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粤剧
icon
搜索文档
看唱念做打 听文化共鸣——“文化走亲东盟行”走进越南古都
新华网· 2025-07-05 09:52
6月29日,中国邕剧经典剧目《华容道》在越南顺化皇城阅是堂剧院上演。新华社记者 胡佳丽 摄 新华社河内7月4日电 通讯丨看唱念做打 听文化共鸣——"文化走亲东盟行"走进越南古都 新华社记者胡佳丽 当中国邕剧《华容道》里红脸长髯的关公在越南古都顺化横刀亮相,台下越南观众脱口而出的是洪亮的中文——"好!"近日,在越南顺化皇城的 阅是堂剧院,一场精彩的跨语言共鸣正在上演。 6月29日至7月2日,广西南宁市"文化走亲东盟行"活动来到越南顺化市和胡志明市,为越南民众带来特色邕剧《梳妆》《猴王借扇》《华容道》和 粤剧《牡丹亭·惊梦》《穆桂英·探谷》《天女散花》等经典剧目,让当地民众领略到中华戏曲唱念做打的功力。 6月29日,在越南顺化皇城的阅是堂剧院,中国演员为观众送祝福。新华社记者 胡佳丽 摄 越南对关公的崇拜已绵延数个世纪,历代封建王朝建造多座庙宇供奉关公,民间将其尊为忠义之神。"这种共鸣源于两国共同尊崇的忠、勇、仁、 义等理念,相同的价值观跨越了时代和国界。"关公扮演者黄俊成说,"两国民众对关公的崇拜,都是表达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的担当。" 观众席中,许多越南青年是第一次现场欣赏中国戏剧。"演出非常精彩,独具特色 ...
中国戏曲文化摩洛哥交流演出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7-02 11:42
文化交流活动概况 - 活动名为"丝路华章 戏韵留芳"中国戏曲文化摩洛哥交流演出暨中国优秀电视纪录片展映 在摩洛哥梅克内斯穆罕默德·门努尼文化中心举办 [1] -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指导 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携手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举办 [5] -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董耀鹏参加活动 [5] 活动意义与官方表态 - 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李昌林表示 活动推动中摩人文交流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 期待两国深化文化交流 [1] - 梅克内斯市文化局局长布塞勒姆·达伊夫强调 文化艺术是连接民心的桥梁 超越语言传递情感 [2] - 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主任李小青指出 中国戏剧家协会以戏曲为纽带搭建跨文化交流桥梁 [2] 文化展示内容 - 播放纪录片《义乌:奇迹之城》及中国近三年纪录片集锦宣传片 向摩洛哥观众直观展示中国 [2] -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向梅克内斯市文化局赠送展示中国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的纪录片U盘(含版权授权书) [2] - 广州粤剧院带来粤剧选段《困谷》《帝女花》《焚香记》 展示南派功架和武艺 [3] - 广东民乐合奏《春郊试马》《春江花月夜》《旱天雷》 由高胡、琵琶、笛子演绎 [3] - 长绸带舞蹈《粤韵芳华》展现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婉约与韵律之美 [3] 演出效果与互动 - "梅花奖"获得者李嘉宜主演《焚香记》 精湛技艺与剧情获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3] - 演出结束后摩洛哥民众与演员自拍 演员与当地小观众互动 [6]
广东将把英歌舞、醒狮、人形机器人Walker C带到大阪世博会的舞台
环球网资讯· 2025-06-24 13:11
