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皮肤
搜索文档
日盈电子的前世今生:2025年三季度营收行业72/103,净利润亏损行业排名97/103
新浪证券· 2025-10-31 23:08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于1998年8月12日,于2017年6月2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注册地和办公地均为江苏省常州市 [1] -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优质供应商,主要从事车用线束、洗涤系统、汽车电子、精密注塑等业务 [1] - 公司属于申万行业分类中的汽车-汽车零部件-底盘与发动机系统,涉及蔚来汽车概念、传感器、芯片概念等多个概念板块 [1] - 公司董事长是蓉珠,女,1964年生,本科学历,2024年薪酬68.65万元,总经理陆鹏,男,1986年生,本科学历,2024年薪酬53.14万元 [4] 经营业绩表现 - 2025年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7.87亿元,行业排名72/103,远低于行业平均数38.2亿元和中位数13.81亿元 [2] - 2025年三季度,公司净利润为-1512.06万元,行业排名97/103,远低于行业平均数2.75亿元和中位数9221.41万元 [2] - 公司董事长2024年薪酬较2023年减少14.05万元,总经理2024年薪酬较2023年减少12.88万元 [4] 财务状况分析 - 2025年三季度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5.27%,高于去年同期的49.57%,也高于行业平均的39.06% [3] - 2025年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17.06%,低于去年同期的19.66%,也低于行业平均的21.53% [3] 股东结构变化 - 截至2025年9月30日,A股股东户数为1.59万,较上期减少7.86% [5] - 户均持有流通A股数量为7281.23股,较上期增加9.17% [5] - 十大流通股东中出现新进股东财通资管先进制造混合发起式A(持股118.61万股)和易方达新丝路混合(持股85.29万股) [5] 业务发展与前景 - 公司从摩托车线束起家转型为智能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目前围绕智能座舱形成"感知—传输—控制—执行"产品链 [6] - 公司深耕传感器领域,产品矩阵多元化,并将传感器技术延伸至人形机器人领域 [6] - 公司于2025年2月战略投资泰矽微强化电子皮肤能力,3月研发出首代压阻式电子皮肤样品 [6] - 券商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为12.0、15.0、18.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5.2% [6] - 券商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0.13、0.19、0.2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46.8% [6]
明新旭腾20251030
2025-10-30 23:21
公司概况与核心财务表现 * 公司为明新旭腾,主营业务为汽车内饰材料,如真皮、PU、超纤等 [2] * 2025年第三季度总营收达到4.4亿元,为上市以来单季度营收规模最大 [4] * 公司于2025年9月实现单月正向盈利,预计第四季度趋势积极向好 [2][4] 客户结构与市场贡献 * 第三季度营收增量主要来自真皮和PU产品需求拉动,核心客户包括小鹏、蔚来、赛力斯等 [2][5] * 整体客户结构中,合资品牌仍占据较大比例 [2][5] * 2026年增量核心客户预计为小鹏、华为赛力斯、长安等 [16] * 公司已参与赛力斯M6车型项目(含方向盘),并与小鹏新车型有深度合作,2025年已供应小米方向盘,2026年计划扩大至小米座椅项目 [18] 毛利率表现与展望 * 第三季度整体毛利率约为15.5%,低于合理值,主要受中低端新产品(如PUPVC)前期投放及二季度超额降价影响 [2][6][8] * 分材料看,三季度真皮材料毛利率约23-24%,绒面超纤材料毛利率保持在30%以上(三季度约32%),PUPVC业务接近盈亏平衡 [8] * 预计第四季度毛利率将回归合理区间,并有望在2026年修复到20-25%之间,若真皮和PU产品放量,可能达到更高水平 [2][6][7] * 2026年毛利率预计平均回归至25%左右,若高端材料占比提升,可能接近28% [2][9] 产品线与业务增量 * PU材料预计在2026年成为重要增长点,真皮材料表现良好 [3][17] * PUPVC材料市场未来两到三年内将兴盛,公司走差异化路线 [9] * 公司也承接中低端人造革产品定点订单,年订单金额约一个多亿人民币 [14] 海外市场与产能布局 * 墨西哥基地一期投资980万美元,年产能200万平方米,可支撑1-2亿元人民币营收规模 [2][10] * 墨西哥子公司2025年上半年亏损超1,000万元人民币,实现盈亏平衡需年收入达3,000万元人民币,预计2026年实现单季度盈利 [2][15] * 