - 彭南科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展示铜官窑瓷器制作过程 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传播方式结合 [1] - 制作蓑衣的视频成为爆款 单条视频时长6分03秒 背后耗时半个多月进行研究和制作 [2] - 每条视频制作周期长 从选题到拍摄需反复打磨 如传统米酒视频跨越三季记录全过程 [2] - 3年来走访安徽 湖北 广东 四川等地 接触上百位非遗传承人 积累丰富行业资源 [2] - 单条视频平均拍摄1500个素材 制作周期从一周到一年不等 形成独特"慢工"风格 [4] 内容创作与传播 - 视频画面精致考究 采用自然布景和舒缓音乐 无解说形式增强沉浸感 [4] - 抖音账号已发布百余条视频 形成稳定内容产出 被粉丝称为"全网最不敢催更的博主" [4] - 面临年轻受众兴趣培养的挑战 需平衡传统工艺的慢工细作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 [2][4] 商业化与生态建设 - 发起"一村一主播"培训计划 在古丈县推动乡村数字化人才培养 [4] - 将工作室"南科院子"打造为"非遗谷" 提供手艺人演示平台 形成实体展示空间 [4] - 开发文创产品线 探索非遗技艺的商业化路径 实现活态传承 [4] 行业洞察与价值观 - 提出手艺学习三维度理论:形似 神似 魂似 认为现代人最多达到形神兼备 [4] - 强调"慢是对传统最大的尊重" 形成差异化内容创作理念 [4] - 通过内容唤起乡愁记忆 定位为"乡村守艺人" 建立清晰品牌形象 [1][4]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新三样”焕发徽风皖韵新气象
新华社· 2025-05-06 08:11
文旅消费新三样 - 安徽依托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创新文化资源打造文旅消费"新三样":体验游新业态、科技游新产品、红色游新场景 [1] - 2024年安徽全省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花费均创历史新高 [1] - 2024年全省吸引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花费同比分别增长7.4%、10.8% [4] 体验游新业态 - 黄山市拥有310处国家级传统村落、476处省级传统村落、4100多处历史建筑和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2] - 歙县非遗鱼灯吸引游客300余万人次、带动消费超20亿元 [3] - 黟县两家特色民宿入选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带动当地旅游住宿消费21亿元 [4] 科技游新产品 - 安徽首个深空探测科普艺术馆截至2024年3月已接待超万人次 [5][6] - 合肥"科创科普游"省外游客占比由5%提升到17.5% [6] - 安徽近5年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研发项目6个、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2个 [7] 红色游新场景 - 《大别山传奇》实景剧2024年演出600多场,吸引游客近90万人次 [8] - 安徽共有31个革命遗址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8] - 2024年安徽红色旅游接待人次、旅游花费同比分别增长7.5%和44.7% [10] 全域旅游发展 - 安徽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 [1] - 合肥获评"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标杆城市" [6] - 安徽加速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10]
笔墨纸砚里的匠心传承(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5-06 06:17
图①:湖笔制作技艺"刻字"工序。 沈勇强摄 图②:工人正在为徽墨描金。 歙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图③:代表性传承人杨焯忠在创作端砚。 吴乙生摄 图④:工人在宣纸生产车间进行捞纸作业。 新华社记者 周 牧摄 湖笔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宣纸制作技艺、端砚制作技艺,均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的代表性项目。本报记者分别走进湖笔、徽墨、宣纸、端砚的故乡,透过代代相传的匠心,感受传统 技艺在今天何以赓续绵延,生生不息。 ——编 者 一支湖笔—— 千年湖颖书风华 本报记者 窦瀚洋 浙江湖州,距离南浔古镇不远的善琏镇,家家户户因制作湖笔而闻名。晨露未晞,湖笔制作技艺省级代 表性传承人王晓华推开善琏湖笔厂的木门,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千万毛中拣一毫"。湖笔的笔头是在水盆中制作而成,没有水盆就没有湖笔。 让他们欣慰的是,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湖州市出台 了《湖州市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为湖笔技艺传承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南浔区同步出台了《湖州市 南浔区湖笔保护和发展专项规划》,将湖笔技艺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构筑政、社、校、企互促互联的 保护传承格局。 如今,良好的传承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