活动概述 -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广东活动周将于2025年6月27日至29日举行,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 [1] - 活动主题为"绿美广东,智创未来",突出岭南地方特色和文化特点 [1] 主要活动安排 - 开幕式定于6月27日上午在中国馆举办 [1] - 6月28日将在神户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投资环境推介暨中日大健康产业对接会,预计300多名中日企业代表参会,聚焦大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合作 [1] 科技展示内容 - 6月28日至29日将展示广东在智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成果 [2] - 通过广州地铁沙盘模型展示"四网融合""无人接驳"等智慧交通技术 [2] - 人形机器人Walker C将提供智能导览服务,展示人工智能创新成果 [2] - 运用AI交互、动态捕捉等技术制作虚拟数智人、AI知识图谱等文化文博数智产品 [2] 绿色发展展示 - 广东阳江将展示海上风电场和零碳工厂的创新实践 [2] 文化交流活动 - 举办"南粤之窗"国际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展示英歌舞、粤剧、广东音乐、醒狮等非遗民俗精品 [2]
未来一周,在上海感受香港“西九文化区”
新浪财经· 2025-06-20 07:15
沪港文化周活动概况 - "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于6月18日在上海开幕,由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主办,涵盖展览、演出及沙龙等七大文化艺术节目,系该机构成立以来首次在香港以外举办大型跨领域文化展演[1][3] - 开幕式汇聚沪港两地嘉宾,超100位香港艺术家参与,香港舞蹈团及口琴世界冠军何卓彦献演[3] - 活动覆盖上海六大文艺地标,包括张园、上海国际舞蹈中心、JZ Club等,持续至6月23日[1][6][9] 核心展览项目 -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已吸引8万观众,展期延长至8月10日[4]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张园策划"城市脉动"展,集结16位香港当代艺术家,通过多媒体作品重新诠释传统文化,展期至7月31日[4][6][7] - 策展人郑婵琦邀请龙家升、又一山人等艺术家,以张园历史及双城风貌为蓝本创作[6] 重点演出内容 - 粤语音乐剧《大状王》在上海文化广场连演12场,系该剧内地巡演首站[6] - JZ Club举办三场"爵士荟",林恺铃、何卓彦等香港新生代音乐人参与[9] - 小剧场粤剧《霸王别姬》在宛平剧院上演,该作品曾获中国小剧场戏剧40年影响力奖项[9] - 香港舞蹈团舞×武剧场《凝》及编舞家盘彦燊《鸣》(独舞版)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演出[11][12] 联动商业推广 - 上海新天地推出"西九艺游"限定摊位,两周内派发超5,000份礼品,包括每日18,000"亚洲万里通"里数大奖[15][17] - 西九与MANNER COFFEE合作推出限定联名产品,设计融合维港天际线及香港城市符号,并在两家门店打造主题空间[16]
北京图博会飘来香港非遗烟火气
中国新闻网· 2025-06-19 09:11
香港非遗文化展示 - 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香港馆以"漫步香港:非遗与城市记忆"为主题,展示粤剧头饰、港式奶茶、竹艺蒸笼及舞火龙等非遗项目 [1][3][5][8] - 粤剧头饰手艺人周燕云首次在北京展示作品,包括妃嫔头饰、虞姬冠等,其作品"烟花"折射香港城市风情 [1] - 港式奶茶手艺人谢忠德现场演示制作流程,其奶茶因丝滑口感被称为"丝袜奶茶",吸引大量游客排队品尝 [3][5] - 竹艺艺术家林嘉裕展示以香港尖沙咀钟楼为原型的三层蒸笼作品,该作品曾以4万港币售出,现场教学蒸笼制作技艺 [5][8] 非遗与城市生活融合 - 策展人周婉美指出香港非遗融入日常生活,如早茶蒸笼、街角奶茶铺、中秋舞火龙等,体现城市"温度、律动与脉动" [8] - 大坑舞火龙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每年中秋通过扎作、开光等仪式传承祈福纳祥信念,展区播放其盛况视频 [8] 活动组织与参与 - 香港馆由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文创产业发展处主办,香港出版总会及香港印刷业商会共同承办 [8]
中国戏曲演出暨优秀电视纪录片展映活动在塞尔维亚举行