公司正与北美新能源客户及通用等进行认证,尚未获得明确量产订单,但预计2026年开始上量并力争盈亏平衡 [2][15] * 2026年是海外市场投放第一年,根据客户预测及产品选型,目标先实现盈亏平衡 [10] 新业务研发与布局(电子皮肤与机器人) * 电子皮肤demo计划于2025年11月下旬展示,表层材料采用PU,柔性传感器采用压阻式技术方案 [2][12] * 选择压阻式技术路线主要基于其经济性优势及能更好地与表层材料嵌入式融合,应对曲面挑战 [19][20] * 公司同步进行客户拜访和技术交流,专注于产品研制质量而非盲目赶进度 [12] * 在机器人领域布局包括三个维度:材料延展到仿生电子皮肤、轻量化材料、灵巧手 [21][26] * 轻量化材料方面,与合资伙伴(拥有8000多个品类的特种改性塑料原材料)合作,可用于机器人关节件,实现减重30%至50%,并与巴斯夫合作发泡工艺 [21][25] * 未来资本开支将主要集中在人形机器人及相关产品上,采取小步快跑策略,机器人业务被视为未来5到10年的重要发展方向 [22] 其他重要事项 * 与国立诉讼一审胜诉,二审将于2025年11月12日开庭,若胜诉预计2026年收回款项 [2][14] * 公司计划在2025年11月上市五周年庆典期间展示最新样品 [24] * 关于转债问题,是否下修转股价将根据主业进展及资本市场政策变化决定 [23]
广东天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召开情况的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10-29 05:40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证券代码:603725 证券简称:天安新材 公告编号:2025-051 广东天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召开情况的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 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 广东天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于2025年10月28日9:00-10:00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 路演中心(网址:http://roadshow.sseinfo.com/)以网络互动方式召开"天安新材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 会"。关于本次说明会的召开事项,公司已于2025年10月2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www.sse.com.cn)披露了《天安新材关于召开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的公告》(公告编号: 2025-048)。现将说明会召开情况公告如下: 一、本次说明会召开情况 2025年10月28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吴启超先生,独立董事罗琴女士,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刘巧云女 士,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曾艳华女士出席了本次业绩说明会。公司与投资者进行了互动交流 ...
开拓具身智能赛道 打造未来增长曲线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5-10-23 08:43
● 本报记者 武卫红 今年前三季度,天安新材经营业绩保持稳健增长态势。日前,天安新材董事长吴启超在接受中国证券报 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主业稳步增长的同时,公司将抓住人工智能产业浪潮机遇,加速开拓和布局具身智 能赛道,打造未来增长曲线,持续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积极拓展具身智能领域 "下一步,公司将继续与国内科研院校、头部传感器企业、机器人厂商进行相关技术交流与应用探讨, 探索电子皮肤技术发展路径,持续推进在电子皮肤领域的前瞻性研究与产品研发。"吴启超说。 推进战略转型升级 天安新材成立于2000年,主营业务是建筑陶瓷和高分子复合饰面材料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整装 交付服务。自成立以来,天安新材坚持长期主义理念,持续不断推动转型升级,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2017年9月,天安新材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上市之后,公司积极思考并探索战略转型,从制造型企业升 级为制造服务型企业,也就是做成一个生态圈。"吴启超说,"一个产品如果没有服务、品牌和生态,是 很难把它做大做强的。" 近年来,公司聚焦泛家居产业链,通过对鹰牌陶瓷、浙江瑞欣、天汇建科等企业的一系列战略收购和整 合,完成了从单一材料供应商到产业生态圈构建者的蜕变, ...
