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抑郁药
icon
搜索文档
松弛又焦虑的美国人
虎嗅· 2025-08-25 18:10
美国文化特征 - 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自主 成年人需对自己的决策承担后果[3] - 美国人普遍表现出"不在乎"态度 但注重基本礼貌和人际尊重[3] - 语言体系缺乏宏观叙事 个体仅代表自身而非群体[4] 社会行为模式 - 陌生人之间友好互动频繁 超市、公园等场所常见主动打招呼现象[7] - 汽车文化高度发达 3.41亿人口拥有3亿登记车辆 驾驶行为整体守规矩[9] - 人际关系保持明显边界感 友好但难以建立深度友谊[10] 心理健康状况 - 北美消耗全球47.9%抗抑郁药物 大部分为美国人消费[2][21] - 约23%美国成年人过去两年被诊断焦虑或抑郁 比例居全球高收入国家之首[21] - 600万美国儿童正在服用抗抑郁药物[21] 医疗消费习惯 - 心理治疗费用高昂 南部州每小时600-700美元 保险报销后仍需支付100-200美元[18] - 制药公司积极推广抗抑郁药和ADHD药物 但需明确告知副作用[21] - 患者追求即时见效 医生优先开药导致药物依赖风险[21][22] 经济行为特征 - 崇尚即时消费 普遍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商品[22] - 存在贷款旅游等超前消费现象[22] - 失业可能导致债务危机和住房丧失 进而引发精神崩溃[24] 社会支持体系 - 教会组织在心理疏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提供社群互助机制[18] - 心理疾病去污名化 看心理医生被视为正常行为[21] - 无家可归者再就业需通过机构体检培训 过程漫长且困难[25] 文化差异比较 - 美国人将身体视为分部位治疗对象 头疼立即服用头疼药[23] - 东亚文化将身体看作完整系统 强调综合治疗[23] - 美国流浪汉数量庞大 洛杉矶市区约4.5万人无家可归[3]
德国药店兼职半年,我看到中老年人的B面
虎嗅· 2025-07-29 15:15
"你能告诉我,这种药我该什么时候吃?我一个人住,最近记性越来越差了。" 一位70多岁的德国老太太在药店柜台前轻声问我,这时我刚刚开始在德国药店打工不到两周。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的这份兼职,可能不只是"卖药"那么简单。过去的半年,我在德国一家位于 居民区的药店做兼职。 起初只是为了练口语、补贴生活,但没想到,这段经历让我第一次真正地"看见"了德国中老年人群体的 B面: 一个远离旅游宣传画、也不同于政治新闻中"高福利社会"光鲜印象的日常世界。 这半年里,我在药店听到、看到和体会到的那些德国中老年人的"另一面"。 一、药不是最需要的,"陪说几句"才是 在药店工作最出乎我意料的一点是: 来买药的老人,往往不是最需要药,而是最需要人。 每天早上9点开门,总有三三两两的老顾客等在门口。他们并不急着取药,而是走进来跟药剂师聊天。 有的会聊孙子周末有没有来;有的聊自己花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掉果子了;还有的只是说一句"今天天气 真不错"。 有位80多岁的老爷爷,每次来都不紧不慢地走到我面前,从口袋里掏出写满字的便签,一边问我药的事 情,一边打量我今天穿的围巾是不是新颜色。 后来我才知道,他的老伴已经去世了。 他每天的生活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