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陶瓷纳滤芯

搜索文档
蓝伟光,香港再造一个“三达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7 20:34
公司背景与资本历程 - 三达膜创始人蓝伟光以新加坡学者身份在香港推广膜技术应用经验,为后续H股上市埋下伏笔[2] - 公司资本路径独特:2003年新加坡主板上市,2011年退市回归,2019年登陆科创板,2024年启动H股上市计划[3] - 科创板上市首年营收7.42亿元,净利润2.77亿元,2022年营收增至12.59亿元但净利润降至2.18亿元,2023年营收14.51亿元(+15.2%),净利润2.54亿元(+16.5%)[3] - 2024年营收13.91亿元(-4.1%),净利润3.15亿元(+23.97%),扣非净利润2.31亿元[3] 业务结构与经营挑战 - 膜技术主业增长乏力,利润依赖水务及非经常性损益(政府补贴占净利润18%-36.8%)[5] - 四大募投项目全部变更或延期:无机陶瓷纳滤芯项目取消,纳米过滤膜材料产能缩水70%(12条产线仅建成4条)[5] - 应收账款问题突出:2024年水务运营应收账款9亿元,占营收超60%,增速高于营收增速[7] - 转型新能源领域:2022年盐湖提锂订单3.66亿元占营收29%,"吸附+膜"工艺中纳滤膜技术为核心装备[5] 国际化战略布局 - 2023年与卓越新能合资设立新加坡研究院(投资1200万美元),开发膜技术在生物质能源应用[6] - 明确"以新加坡团队为核心拓展东南亚市场"战略,与H股上市形成协同[6] - 创始人蓝伟光通过新中科促会频繁对接香港资源,强调"新港互学互鉴"技术出海理念[8] H股上市战略动因 - 破解A股募资使用效率问题:15.24亿元IPO募资近半项目停滞,H股可缓解新项目及海外扩张资金压力[7] - 优化财务结构:虽有13.6亿元账面现金(2022年),但需应对应收账款激增和研发投入(陶瓷纳滤膜、黑金膜等)[7] - 重塑市场定位:港股有助于纠正市场将其误认为环保工程公司的认知偏差,突显全产业链技术能力[10] - 国际化估值管理:H股可引入国际长线资金,平滑A股散户主导的估值波动,目标东南亚/中东水处理市场[9][10] 双平台发展前景 - 若成功将成为罕见"科创板+H股"膜技术企业,海外收入占比不足10%有望提升[9] - 可对冲A股治理波动:2025年董事及财务总监计划减持41.5万股,H股引入国际投资者稳定治理结构[9] - 技术输出潜力:陶瓷纳滤芯可替代进口反渗透膜,石墨烯黑金膜产能达120万平方米/年[10]
破发股三达膜拟发行H股 2019年上市募资15.24亿元
中国经济网· 2025-06-17 11:09
公司H股上市计划 - 公司拟启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 授权期限为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12个月内 [1] - 本次H股上市旨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 推进海外战略布局 提升品牌形象及资本实力 [1] - 具体上市细节尚未最终确定 需与中介机构商讨推进 [1] - 上市事项尚需提交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 并需取得中国证监会、香港联交所等监管机构批准 [1] 公司A股上市历史 - 公司于2019年11月15日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发行数量8347万股 发行价18.26元/股 保荐机构为长江证券 [2] - 目前股价处于破发状态 [2] - 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15.24亿元 净额14.50亿元 较原计划多募集4024.66万元 [2] - 原计划募集资金14.10亿元 用于5个项目包括无机陶瓷纳滤芯生产线、纳米过滤膜材料基地等 [2] 发行费用 - 公开发行新股发行费用合计7391.56万元 其中保荐承销费用6164.30万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