【点金互动易】深地经济+人形机器人,公司产品适用于海洋和陆地,柔性传感器与电子皮肤已送样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
财联社· 2025-10-23 08:35
产品定位与服务 - 《电报解读》产品主打时效性和专业性,侧重于挖掘重要事件的投资价值、分析产业链公司以及解读重磅政策要点 [1] - 产品即时为用户提供快讯信息对市场影响的投资参考,以专业视角、朴素语言、图文并茂方式呈现信息价值 [1] 公司A业务亮点 - 公司业务涉及深地经济与人形机器人领域,产品适用于海洋和陆地环境 [1] - 公司柔性传感器与电子皮肤产品已送样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 [1] - 公司聚焦于机器人零部件矩阵与固态电池材料的研发与生产 [1] 公司B业务亮点 - 公司业务覆盖CPO光模块与高速数通领域,其400G/800G产品已实现批量出货 [1] - 公司1.6T产品具备批量交付能力 [1] - 公司通过扩产高速数通产品以填补市场缺口,并布局CPO光引擎以抢占算力前沿赛道 [1]
公司互动丨这些公司披露在机器人、深地经济等方面最新情况
第一财经· 2025-10-22 22:38
机器人 - 东方电热电子皮肤产品已送样至机器人头部企业 [1] - 弘景光电在具身人形机器人应用领域已启动研发并完成送样 [1] - 保隆科技计划逐步投入资源以拓展机器人领域业务 [1] 深地经济 - 博盈特焊防腐防磨堆焊技术可应用于深地油气运输中的输油管道等零部件 [1] - 宝泰隆明确其拥有的煤矿和石墨矿资源目前不属于深地经济范畴 [1] 消费电子 - 隆利科技采用LIPO技术的产品已在手环、手机等项目上实现量产 [1] 充换电 - 绿能慧充与宁德时代充换电业务板块公司存在技术及业务合作 [1] - 大众交通截至目前未涉及充换电业务 [1] 光通信与数据中心 - 华工科技海外设备商与渠道商已有批量的400G/800G光模块出货 [1] - 本川智能高端PCB产品已在CPO相关项目中实现小批量应用 [1] 电子元器件与散热 - 领益智造已为AMD等国际客户批量出货散热模组 [1] - 法拉电子电容器产品应用于特高压输变电领域 [1] - 华特气体向新凯来公司供应少量电子特种气体,但业务占比较小 [1] 汽车智能化 - 四维图新与鉴智机器人从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获得585万套智驾方案的新增定点 [1] 人工智能 - 科大讯飞与摩尔线程在人工智能领域始终保持良好合作 [1] 其他业务动态 - 横店东磁储能业务聚焦户用储能,已在欧洲市场实现小部分出货 [1] - 方大特钢暂未与华为开展高炉数字孪生相关项目合作 [1]
东方电热:电子皮肤已送样机器人头部企业
第一财经· 2025-10-22 16:05
预镀镍材料业务 - 预镀镍材料当前月产量约为2000吨 [2] 半导体电加热器业务 - 半导体电加热器产品已获得客户认可 [2] 熔盐储能业务 - 熔盐储能业务在上半年获得订单金额近亿元 [2] 汽车传感器业务 - 汽车用柔性织物压力传感器已准备进入量产阶段 [2] 电子皮肤业务 - 电子皮肤产品已送样至机器人行业头部企业 [2]
东方电热(300217.SZ):预镀镍材料目前每月生产2000吨左右
格隆汇· 2025-10-22 16:00
格隆汇10月22日丨东方电热(300217.SZ)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预镀镍材料目前每月生产2000吨左 右,半导体电加热器已经获得客户认可,熔盐储能上半年订单近亿元,汽车用柔性织物压力传感器已准 备量产,电子皮肤已送样机器人头部企业。 ...
万字长文|人形机器人应用趋势、挑战及建议
机器人圈· 2025-10-15 18:22
人形机器人产业全景框架 - 产业链根据官方指导意见划分为大脑(感知、决策、人机交互)、小脑(运动控制)和肢体三个方面 [1] - 大脑发展方向聚焦于提升高级认知和决策能力,例如通过集成通用智能大模型实现复杂任务规划和环境理解 [1] - 小脑发展方向关注即时反应和运动控制能力,通过先进算法实现平衡控制、动态行走等低级反射式动作 [1] - 肢体发展方向集中在物理结构和运动能力优化,通过仿生设计提高在复杂环境中的操作能力和适应性 [1] 人形机器人核心环节发展现状:大脑与小脑 - 国外科技巨头凭借在AI大模型、核心算力和软件平台的显著优势,持续引领大脑(认知决策)与小脑(运动控制)的技术创新 [2] - 特斯拉Optimus计划整合自研自动驾驶神经网络和Dojo超算,赋予机器人强大的感知和任务规划能力 [4] - 英伟达通过Isaac平台和强大算力支持开发者构建能处理多模态信息的复杂模型,提升决策和学习能力 [4] - 谷歌探索将大型语言模型与机器人控制结合,如RT-2项目,让机器人理解抽象指令,推动认知进化 [4] - 国外企业在核心算力上投入巨大,通过自研高性能芯片(如英伟达Jetson、特斯拉FSD、谷歌TPU)为机器人提供强大计算支持 [4][5] - 软件平台采用开源生态与专有平台结合策略,ROS系统仍是重要基础,同时企业积极构建专有AI平台和开发工具链 [5] - 国内在具身智能大模型构建上取得进展,例如自变量机器人开发的WALL-A系列模型在参数规模上已超过国际同行 [7] - 国内企业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包括优必选等老牌企业、小米华为等科技巨头以及智元机器人等初创公司 [10] - 国内技术路径积极跟进国际前沿,普遍重视AI大模型的核心驱动作用,并与领先AI机构合作开发具身智能大模型 [10] - 国内机器人软件平台与操作系统仍在建设中,缺乏像ROS那样成熟的开源基础软件平台和完整的商业级开发套件 [11] - 高质量训练数据集的构建已成为国内行业共识,部分领先企业和研究机构已开始积极布局专用数据集 [11] 人形机器人核心环节发展现状:肢体 - 全球人形机器人肢体硬件市场,特别是在高端执行器领域,由少数掌握核心技术的国际知名企业主导 [13] - 波士顿动力凭借液压驱动技术和动态控制算法,使Atlas机器人在高机动性和复杂地形适应性方面处于顶尖水平 [13] - 特斯拉为Optimus机器人自主研发了高效率、低成本的自研执行器,展现其机电一体化和垂直整合能力 [13] - 我国在肢体硬件及核心执行部件方面虽有进展,但在高精度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等关键部件上仍高度依赖国外技术 [14] - 上游零部件领域,步科股份、鸣志电器、汇川技术等本土企业正在努力提升性能、降低成本,推动本地化发展 [15] - 精密减速器是实现精确平稳运动的关键,谐波减速器结构紧凑但技术壁垒高,全球市场主要由日本哈默纳科、纳博特斯克等企业主导 [16] - 根据QYResearch报告,2022年日本新宝在国内精密行星减速器市场份额达20%,居首位 [17] - 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行星滚柱丝杠全球产能集中在欧美,中国厂商市场份额仅约19%,高度依赖进口推高制造成本 [17] - 高性能伺服电机及其驱动系统要求高扭矩密度和快速动态响应,全球市场由Kollmorgen、Parker等国际品牌主导 [18] - 六维力/力矩传感器技术壁垒最高,是美国ATI Industrial Automation被认为是领导者,中国市场外资品牌占主导 [19] - 根据头豹研究院预测,2022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六维力/力矩传感器需求量约4840套,市场规模0.5亿元,预计2027年达1.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9.6% [19] - 先进视觉传感器是机器人的"眼睛",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在视觉处理中发挥核心作用 [20] - 电子皮肤作为一种新兴的仿生感知部件,全球市场主要由美国Tekscan、日本JDI等企业主导,占约90%份额 [21] - 根据预测,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应用领域的电子皮肤市场规模将达90.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4.3% [23] 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 - 技术发展呈现多领域深度融合趋势,人工智能算法突破、架构与算力优化、核心硬件性能提升等构成核心支柱 [25] - 具身智能已成为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发展的核心方向,强调通过与物理世界的持续交互涌现更高级别的智能行为 [26] - AI算法将重点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如通过强化学习和模仿学习优化行为策略和掌握新技能 [26] - 端云融合架构正从概念探索加速迈向大规模应用,成为未来技术架构发展的核心趋势 [28] - 在算力演进路径上,短期采用异构计算架构,长期自研存算一体芯片成为降低能耗的重要方向 [28] - 核心硬件正朝着更高功率密度、更高精度、更快响应速度、更低能耗、更长寿命以及更紧凑轻量化的方向发展 [29] - 软件平台方面,操作系统持续向更实时、更可靠方向发展,高逼真度仿真平台和数字孪生技术将更广泛应用 [31] - 构建高效数据闭环成为技术发展重点,企业通过多种方式采集多模态数据并进行清洗标注和模型训练 [32] 人形机器人应用现状及指引 - 人工智能在机器人设计研发及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已展现出赋能潜力,但应用深度与广度尚不均衡 [33] - 在人形机器人大模型应用方面,AI大模型正成为构建机器人高级认知能力的核心技术支撑 [33] - 目前大模型应用集中在自然语言指令理解、视觉环境感知和简单任务规划等层面,但深度应用仍面临幻觉、泛化能力不足等难题 [34] - 在设计研发环节,AI技术主要用于加速设计迭代和优化性能参数,仿真测试已成为标准环节 [34] - 仿真环境与真实物理世界存在"Sim2Real Gap"等突出问题,限制了算法移植性能 [35] - 在生产制造环节,AI技术尝试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但应用仍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标准化工序 [36] - 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生产面临结构复杂、供应链不成熟、缺乏统一标准等巨大挑战 [37] - 在汽车制造领域,人形机器人有望深度参与焊接、涂装、总装等多个生产环节,适应传统工业机器人难以覆盖的复杂任务 [38] - 