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星尘智能Astribot S1
icon
搜索文档
“南山智造”机器人走进千行百业
深圳商报· 2025-08-17 07:48
行业概况 - 南山区集结20余家机器人明星企业,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触觉传感器等硬核技术,并构建全国首个具身机器人商业秘密保护标准[1] - 南山机器人产业已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从算法模型到场景落地的全链条生态,2024年相关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4] - 产业链上下游在南山形成闭环,研发周期缩短30%以上,具备"整体作战"能力[5] 技术突破 - 数字华夏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夏澜"搭载29个主动自由度的面部控制系统和"电子皮肤",能通过手部触觉感知握力[2] - 智平方的"爱宝"机器人采用"快慢双系统"具身大模型,60秒内完成整栈码垛操作,并进入国内外头部车企工厂[2][3] - 逐际动力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LimX Oli配备31个主动自由度,全球首个在室外完成Live舞蹈演示[3] - 星尘智能Astribot S1机械臂实现毫米级精度操作,通过"本体+数据+模型"闭环体系持续学习[1][3] 商业化进展 - 星行侠作为全球首款本体与轮式结合的商用机器人,已获超百台订单,将在银行、博物馆、智慧校园落地[2] - 南山机器人企业在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医疗康养、家庭陪伴等200多个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4] - 多家企业强调不做"展会机器人"而做"上岗机器人",注重"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4] 制度创新 - 南山区出台全国首个具身机器人商业秘密保护标准,构建"九大模块化保护体系",覆盖算法模型、硬件设计等全环节[6] - 标准细化到运动控制参数、导航数据集等技术节点的防护要求,解决供应链保密难题[6] - 制度创新吸引全球顶尖AI人才和头部企业,目前南山已集聚机器人相关企业超500家[7] 产品矩阵 - 数字华夏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具备表情交互和触觉感知功能[2] - 星行侠实现双足站立与轮式形态自由切换,适应多场景需求[2] - 智平方"爱宝"机器人兼具工业搬运(60秒完成整栈操作)和娱乐表演(架子鼓演奏)能力[2][3] - 逐际动力人形机器人完成高难度舞蹈动作,动态平衡算法支持重心剧烈变化时的稳定性[3]
从“秀技能”到“真干活”:2025机器人商业化破冰进行时
中国证券报· 2025-08-11 07:58
机器人行业落地应用现状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机器人已在商超零售、物流分拣、上下料等多场景演示应用潜力,但当前仅能执行有限场景的简单任务,复杂场景能力不足[1] - 大会共有200多家国内外公司参展,展出1500多台机器人产品,创国内展会之最[2] - 企业正推动部分场景商业化:松延动力人形机器人订单突破2000台(教育行业占比最大),傅利叶计划2025年交付数千台Care-bot GR-3,银河通用机器人已在北京10家无人药店上岗并计划年底扩展至100家[3] - 机器人形态多样化趋势明显,轮式底盘、下肢可折叠/可升降产品增多(擎朗智能、帕西尼等),以适配更多场景需求[4] 商业化阶段与技术分级 - 行业参考自动驾驶分级提出具身智能进阶路线:当前机器人智能水平处于L1(完成明确单一任务)至L2(拆分任务后自主调整执行)之间[4] - 乐观预计规模化落地需5-10年,但未来2-3年将有真实场景落地,首批应用集中于高危环境(矿井、电力)、有害健康场景(粉尘、辐射)及重复劳动(装配)[4] -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加速:智平方AlphaBot系列获近500订单(东风柳汽等工厂使用),星动Q5预计年内交付100台[3] 核心技术瓶颈与突破方向 - 主要痛点包括"大脑"能力不足(决策智能化水平低)、场景匮乏、制造精度受限,当前产品更多提供娱乐价值而非实用价值[6] - 具身智能大模型发展滞后:相当于ChatGPT推出前1-3年阶段,需处理物理世界复杂信息,技术难度高于语言类大模型[6] - VLA模型面临动作预测难、本体差异大、数据难兼容、任务泛化弱等问题,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四项核心成果加速技术突破[7][9] 数据与训练解决方案 - 物理世界真实训练数据稀缺(如空间感知需百万级数据),群核科技通过100万图纸信息实现80%准确度,但强泛化需数十万至百万数据[9] - 银河通用采用"物理仿真+合成数据"路线,用99%合成数据加1%真实数据训练模型,降低训练门槛[9] - 行业共识:未来2-3年需建立端到端通用大模型,优必选预计5-10年真实场景积累和千亿级资金投入可支持机器人进入核心岗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