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

搜索文档
重新认识地方戏的灵魂(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行业政策与趋势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新规要求大型舞台剧创作项目每外请1类主创人员降低1个排序档次 旨在鼓励培养本土主创力量并保持剧种特色 [2] - 行业需重新认识方言和声腔音乐作为地方戏灵魂的重要性 避免因过度创新导致剧种特色丧失 [2][6] 方言与剧种特色 - 福州话的"八音"调值塑造了闽剧念白韵律 广东话"九声六调"增强粤剧旋律性 莆仙方言15个声母和40多个韵母体现古老剧种厚重感 [2] - 方言词汇体系如福州话"平八"、巴蜀方言"巴适"、吴语"芥杀格"等能精准塑造角色语言形象 增强行当特色 [3] - 方言"文白异读"现象可差异化塑造丑角白话连珠、官生文读铿锵、花旦文白混读等人物形象 [3] - 外请主创难以短期掌握复杂方言体系 青年编剧方言驾驭能力下降 导致台词生硬并削弱剧种韵味 [4] 声腔音乐与艺术风格 - 闽剧声腔融合"逗腔""江湖""洋歌"三大体系 结合福州方言及逗管等特色乐器形成独特音乐风格 [5] - 湘剧通过长沙方言规范将高腔、昆腔等声腔与湖南地方音乐深度结合 形成"湘化"特色 [5] - 梨园戏"压脚鼓"、赣剧赣胡、晋剧"呼胡"等特色乐器及曲牌构成剧种高辨识度艺术风格 [5] - 当前存在外请作曲配器与剧种声腔"两张皮"现象 大建制乐队湮没特色乐器 削弱剧种辨识度 [5] 创新与传承平衡 - 行业需适应时代变化 在题材和表演程式(如闽剧"脱壳"程式、妆造改良)方面鼓励创新 [6] - 300多个剧种各美其美 革新传统需先深入理解方言和声腔音乐的核心价值 [6]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一悲一喜一抖袖,一唱一念一声吼——山西老戏唱出“新声”
新华网· 2025-05-02 11:20
山西戏曲行业现状 - 山西拥有38个剧种,数量居全国前列,被誉为"中国戏曲摇篮",晋剧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1] - 近年来通过"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等惠民工程,地方戏曲得到有序传承,濒危剧种"太原秧歌"每年演出稳定在150场左右[1] - 演出覆盖城乡,上党梆子剧团每年可覆盖观众150万人,乡村演出观众可达成千上万[4] 受众变化与市场表现 - 观众从看"热闹"转向看品质,对表演规范性、细腻性及服道化都有更高要求[4] - 青年观众群体增长,晋东南地区少儿戏曲兴趣班需求旺盛,家长主动求师现象增多[4] - 晋剧在上海等外地市场反响热烈,出现跨省追剧的忠实戏迷群体[4] 创新发展举措 - 成立青年剧团培养新生力量,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青年团以18-19岁演员为主力[6] - 通过老戏新编、戏剧移植、新创现代剧等方式创新内容,建立演员考核体系提升专业水平[6] - 晋剧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进行巡演,计划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6] 传承保护机制 - 濒危剧种传承人可获得每场5000元的演出津贴补助[1] - 在中小学校开展晋剧社团活动,从青少年阶段培养受众[7]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通过展演活动扩大影响力,如武凌云等知名演员的公开表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