根据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约90%的人形机器人将用于工业和商业领域的重复性、结构化工作 [38] - 在家庭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被寄予厚望,可提供家务助理、老人陪护、儿童教育等服务,但规模化应用面临场景复杂性和安全性挑战 [39] - 在仓储物流领域,人形机器人可有效弥补现有自动化设备在货物分拣、装卸等环节的能力短板 [40] - 在特种安防和高危环境作业领域,人形机器人凭借其全天候工作能力和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具有应用前景 [41][42] - 在展会展示等服务场景,人形机器人已能承担迎宾接待、信息咨询等任务,为技术商业化落地提供早期试验场 [43] 人形机器人发展面临的挑战 - 算法模型存在技术瓶颈,AI大模型在复杂真实环境中存在性能局限,如幻觉问题、可解释性差和泛化能力不足 [44] - 感知控制存在技术难题,需高效融合多模态感知信息,实现类人运动能力和灵巧操作面临机械结构、驱动系统等多重挑战 [45] - 核心硬件零部件存在制约,高精度传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部件技术壁垒高且价格昂贵,国内企业存在不足 [46] - 产业化面临成本结构不合理问题,一台国产人形机器人成本约为70万元,国际先进产品成本高达数百万美元 [47] - 应用场景适配性不足,工业场景中技术水平下的综合成功率较低,家庭场景中用户难以接受"边用边学"模式 [47] - 商业模式创新滞后,传统的产品销售模式面临挑战,"机器人即服务"等新兴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48] - 高质量数据获取困难,真实数据采集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数据标注标准缺乏且涉及隐私合规挑战 [50] - 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但国内高校院系分割严重,难以培养综合人才 [51] - 供应链生态协同不足,关键环节存在断供风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关系松散,缺乏统一技术标准 [51] - 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针对人形机器人的专项法律法规和系统性技术标准缺乏,增加了产业发展不确定性 [52]
晨会纪要:2025年第170期-20251010
国海证券· 2025-10-10 09:03
固生堂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4.95亿元,同比增长9.5%,归母净利润1.52亿元,同比增长41.9% [3] - 就诊量达275万人次,同比增长15.3%,次均消费为544元/人次,同比下滑5.0%但环比企稳 [3] - 毛利率提升至30.63%,同比增加1.23个百分点,经调整净利率为11.40%,同比增加0.56个百分点 [3] - 已发布10大国医AI分身,覆盖8大中医专科领域,并上线AI健康助理以提升诊疗体验 [3] - 宣布派发2025年中期股息每股0.35港元,合计8230万港元,并在2025年截至10月3日回购519万股,占总股本约2.18%,回购金额达1.66亿港元 [4] - 预测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4亿元、42亿元、5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30亿元、5.44亿元、6.80亿元 [5] 绿的谐波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51亿元,同比增长45.82%,归母净利润为0.53亿元,同比增长45.87% [7] - 第二季度营业收入为1.53亿元,同比增长69.52%,归母净利润为0.33亿元,同比增长100.99% [8]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130倍,主要得益于营业收入增加及销售回款增加 [8] - 下游工业机器人产量截至2025年7月累计达44.71万套,累计同比增长32.9% [8] - 公司发展完善了新一代谐波啮合"P齿形"设计理论体系等核心技术,产品成功从研发迈入小批量生产阶段 [9] - 有序推进募投项目"新一代精密传动装置智能制造项目",重点围绕精密谐波减速器及行星滚柱丝杠进行产能扩张 [10] - 预测2025-2027年营业收入为5.50亿元、7.55亿元、10.20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13亿元、1.54亿元、1.87亿元 [10] 汉威科技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11.77亿元,同比增长5.67%,归母净利润为0.59亿元,同比增长14.47% [12] - 第二季度营收为5.74亿元,同比增长10.37%,归母净利润为0.42亿元,同比增长13.51% [1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45%,销售毛利率为30.47%,同比提升2.72个百分点 [12][14] - 