新华网· 2025-06-18 09:41
文化活动概述 - "对话·知音"中国戏曲演出暨优秀电视纪录片展映活动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展示中国戏曲和纪录片 [2] - 活动包括粤剧经典剧目《困谷》《帝女花》《焚香记》表演,以及琵琶、笛子、高胡合奏的《春郊试马》《春江花月夜》《旱天雷》等曲目 [2] - 塞尔维亚国家科罗舞团表演了当地传统舞蹈科罗舞 [2] 活动内容 - 广州粤剧院艺术家带来南派武艺表演和长绸舞等节目,展现岭南文化魅力 [2][7] - 播放中国近三年制作的优秀电视纪录片片花集锦,包括《义乌:奇迹之城》《重返红旗渠》《何以中国》等 [2] - 纪录片将在贝尔格莱德和诺维萨德展映,传播新时代中国故事 [2] 活动背景 - 活动是庆祝首个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和中塞人民友谊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5] - 由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中国文联指导,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等共同举办 [5] - 中国文联副主席董耀鹏、塞尔维亚文化部国务秘书乔尔杰维奇等近200人参加活动 [5]
重新认识地方戏的灵魂(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行业政策与趋势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新规要求大型舞台剧创作项目每外请1类主创人员降低1个排序档次 旨在鼓励培养本土主创力量并保持剧种特色 [2] - 行业需重新认识方言和声腔音乐作为地方戏灵魂的重要性 避免因过度创新导致剧种特色丧失 [2][6] 方言与剧种特色 - 福州话的"八音"调值塑造了闽剧念白韵律 广东话"九声六调"增强粤剧旋律性 莆仙方言15个声母和40多个韵母体现古老剧种厚重感 [2] - 方言词汇体系如福州话"平八"、巴蜀方言"巴适"、吴语"芥杀格"等能精准塑造角色语言形象 增强行当特色 [3] - 方言"文白异读"现象可差异化塑造丑角白话连珠、官生文读铿锵、花旦文白混读等人物形象 [3] - 外请主创难以短期掌握复杂方言体系 青年编剧方言驾驭能力下降 导致台词生硬并削弱剧种韵味 [4] 声腔音乐与艺术风格 - 闽剧声腔融合"逗腔""江湖""洋歌"三大体系 结合福州方言及逗管等特色乐器形成独特音乐风格 [5] - 湘剧通过长沙方言规范将高腔、昆腔等声腔与湖南地方音乐深度结合 形成"湘化"特色 [5] - 梨园戏"压脚鼓"、赣剧赣胡、晋剧"呼胡"等特色乐器及曲牌构成剧种高辨识度艺术风格 [5] - 当前存在外请作曲配器与剧种声腔"两张皮"现象 大建制乐队湮没特色乐器 削弱剧种辨识度 [5] 创新与传承平衡 - 行业需适应时代变化 在题材和表演程式(如闽剧"脱壳"程式、妆造改良)方面鼓励创新 [6] - 300多个剧种各美其美 革新传统需先深入理解方言和声腔音乐的核心价值 [6]
市场热首演多 广州好戏连台
广州日报· 2025-05-24 09:48
政策支持 - 广东发布《关于推动广东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包含九大方向、17条具体措施,支持广州、深圳打造国际演艺之都 [2] - 政策明确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演艺交流推广,强化国际交流合作,鼓励粤产演艺精品海外巡演,最高扶持500万元 [8] - 政策强调培育演艺新空间,丰富"演艺+旅游"产品供给,拓展产业链条 [9] 市场表现 - 2024年广州共审批营业性演出4974宗、140135场,1-4月审批1661宗,同比增长11% [3][10] - 广州举办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159场,跨城观演率超50%,其中大型演唱会70%观众来自广州市外,40%来自广东省外 [3][4] - 广州演出经纪机构556家,较2023年增加228家,同比增长41% [3] 产业基础 - 广州演艺装备产业占据全国80%以上市场份额,企业过千家,产值超千亿元 [6][10] - 广州大剧院引进多个重磅演艺项目,包括民族舞剧《牡丹亭》和歌剧《湾顶月明》等 [7] - 广州市演出电影有限公司成立"广文演艺院线",包含5个标准剧场和6个演艺新空间 [7] 内容供给 - 广州本土文艺院团加强精品创作,包括舞剧《英歌》、音乐剧《雄狮少年》、粤剧《双绣缘》等 [7] - 广州大剧院启动首届"戏剧星火"大湾区青年戏剧计划,整合湾区演艺资源 [8] - 北京路将复制上海亚洲大厦"垂直百老汇"模式,打造华南首个驻演戏剧集群 [8]
