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粤剧
icon
搜索文档
梁素梅的“戏瘾”人生
人民日报· 2025-07-31 06:33
粤剧行业传承现状 - 粤剧行业面临人才流失挑战 2016年南宁市戏剧院招收45名学生中仅30人坚持下来[4] - 行业通过进校园和下乡村方式扩大受众覆盖面 推动传统戏曲传播[4] 艺术家职业发展路径 - 从业者从基层剧团起步 通过年度排演1-2出大戏积累经验成为台柱子[3] - 职业发展存在地域壁垒 需要从地区剧团向市级剧团晋升[3] - 专业提升需要经历跑龙套阶段 通过每日背唱15-20首曲目强化唱功[3] 艺术成就评定体系 - 中国戏剧节设立优秀表演奖个人奖项 1996年11月第五届戏剧节已有该评选机制[4] - 中国戏剧梅花奖为行业最高荣誉 2001年第十九届奖项通过原创剧目《紫金锤》获得[4] 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 粤剧训练包含压腿/下腰/走台步/吊嗓/唱腔等基本功训练[2] - 发音训练需逐字纠正 身段需逐个动作练习 表情需逐段戏调整[3] - 角色演绎要求秒级切换能力 包括嗓音/眼神/走姿同步变化[4] 行业传承机制 - 建立名家工作室制度 通过奖状和照片记录艺术生涯[1] - 退休艺术家持续参与传承工作 带领年轻演员开展演出活动[4] - 传承理念强调"艺术长青" 注重通过年轻演员吸引年轻受众[4]
广东将把英歌舞、醒狮、人形机器人Walker C带到大阪世博会的舞台
环球网资讯· 2025-06-24 13:11
活动概述 -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广东活动周将于2025年6月27日至29日举行,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 [1] - 活动主题为"绿美广东,智创未来",突出岭南地方特色和文化特点 [1] 主要活动安排 - 开幕式定于6月27日上午在中国馆举办 [1] - 6月28日将在神户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投资环境推介暨中日大健康产业对接会,预计300多名中日企业代表参会,聚焦大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合作 [1] 科技展示内容 - 6月28日至29日将展示广东在智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成果 [2] - 通过广州地铁沙盘模型展示"四网融合""无人接驳"等智慧交通技术 [2] - 人形机器人Walker C将提供智能导览服务,展示人工智能创新成果 [2] - 运用AI交互、动态捕捉等技术制作虚拟数智人、AI知识图谱等文化文博数智产品 [2] 绿色发展展示 - 广东阳江将展示海上风电场和零碳工厂的创新实践 [2] 文化交流活动 - 举办"南粤之窗"国际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展示英歌舞、粤剧、广东音乐、醒狮等非遗民俗精品 [2]
重新认识地方戏的灵魂(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行业政策与趋势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新规要求大型舞台剧创作项目每外请1类主创人员降低1个排序档次 旨在鼓励培养本土主创力量并保持剧种特色 [2] - 行业需重新认识方言和声腔音乐作为地方戏灵魂的重要性 避免因过度创新导致剧种特色丧失 [2][6] 方言与剧种特色 - 福州话的"八音"调值塑造了闽剧念白韵律 广东话"九声六调"增强粤剧旋律性 莆仙方言15个声母和40多个韵母体现古老剧种厚重感 [2] - 方言词汇体系如福州话"平八"、巴蜀方言"巴适"、吴语"芥杀格"等能精准塑造角色语言形象 增强行当特色 [3] - 方言"文白异读"现象可差异化塑造丑角白话连珠、官生文读铿锵、花旦文白混读等人物形象 [3] - 外请主创难以短期掌握复杂方言体系 青年编剧方言驾驭能力下降 导致台词生硬并削弱剧种韵味 [4] 声腔音乐与艺术风格 - 闽剧声腔融合"逗腔""江湖""洋歌"三大体系 结合福州方言及逗管等特色乐器形成独特音乐风格 [5] - 湘剧通过长沙方言规范将高腔、昆腔等声腔与湖南地方音乐深度结合 形成"湘化"特色 [5] - 梨园戏"压脚鼓"、赣剧赣胡、晋剧"呼胡"等特色乐器及曲牌构成剧种高辨识度艺术风格 [5] - 当前存在外请作曲配器与剧种声腔"两张皮"现象 大建制乐队湮没特色乐器 削弱剧种辨识度 [5] 创新与传承平衡 - 行业需适应时代变化 在题材和表演程式(如闽剧"脱壳"程式、妆造改良)方面鼓励创新 [6] - 300多个剧种各美其美 革新传统需先深入理解方言和声腔音乐的核心价值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