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闽剧
icon
搜索文档
重新认识地方戏的灵魂(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行业政策与趋势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新规要求大型舞台剧创作项目每外请1类主创人员降低1个排序档次 旨在鼓励培养本土主创力量并保持剧种特色 [2] - 行业需重新认识方言和声腔音乐作为地方戏灵魂的重要性 避免因过度创新导致剧种特色丧失 [2][6] 方言与剧种特色 - 福州话的"八音"调值塑造了闽剧念白韵律 广东话"九声六调"增强粤剧旋律性 莆仙方言15个声母和40多个韵母体现古老剧种厚重感 [2] - 方言词汇体系如福州话"平八"、巴蜀方言"巴适"、吴语"芥杀格"等能精准塑造角色语言形象 增强行当特色 [3] - 方言"文白异读"现象可差异化塑造丑角白话连珠、官生文读铿锵、花旦文白混读等人物形象 [3] - 外请主创难以短期掌握复杂方言体系 青年编剧方言驾驭能力下降 导致台词生硬并削弱剧种韵味 [4] 声腔音乐与艺术风格 - 闽剧声腔融合"逗腔""江湖""洋歌"三大体系 结合福州方言及逗管等特色乐器形成独特音乐风格 [5] - 湘剧通过长沙方言规范将高腔、昆腔等声腔与湖南地方音乐深度结合 形成"湘化"特色 [5] - 梨园戏"压脚鼓"、赣剧赣胡、晋剧"呼胡"等特色乐器及曲牌构成剧种高辨识度艺术风格 [5] - 当前存在外请作曲配器与剧种声腔"两张皮"现象 大建制乐队湮没特色乐器 削弱剧种辨识度 [5] 创新与传承平衡 - 行业需适应时代变化 在题材和表演程式(如闽剧"脱壳"程式、妆造改良)方面鼓励创新 [6] - 300多个剧种各美其美 革新传统需先深入理解方言和声腔音乐的核心价值 [6]
曹禺戏剧文学奖在上海揭晓 京剧《张謇》等5部作品获奖 港澳台作品实现“零”的突破
解放日报· 2025-05-18 10:45
获奖作品及编剧 - 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揭晓5部获奖作品:闽剧《画网巾先生》(编剧戴先良)、越剧《钱塘里》(编剧谢丽泓)、话剧《屈原》(编剧黄维若)、京剧《张謇》(编剧龚孝雄)、话剧《捉迷藏》(编剧李宇樑)[1] - 颁奖晚会将于5月21日在上海文化广场举行[1] - 京剧《张謇》以清末企业家张謇传奇人生为蓝本,编剧龚孝雄阅读100多万字材料,创作历时三年四易其稿[1] 评选数据 - 本届共收到59部剧本申报,来自全国35家单位、《剧本》编辑部及个人,其中戏曲27部、话剧25部、其他类型7部[1] - 初评委员会以记名投票选出20部进入终评(戏曲10部、话剧10部)[1] - 首次开放个人申报渠道收到7部投稿,需附三位同类别获奖者联名推荐[2] 提名作品及突破 - 推选5部提名作品:话剧《寻味》(龚应恬、李宗熹)、豫剧《杜甫·大河之子》(原长松)、话剧《面皮》(张骥)、梨园戏《促织记》(林清华)、话剧《西迁》(林蔚然、王人凡)[2] - 澳门作品《捉迷藏》获奖,大陆与台湾合作作品《寻味》获提名,实现港澳台地区"零"突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