西九文化区CEO:香港带来“西九出品” 上海文化产品也能借道西九“出海”
解放日报· 2025-05-19 09:43
香港西九文化区上海文化周 - 香港西九文化区首次走出港岛,选择上海作为第一站,于6月18日至22日举办"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期间将带来7个重磅文艺作品 [1]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与解放日报共同举办文化沙龙,作为活动的一部分 [1] -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行政总裁冯程淑仪表示,"立足本地、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是西九和香港的最大优势,希望与上海同行紧密合作,用好两地文化资源 [1] 文化合作与交流 - M+博物馆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西九表演艺术处与上海戏曲艺术中心都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合作是双向的 [3] - 西九可以牵线将全球演出引入上海,同时上海文化产品也能借道西九"出海",冯程淑仪在海外推广时往往也会推荐上海的文化产品 [3] -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将于11月从上海移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览,展现了沪港文化领域的信任与合作 [2] 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 冯程淑仪认为发展文创产业不应避讳谈钱,文化场馆不能变成无法良性运营的"大白象",需要用高质量的展品和展览匹配参观者日益增长的艺术鉴赏力 [2] - 通过IP出口,M+博物馆把草间弥生展引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博物馆,收益颇丰 [2] - 文创产品不仅在西九文化区内销售,也在香港机场售卖,明年还计划登陆内地电商平台 [2] 文化展览与演出 - 精心选择"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作为来沪的第一展,这是贝聿铭首个全面回顾展,包含400多件展品 [1] - 7个作品中两个用粤语演出——粤语音乐剧《大状王》和粤剧《霸王别姬》,虽然现场配有字幕,但可能影响上海观众的观剧体验 [1] - 冯程淑仪对上海市场有信心,认为上海观众识货且愿意为好的节目付费 [2]
淄博以“新”破局 新场景点燃消费新引擎
搜狐财经· 2025-05-05 07:47
上海消费市场新场景 - 上海"五五购物节"与五一假期叠加 吸引国内外游客体验滨水商业体等新消费场景 [1] - 徐汇滨江11.4公里工业岸线改造 保留水泥厂等工业遗存并转化为商业空间 形成商旅文体展联动模式 [3][4] - 核心商圈36个时尚地标同步推出近百场品牌首秀+11个展会+20余场活动 带动餐饮住宿旅游购物全链条消费 [6] 离境退税与国潮消费 - 上海优化离境退税服务 豫园南京路等老字号店铺受外籍游客青睐 入境外籍游客数量显著增长 [8] - "五五购物节"未来两月将联动超千家企业数千品牌 推出1000余项活动及最低55折优惠 [10] 科技赋能文旅创新 - 全国"夜游"搜索量同比增超60% 山东淄博红叶柿岩景区360°水上舞台演艺带动前三天10万人次客流 直接消费823万元且营收同比增10% [11][13] - AI机器人+智能光影技术应用广泛 沉浸式体验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增20% 山海关长城光影秀等项目成为新亮点 [15] - 洛阳老君山海拔2217米金顶区域引入全息投影+机械舞台+真人演出 每日加演至6场上座率95% 外骨骼机器人等设备提升体验 [17][19] 传统文化跨界融合 - 河南戏剧幻城推出《麦子啊麦子》等4部新剧+三大非遗场馆 近千款文创产品吸引消费 [21] - 佛山南海区首创"醒狮+粤剧+功夫"跨界会演 配合国潮烟花秀及湖畔音乐会 形成多元文化消费场景 [23] - "跟着AI出游""龙舟旅行"等服务消费升温 异地游客贡献景区门票交易额同比增15% [25]