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全资孙公司,并在马来西亚设立下属子公司以拓展海外市场,同时增资上海共进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开普勒机器人 [14] - 电子皮肤业务已与近30家机器人整机厂及零部件厂商建立合作,苏州能斯达产线产能已饱和,新扩建产线已开工建设 [15] - 面向机器人领域布局了柔性触觉传感器、惯性测量单元等多维产品矩阵,构建覆盖"触觉-平衡-力控-嗅觉"的感知解决方案 [15] - 预测2025-2027年营业收入为25.51亿元、29.40亿元、36.2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0.93亿元、1.27亿元、1.98亿元 [15] 汇川技术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为205.09亿元,同比增长26.73%,归母净利润为29.68亿元,同比增长40.15% [17] - 第二季度营业收入为115.31亿元,同比增长18.99%,归母净利润为16.46亿元,同比增长25.91% [17]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0.20亿元,同比增长65.24%,国际化业务实现营收13亿元,同比增长39% [17] - 通用自动化业务实现营收88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伺服系统、通用变频器、PLC&HMI、工业机器人分别实现收入37亿元、27亿元、9亿元、6亿元 [18] - 公司的通用伺服系统、低压变频器产品、小型PLC、中大型PLC、工业机器人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分别位居第一名、第一名、第四名、第六名、第四名 [19] - 新能源汽车业务实现90亿元,同比增长50%,新增国内定点30+个、海外定点5个,配套新能源物流车产品销量超20万台,电机电控装机量份额占比超30% [20] - 智慧电梯业务实现收入23亿元,同比小幅下滑1%,轨道交通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2.2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21] - 在AI业务方面完成并落地iFG平台架构,形成全链路工业AI软件体系,在人形机器人业务方面布局核心零部件和上肢部件 [22] - 预测2025-2027年营业收入为504.08亿元、667.95亿元、902.52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69.99亿元、81.66亿元、97.86亿元 [23] 无锡振华核心观点 - 公司专注于汽车冲压及焊接零部件,与上汽乘用车、理想汽车、特斯拉、小米汽车等知名整车制造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24] - 冲压零部件业务为基盘业务,收入占比始终高于50%,随着新能源客户放量,该业务收入占比和毛利率持续修复提升 [24] - 分拼总成业务深度合作上汽乘用车,2024年产能利用率仅为56.36%,预计2025年上汽乘用车产销量回升将显著修复该业务产能利用率和毛利率 [25] - 电镀业务与联合电子深度绑定,无锡开祥为联合电子在精密镀铬工艺领域国内唯一合格供应商,HDEV5、HDEV6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 [26] - 拓展功率半导体赛道,拟投资2亿元建设车用功率半导体组件项目,实现年产200万套组件能力,并取得上汽英飞凌功率半导体电镀底板产品定点 [27] - 预计2025年全球第三代半导体市场规模突破400亿美元,中国产值或将突破100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贡献超40%需求 [28] - 预测2025-2027年实现营业收入35.71亿元、45.54亿元、54.7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5.13亿元、6.17亿元、7.52亿元 [29] 行业动态核心观点 - 2025年9月29日至9月30日,汽车板块指数上涨1.7%,跑赢上证综指,其中乘用车、商用车、零部件、汽车服务分别上涨2.8%、2.1%、1.7%、0.7% [30] - 新势力9月交付量公布,零跑交付6.7万辆同比增长超97%,小米交付破4万辆同比增长约两倍,理想交付3.4万辆同比下滑37% [31] - 吉利汽车拟进行最高达23亿港元的股份回购计划 [31] - 特斯拉在美国正式推出售价低于4万美元的新款Model 3标准版及Model Y标准版,起售价分别为36,990美元和39,990美元 [31] - 特斯拉计划2025年底推出第三代人形机器人,并预计在2026年开始量产,马斯克预计2030年前将年产100万台 [32] - Figure宣布Figure 03将于10月9日正式发布,其脚部具有铰接式脚趾并配备感应充电功能 [32] - 在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催化下乘用车销量超预期,2025年政策延续,结构上看好汽车高端化、智能化升级带来的机会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