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导系统

搜索文档
航天电子(600879)深度研究:航天电子信息与无人装备龙头 新质生产力中坚力量
新浪财经· 2025-10-18 08:29
公司概况与财务表现 - 公司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旗下从事航天电子测控、对抗、制导、元器件业务的高科技上市公司,是航天九院唯一上市平台 [1] - 2024年公司营收142.8亿元,同比下降23.7%,归母净利润5.48亿元,同比增长4.4% [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142.8亿元,同比下降24.5%,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30.37%,主要系2024年8月航天电工出表所致 [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航天军品营收57.83亿元,同比增长0.65%,毛利率20.42%,同比下降1.71个百分点 [1] 核心投资逻辑 - 公司作为航天电子信息系统龙头,有望受益于卫星互联网与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 [2] - 惯导系统方面,公司具备平台式、激光、光纤惯导系列化产品生产能力,有望受益于制导武器放量和商业航天发展 [2] - 激光通信终端方面,公司已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并做好批产准备,有望随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提速而充分受益 [2] - 航天测控业务有望充分受益于我国多型商业火箭即将步入首飞和商业运营阶段 [2] - 公司无人系统装备产品谱系完整,飞鸿系列已具备从300克到8吨级超近程、近程、中远程、巡飞作战四大系列30余型产品,积极拥抱装备无人化智能化发展趋势 [2] 资产重组与战略调整 - 2024年8月公司转让子公司航天电工51%股权完成出表,剥离接连亏损的电线电缆业务以提升盈利能力 [3] - 公司于2025年9月12日公告拟推动资产置换,置入西安太乙电子67%股权等资产,置出航天兴华100%股权等资产,初步测算拟置入资产账面价值约8-10亿元 [3] 未来业绩展望 - 预测2025年营业收入153.36亿元,同比增长7.4%,归母净利润5.86亿元,同比增长7.0% [4] - 预测2026年营业收入193.07亿元,同比增长25.9%,归母净利润8.15亿元,同比增长39.0% [4] - 预测2027年营业收入241.12亿元,同比增长24.9%,归母净利润10.75亿元,同比增长31.9% [4] - 基于公司产品的全面性与稀缺性,参考行业估值给予2026年60倍市盈率,目标价14.82元 [4]
机器人传感器观点更新:链接物理世界的关键一环,把握优质竞争力带来的投资机会
2025-08-27 23:1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机器人传感器行业,具体包括力传感器、电子皮肤(柔性触觉)、惯导系统(IMU)和视觉传感器[3] * **公司**:国内品牌如**宇立**、**蓝点数控**及**坤维**在六维力传感器领域逐步提升份额[6] **安培龙**在高维力传感器及汽车领域拓展[8][15] **汉威科技**及**荣盛科技**在电子皮肤领域与北美客户对接[15] **福莱瑞银电子**作为具备五大感觉储备的平台型企业[15] 非上市公司如**他山末线**、**汉威福莱**等多元化布局电子皮肤技术路线[11] 核心观点与论据 * **传感器是机器人连接物理世界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 * **中国传感器市场增速高但格局分散**,全球同比增速约为10%,而中国在2019-2020年间增速维持在20%左右,但国内市场分散,高端市场由国际企业主导,份额超过60%,推动了国产替代进程[2] * **人形机器人主要使用四类传感器**:力传感器(价值量最高)、电子皮肤、惯导系统(IMU)和视觉传感器[3][5] * **六维力传感器是力传感器中壁垒最高、价值最高的一类**,能测量3D方向的力和力矩,用于复杂作业场景,人形机器人对高维力传感器的需求将比工业机器人更高,每台机器人大概率搭载至少两个至四个[5] * **六维力传感器目前价格较高**,海外品牌如ATI产品价格超过万元,随着机器人大规模生产推进,降价需求迫切[6] * **六维力传感器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可达百亿人民币**[1][6] * **六维力传感器生产存在三大技术难点**:弹性体加工、贴片及标定检测[6] * **电子皮肤(柔性触觉)是灵巧手落地的关键**,通过模仿人类皮肤设计三明治结构(柔性衬底、活性传感层和电极层),目前技术路线尚未收敛,市场格局未定型[9] * **电子皮肤主流技术路线**主要有压阻、电容、压电、磁电式等,商业落地端主要以压电、压阻、电容型传感器为主,未来可能多种路线适配不同场景[10] * **全球柔性触觉市场规模预计到2031年将超过3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超过10%,主流技术路线仍为压阻和电容,下游应用集中在制造业及航空航天领域[1][12] * **当全球机器人产量达到一亿台时,其触觉传感器市场可能迎来万亿级蓝海**[12] * **灵巧手发展处于相对初期阶段**(相当于智能驾驶L3水平以下),对配备高性能电子皮肤需求迫切,其发展可能先于人形机器人爆发[13] * **四维触觉方案(4D Tactile)融合光学成像与触觉感知**,具备高维度感知能力、大模型适配能力、低成本易集成及抗干扰等优势,是值得重视的新兴技术[14] * **惯导系统(IMU)对人形机器人实现步态稳定与动态平衡至关重要**,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及成本下降,其在机器人中的单机用量也将提升[5] * **视觉传感器技术方案多样**,包括特斯拉主导的2D方案以及融合立体视觉的3D方案等,尚未形成统一标准[5] 其他重要内容 * 国内品牌通过自研或收购方式介入高端六维力领域,与国际品牌竞争[6] * 电子皮肤或柔性触觉传感器需要材料制造和算法端复合能力,因此切入壁垒较高[11] * 投资推荐关注高维力传感器领域的安培龙,电子皮肤领域的汉威科技及荣盛科技,以及平台型企业福莱瑞银电子[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