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

搜索文档
重新认识地方戏的灵魂(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行业政策与趋势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新规要求大型舞台剧创作项目每外请1类主创人员降低1个排序档次 旨在鼓励培养本土主创力量并保持剧种特色 [2] - 行业需重新认识方言和声腔音乐作为地方戏灵魂的重要性 避免因过度创新导致剧种特色丧失 [2][6] 方言与剧种特色 - 福州话的"八音"调值塑造了闽剧念白韵律 广东话"九声六调"增强粤剧旋律性 莆仙方言15个声母和40多个韵母体现古老剧种厚重感 [2] - 方言词汇体系如福州话"平八"、巴蜀方言"巴适"、吴语"芥杀格"等能精准塑造角色语言形象 增强行当特色 [3] - 方言"文白异读"现象可差异化塑造丑角白话连珠、官生文读铿锵、花旦文白混读等人物形象 [3] - 外请主创难以短期掌握复杂方言体系 青年编剧方言驾驭能力下降 导致台词生硬并削弱剧种韵味 [4] 声腔音乐与艺术风格 - 闽剧声腔融合"逗腔""江湖""洋歌"三大体系 结合福州方言及逗管等特色乐器形成独特音乐风格 [5] - 湘剧通过长沙方言规范将高腔、昆腔等声腔与湖南地方音乐深度结合 形成"湘化"特色 [5] - 梨园戏"压脚鼓"、赣剧赣胡、晋剧"呼胡"等特色乐器及曲牌构成剧种高辨识度艺术风格 [5] - 当前存在外请作曲配器与剧种声腔"两张皮"现象 大建制乐队湮没特色乐器 削弱剧种辨识度 [5] 创新与传承平衡 - 行业需适应时代变化 在题材和表演程式(如闽剧"脱壳"程式、妆造改良)方面鼓励创新 [6] - 300多个剧种各美其美 革新传统需先深入理解方言和声腔音乐的核心价值 [6]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一悲一喜一抖袖,一唱一念一声吼——山西老戏唱出“新声”
新华网· 2025-05-02 11:20
新华社太原5月2日电 题:一悲一喜一抖袖,一唱一念一声吼——山西老戏唱出"新声" 近年来,山西不断完善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工作体系。随着"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等惠民工程的实施,山西地方戏曲有序传承。隶属于濒危剧种 之一的"太原秧歌"代表性传承人崔云冬告诉记者,他们每演出一场,便可获得5000元的津贴补助。从2021年以来,"太原秧歌"的演出基本能稳 定在每年150场左右。 著名晋剧演员武凌云在文化展演活动上表演。新华社记者詹彦 摄 在黄河故道的风里,在太行山的崖壁之中,五百年戏文正唱出"新声"。 山西的戏曲既可"阳春白雪",也能"下里巴人",演出不仅在城市剧院,也在基层乡间,观众群体覆盖广泛。 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晋剧"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谢涛表示,剧团在上海演出时,当地观众特别热情,甚至有戏迷会全 国各地追着演出跑。 新华社记者樊欣阳 "打不完的金枝,算不尽的粮",在晋中平原上,梆子声一起,便知是晋剧开腔。 晋剧也称中路梆子,是山西戏曲的"顶梁柱"。除了晋剧,山西还拥有38个剧种,被誉为"中国戏曲摇篮",数量居全国前列。山西戏曲是黄河流 域农耕文明的审美结晶,亦是晋商文化鼎盛时期的艺术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